杨夫腾
摘要:古代书法的发展与其实用性紧密相关,在悠长的历史时期里书法的部分功能是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存在,书法载体的发展、书写习惯的变化推进着书法自身的演变。书法的艺术性可追溯到汉代——人们对书法“艺术自觉”的时代[1]。由于古今科学技术水平的差异,书法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分别从古代书法传播的形式、当代书法的外部媒介环境、书法展览与书法信息的传播等三个方面进行梳理与思考,寻求书法展览在书法发展与书法信息的传播中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大众传播;书法展览;书法传播
引言
通过梳理书法史[2]和书法书体的演变史我们可以看出,实用性是古代书法的主要功能,尤其是在魏晋—书体完善的时期—以前,书写的便捷成为书体演变的主要推动力。两汉时期,人们对书法形成自觉的艺术追求,虽然其艺术性得到提出,但它在当时更多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用来传递信息,即书法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存在。近现代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让书法脱离了实用,成为独立的艺术,也产生了新的书法传播形式,在书法社团及权威组织形成之后,书法展览成为最具学术性和有效性的传播模式,这为书法的发展和信息传播带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
一、中国书法在古代的传播方式
书法传播在中国是总体传播活动的一部分。在农耕社会时期,受物质和技术手段的制约,书法的传播方式比较单一,以人际传播为主,并没有太多大众传播的成分,虽然在当时其传播效果较低,但由于书法作为文字信息传递的主要媒介,其重要性和接受度远远高于当代。有研究者将中国书法艺术传统的传播总结归纳为复制传播,题写传播,借用传播,传授传播和展示传播[3]五大类。
复制传播有临摹、捶拓、刻帖三种方式,从书法作品的本身来说,临摹更易还原原帖的形质,缩短了传播过程,保证了信源的可行性。其次是捶拓,技术人员捶拓手法的不同也容易形成不同线条质感和精神的拓片,即信息。捶拓在当代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印刷之前至关重要的一步。刻帖经过刻和拓两个程序,最易造成原作品艺术价值的曲解。题写传播至今仍被保留,古代遗迹、传统商品商铺多采用题写牌匾,有着很好的传播效果。
二、当代书法的外部媒介环境
要探寻书法展览的发展模式与有效的书法信息传播模式,就要了解当下所处社会的外部媒介环境,近现代以来,书法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同时,近些年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全新媒介环境的形成。
1.生活方式的去书法化。书籍及文字信息的印刷可以追溯到宋代印刷术的发明,但至清代书法仍是文字传播的主要方式,近代以来物资和技术的发展让书法彻底远离人们的生活,也让书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存在,书法家成为创作的主体,书法传播的主体也呈由古时候的专业化转为大众化[4]。细数历代著名书法家,多为身份地位显赫者或行业精英,与政治挂钩的书法在传播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前文所述唐太宗与《兰亭序》,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兰亭序》的作者王羲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的作者颜真卿曾4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苏轼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他的《黄州寒食帖》被奉为“天下第三行书”。
当代书法的开放让更多人投入书法创作当中,优秀的书法家分布在各个行业,每个人都拥有艺术创作的权利,数字时代的来临使得艺术作品更容易大众所认识。书法创作主体的大众化是当代书法创作不可逆转的趋势。
2.信息的数字化与网络化。谈到传播就必须联系当下媒介环境,也就是我们所经历着的生活。首先,数字化让我们不用身临其境就可以得到浩如烟海的书法资料,也让对书法作品的细节研究更加明晰。在没有扫描技术和数码拍照技术等数字技术之前,书法作品和资料的依然依靠实体纸质文本传播,地理等因素成为书法学习和研究的限制因素,也限制了书法的发展。数字化的来临让一切轻而易举地实现。其次是网络的发展,如果说数字化是对书法研习者具有积极作用的技术,那么网络为书法的大众传播提供了更多技术支持,同时也是对书法传播模式转型提出要求,能否利用好网络是当代书法和书法展传播效果的决定因素。
三、书法展览与书法信息的传播
书法展如今已经成为书法从业者“出名”的主要战场,因为其本身的特性,也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首先是展览众多,鱼龙混珠,非官方组织举办书法展览,使得不具有学术性和权威性的书法信息得到传播,信源的质量较差,作为非专业的受众,对于信息的辨别能力较差,这将导致传播效果的偏差。第二,书法展成为年轻人赢得知名度的主要方式,在年轻人纷纷投稿的同时,资历较深的老一辈书法家则选择不参与,书法展也就不能完全代表当下书法创作的状态,并对书法的发展起到错误的引导。
1.书法展作为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抛开书法展本身的问题,从大众传播与书法信息的传播的角度分析当代书法展览,可以看出仍然有可以改进之处。
首先,对展览受众的定位狭隘。我们不可否认书法展览是书法艺术发展的风向标,参展者代表了当下书法创作的走向,亲临现场的受众多为书法爱好者和从业者。如果单从书法发展的角度来说书法展览的价值毋庸置疑。
其次,由于定位的狭隘,议程设置亦不够完善。在传统思想里,展览针对书法爱好者和从业者,展览只需将精力放在完善评选程序、提高展览质量上。
2.书法展在书法的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可行模式
书法展是对书法的传播,放在大众传播的视野中,书法展不再是媒介,更多是信息。结合大众传播相关理论,笔者以为书法展在书法传播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可行模式。
第一,明确目标受众。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现实问题,在书法远离人们生活之后,受众对书法的接受程度降低,认识越来越匮乏。加之艺术价值较低的名人书法、明星书法、政治书法的泛滥,受众对书法的认知出现偏差,书法的传播主体现阶段应将注意力放在书法知识的普及上,为受众建立对书法正确的基本的认识。
第二,充分利用大众媒介。近些年,网络对电视造成分众并迅速崛起,二者都具有强大的受众群,书法展与书法信息的传播应充分利用这些媒介。首先,书法展作为新闻,其本身具有较高新闻价值,例如2013年8月份陕西省书画院主办的“让学术成为书法的风骨”大型书法作品展的开幕式中,以行为艺术的方式为将媒体上不具备书法特性或價值的三流作品裁剪,制作装置,由专业人员进行“消毒”,意在还原书法的学术性。另外,在场馆布置上,环形的展馆中央吊挂历代优秀书家作品图片,十分具有冲击力。其次,作为传播主体,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作为一项公共活动,在前期宣传、展览报道上应给予更多关注,传播方式可以有官方微博、客户端、网络新闻等方式。由共同经验范围理论可知,受众在接受信息时会根据自己的相关经验进行筛选,认识到这一点或许对信息的传播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结语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凝练的物化形态,对于书法的传承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书法从业者从专业的角度对书法艺术进行传承和进一步发展,而立足于当下受众对书法认识不够的大背景,从大众传播角度分析书法展览与书法信息传播或许会对书法传播起到积极作用。当下书法展览存在受众定位等方面的问题,而从明确受众定位和书法展与大众媒介结合的角度着力对书法的传播则会产生更有效的传播效果和新的思路。(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 华人德.中国书法史:两汉卷[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钟明善.中国书法史[M].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
[3]郑利权,杨敏.试论中国古代书法的传播手法[J].书法世界 ,2004(03):16-18.
[4]万拥军,论书法在数字时代的有效传播.江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