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逸思,耿 睿,刘 响
(清华大学学生工作部;北京100084)
中国“985工程”院校学习指导发展现状研究
——基于全国39所“985工程”院校的调查研究
詹逸思,耿 睿,刘 响
(清华大学学生工作部;北京100084)
文章在对北京、上海等18个省市39所高校调查的基础上,对中国“985工程”院校学习指导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分析。研究发现,中国“985工程”院校学习指导以分散型组织结构模式为主;学习指导已进入专职化起步阶段,呈现出专职化发展趋势;在已成立的专门学习指导机构中具有5个共同特点:采取校系两级联动的综合型组织管理模式;资源投入显著增加;工作队伍专兼结合,同辈辅导优势明显;指导形式团体为主,个体咨询为辅;指导内容日渐丰富。
学习指导;“985”工程院校;组织模式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开始了与美国高等教育相似的大众化进程,新时代的高校学生对个性化、专业化的学习发展指导提出更高的需求。目前,中国大学生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日趋多元化、个性化。部分低年级本科生由于基础较弱或未能及时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等原因,在学习上遇到困难,自信心受到打击。个别大学生因自制力较差、学习方法不当,难以凭借自身力量克服困难,同时由于缺乏自信心羞于向教师和其他学生寻求帮助,使得问题越积越多,造成严重的学业问题,甚至演化为心理问题。而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则更多地面临对未来人生发展的困惑与焦虑,以及时间管理、公共演讲、学术写作等可迁移能力的缺乏。因此,提高学习能力和可迁移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逐渐成为中国高校大学生群体的重要发展需要。据清华大学2010年对大学生需求调研显示,87%的本科生和76%的研究生认为开展更加个性化、专业化的学习指导工作很有必要[1]。而这些发展性的学习问题已经很难由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等方式有效地解决。因此如何针对大学生个性特点提供学习指导,帮助学生顺利、高质量地完成大学学业,已经逐渐成为中国高校学生工作领域密切关注的新问题。
在已有的关于中国大学生学习指导现状的研究中,尹冬梅认为“在我国并没有严格的学习辅导概念。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学习辅导概念相比, 我们的概念相对狭隘,学习辅导工作是一种对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所开展的补差工作消极的应对, 而非发展性的辅导。在学生工作这个具体的工作领域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尹冬梅,2006)屈林岩认为“国内大学的学习指导工作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指导手段较为单一,多采用学习经验交流讲座形式,少数学校开设了学习指导课程;组织活动的部门各异,很多依靠学生组织的力量,少有学校有专门的机构统筹相关工作。”(屈林岩,2010)
然而从2009年开始,中国“985工程”院校在学习指导工作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建立起了专门的机构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而且对已有文献的综述发现,目前学术界大多集中在对美国学习指导制度的研究上,对中国本土高校学习指导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缺少。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广泛、严谨的调研,描述中国“985”高校学习指导工作开展的现状,发现其共性的特点与所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各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一定的政策建议。
根据目前国内外已有的对学习指导的定义和中国学习指导的实际情况,本研究认为学习指导是指:在大学或院系层面建立相应的组织,由专门的指导人员依据各自的高等教育理念对学生在专业与课程选择、学习动机与方法、可迁移学习能力提升计划、学校资源有效利用等方面给予咨询与辅导。其内涵包括指导目标和内容、指导方法和指导效果三个维度。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于清华大学主持的2012年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以学习指导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机制研究”的调查。调查选取截止到2011年12月全国39所“985工程”大学,于2012年1月-2012年11月在北京、上海、天津等18个省市的39所高校展开。
本研究通过学校网站文本分析、电话访谈、问卷调查、小组访谈与案例研究五种研究方法开展调研。首先登陆39所“985工程”高校网站,搜集、编码和分析该校与学习指导、学习指导系统和机构的相关网站文本。同时致电每一所高校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10至30分钟的电话访谈,在该轮调研的39所“985工程”高校中,32所接受了电话访谈。通过电话访谈的结果进一步筛选,对15所在开展学习指导方面具有代表性的高校,依托其学习指导部门或相关负责部门,通过电子邮件、实地调研等方式进行了问卷发放与回收,从而全面了解该校学习指导系统的运作情况和取得的成效,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5份。根据前两轮的调研结果,实地调研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6所高校的学习指导机构或相关负责部门,通过访谈会、座谈会、工作交流等活动,深入了解学习指导的模式与相关学生服务部门、学习指导系统中的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校内各类从事学习和发展指导的人员的分工、合作情况、目前系统的运行机制与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一)中国“985工程”院校学习指导以分散型组织结构模式为主
大学提供咨询指导服务的组织结构模式可分为集中型(Centralized)、分散型(Decentralized)和综合型(Shared)三种模式[2]。通过对国内“985工程”高校调研发现,学习指导是所有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在39所“985工程”高校中,29所(74%)高校的学习指导属于分散型管理模式,即由学校各院系任教教师与教务办公室提供学习指导,校级层面并不设立专业的校级机构提供相关服务。
10所(27%)建立起了校级专门的学习指导管理机构,组织结构模式为院校两级紧密联合开展学习指导的综合型模式,即院系教师和专职人员,与校级的专业机构共同为学生提供服务和指导。综合型又分为两种结合形式,一种是7所(18%)采用的分工式组织管理,即院系的教师与专职人员,学校专业机构的咨询师与专职人员均为所有学生提供服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求助院系或者学校专业机构,以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为代表;另一种是以中国科技大学为代表的补充式组织管理模式,即指导和服务的提供主要由大学的各学院教师和专职人员承担,学校的专业机构主要为院系承担咨询和服务的教师、专职人员提供资源与培训,较少直接接待学生。
同时本研究也发现中国“985工程”高校中没有一所高校的学习指导工作采取集中型组织管理模式,即有专业的学术或者管理机构整合全校资源,组织管理专业人士和职业咨询师,为全校师生提供专业的学习指导服务。各高校学习指导的组织管理模式如表1。
表1 中国“985工程”院校学习指导组织管理模式类型分布
(二)中国“985工程”院校学习指导已进入专职化起步阶段
从纵向的历史角度看,美国大学学习指导制度经历了孕育期(17世纪—1870)、专职化(1870—1970s)和专业化(1970s—今)三个发展阶段,逐渐从整体学生工作中分化、发展出来的一个现代有机分支[3]。在孕育期,高校中不存在独立的学习指导工作,学生事务和学校事务杂糅在一起。专职化阶段,由于高校职能由教学向教学、研究、社会服务多项职能的转化等因素,教师们不再有足够精力承担对学生的全面指导工作,于是高校中出现了在教学活动之外负责学生其他方面指导的专门职位。学习指导从整体学校学生事务中分离出来,高校设置专门职务以配备人员负责学习指导。但和20世纪70年代后的专业化时期相比,这一时期的各项学生工作还时常混杂在一起,没有专门成熟的理论指导,相关人员也不具备专业教育背景。自从1977年美国召开第一届全国学习指导学术会议,1979年美国国家学习指导协会(NACADA)成立,以及之后多种学习指导专业期刊和众多教育学院中学习发展指导专业的出现,才最终标志着高校学生学习指导工作进入由专门理论、专门学术组织为支撑,由专业人员为实践主力军的专业化时期。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中国“985工程”39所高校中,有10所(27%)已经成立或正在筹建校级的专门机构,设置专门职务以配备人员负责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与服务。此数据表明目前中国“985工程”院校的学习指导工作已经逐渐从孕育期迈入了专职化阶段。但由于学习指导工作目前还没有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全国范围也未成立专门的协会,对开展学习辅导与咨询人员的专业资质也没有明确的要求标准,因此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发展才能达到美国学习指导当下的专业化阶段。
为了进一步对现有“985工程”院校中已成立学习指导专门机构的现状有更清晰的描述,本研究从机构名称、主管部门、资金来源、运作模式、工作队伍、工作内容与形式对各校机构进行了深入分析,详细情况如表2。
(三)中国“985工程”院校学习指导专门机构的共同特点
通过进一步的实地走访、访谈发现10所高校的校级学习指导机构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1.通过构建校系两级综合型组织管理模式开展学习指导工作。学习指导中心主管部门主要为学工部或教务处,通过整合校系两级资源综合型的组织管理模式运作。从调研中发现学习指导中心的成立也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工作和教务工作的联合、协调。但由于专职的组织力量有限,均采取综合型组织管理模式,即院系教师和专职人员,与校级的专业机构共同为学生提供服务和指导。综合型又分为两种结合形式,一种是分工式组织管理,即院系的教师与专职人员,学校专业机构的咨询师与专职人员均为所有学生提供服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求助院系或者学校专业机构,以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为代表;另一种是以中国科技大学为代表的补充式组织管理模式,即指导和服务的提供主要由大学的各学院教师和专职人员承担,学校的专业机构主要为院系承担咨询和服务的教师、专职人员提供资源与培训,较少直接接待学生。
表2 国内高校学习指导专门机构现状
2. 资源投入显著增加。学校财政能为新成立的学习指导专门机构提供稳定的经费支持,并且均聘请了专职教师负责中心建设与项目实施。部分院校已经开始引入校友、社会捐赠等各类校外资源的投入。
3. 工作队伍专兼结合,同辈辅导优势明显。每所高校的校级学习指导机构都有少数专职教师负责相关工作,但更多的工作人员是兼职教师或学生助理,教师或学生助理的职能是整合资源、组织活动,真正的指导工作需要校内外更大范围的支持,如各学科领域的名师、学业优秀的学生以及有所成就的校友等。
4. 指导形式团体为主,个体咨询为辅。高校普遍采用大型讲座或小型团体辅导的方式,邀请校内名师、优秀学生或校友介绍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较少的学校建立了一对一咨询机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服务。由此也可以看出学习指导的专业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指导者的资质、工作内容、方法与效果评估也有待在实践中逐步明确。
5. 指导内容扩展,指导对象从部分学生转为全体学生。传统高校学生的学习指导被认为是对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包括对该类学生的重点思想教育、严格管理和学习辅导服务。但目前已成立学习指导专门机构的高校对学习指导的理解不再是一种消极的应对,而是发展性的辅导。高校除了关注学业问题本身之外,也开始加强对学生学业规划的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逐渐增加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培训。针对的学生群体也从以往的学习困难学生拓展至优秀学生和全体大学生,有的甚至服务对象拓展至研究生,比如清华大学学习发展指导中心。
综上,国内高校的学习指导工作正刚刚步入专职化阶段,很多工作都在探索阶段,因此也面临较多的现实发展问题。因此根据本次调研的结果,对比国外高校学习指导制度发展的历史与经验,笔者对如何根据中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开展本土化的学习指导有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重视程度,增强组织保障。在大环境上,各高校希望得到国家的支持,由教育部、教工委等相关管理机构进行推动,给予政策和经费的支持,营造重视学业指导的良好氛围。在各学校层面上,学习指导需要学校很多部门的密切合作,要推动部门共同开展工作,学校尤其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才能保证机构之间协调的有效性,保证资源的投入。在此基础上,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具体负责推进工作也非常必要。该机构应该具备非常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能够打破教学与行政、教务和学工之间的壁垒,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
2.成立全国学习指导专业协会,提升高校学习指导专业性。虽然自2009年以后越来越多的“985工程”院校开始设立专门的机构开展学习指导制度建设,但学习指导工作目前还没有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从事学习指导的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学生志愿者的工作职责、工作方法均有待进一步的专业培训。因此建议在全国高校范围内组建如美国学习指导协会类似的专业协会,开展相关工作的教师和同辈志愿者可以通过专业协会学习成功的辅导项目、辅导方法与技巧等专业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学习指导的有效性。
3.增强学生需求调研,提高学习指导的针对性。由于生源的多元化,不同的高校面对的是不同特点、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既有基础强弱之分,也有年级高低之分,更有志向兴趣不同之分,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应有不同类型的指导内容和形式。目前,高校普遍对大一新生的学习适应问题给予了很高的重视,对学业优秀、能力出众的学生也建立了各式各样的培养计划。相比之下,针对高年级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的关注还明显不足。国外大学学习分类指导策略将学生细分为新生、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二学位学生、学生运动员、少数民族学生、留学生等,这一点值得国内高校借鉴。因此,建议各高校在开展学习指导工作之初,要加强本校学生的学习发展实际需求、学习动机与行为的实证研究,并结合学校的育人理念设计合适的学习指导项目,从而提高学习指导的针对性。
[1]耿 睿,詹逸思. 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体系构建研究——以清华大学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为研究案例[J].江苏高教,2012,(6).
[2]Cleste F. Parde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for Advising. Retrieved from the NACADA clearinghouse of Academic Advising Resources Web site: http://www.nacada.ksu.edu.cn/clearinghouse/AdivisingIssues/org_models.htm.
[3]Gillispie, B. (2003), History of academic advising. Retrieved from NACADA Clearinghouse of Academic Advising Resources Web site:http://www.nacada.ksu.edu/Clearinghouse/AdvisingIssues/History.htm.
(责任编辑沈广斌)
G642
A
1003-8418(2014)01-0083-04
詹逸思(1983—),女,湖南津市人,清华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教育研究院博士生;耿 睿(1975—),女,河南开封人,清华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刘 响(1990—),女,吉林长春人,清华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辅导员、教育研究院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