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思君
正骨手法治疗胸腰段小关节紊乱的效果分析
何思君
目的 探讨中医正骨手法在胸腰段小关节紊乱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100例胸腰段小关节紊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 观察组给予中医正骨手法治疗, 对照组给予中药制剂外敷对症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的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0%, 对照组为76.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胸腰段小关节紊乱, 能够迅速纠正患者错位的小关节, 恢复患者脊柱内外力学平衡, 对于缓解胸腰段小关节紊乱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 应用简便、安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临床推广应用。
中医正骨手法;小关节紊乱;临床研究
胸腰段小关节紊乱症在临床上属于脊柱小关节紊乱, 又被称为椎骨错缝, 是指胸腰椎小节在受到外力作用下, 发生微细解剖位置的轻微改变, 而引起的相应部位的疼痛不适和功能紊乱的一种疾病[1]。近年来, 随着人民生活行为的变化,胸腰段小关节紊乱症发病率逐渐升高。临床治疗胸腰段小关节紊乱症, 通常采用腰椎牵引、中药制剂外敷、中频治疗等方法, 但因一般不能直接纠正小关节紊乱导致疗效欠佳[2]。为了探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胸腰段小关节紊乱症的临床疗效, 采用正骨手法治疗观察组50例患者, 现将相关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100例胸腰段小关节紊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7例, 女43例,年龄19~78岁, 平均年龄(38.5±7.4)岁。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观察组男29例, 女21例,年龄19~75岁, 平均年龄(37.2±6.9)岁, 患者病程为6 h~10个月;对照组男28例, 女22例, 年龄21~78岁, 平均年龄(39.4±8.2)岁, 病程6 h~12个月。两组患者均未发现明显扭伤, 患者主诉无明显扭伤史, 临床表现主要为局部肌肉紧张、胸椎棘突压痛、棘突旁压痛、痉挛、叩痛、椎旁压痛、棘突偏离后正中线或隆起, 可触及条索状物, 临床X线检查可见部分棘突侧偏改变。两组患者均符合临床胸腰段小节紊乱症的诊断标准。排除骨折脱位、骨质疏松等既往无胸椎疾病器质性病变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胸腰段小关节紊乱症临床诊断标准参照相关文献制定, 患者有外伤史或长期不良坐姿病史, 临床主诉为外伤、背部疼痛伴活动障碍, 上述症状在挺胸、旋转、深呼吸等具体行为时有所加剧, 甚至疼痛牵涉到肋间[3]。临床检查发现患有椎棘突偏歪或患椎棘突后突, 棘间棘旁存在压痛, 可触及紧张脊柱肌肉或条索状纤维组织, 临床表现与X线提示胸腰椎棘突不对称, 脊柱生理弯曲改变即可诊断为胸腰椎小关节紊乱症[3]。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50例患者给予中医正骨手法(查氏正骨手法)治疗, 具体包括放松手法和四人拔伸下冲击掌压法, 实际操作中应严密配合患者呼吸进行运作, 且正骨手法力度要均匀适度, 以患者感觉到被按压的棘突部位存在滑动感为宜, 中医正骨手法治疗隔天1次, 3次/周, 以1周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判定。对照组50例患者给予本院消肿止痛膏(行气止痛, 活血化瘀)外敷患处, 1贴/(次·d), 1贴12 h, 以7 d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1个疗程后判定临床疗效。
1.4 疗效判定 本研究临床疗效分为治愈、缓解和无效,经1周治疗后患者胸椎测偏棘突复位、背痛小时、功能恢复正常, 7 d随访期间无复发情况视为治愈;患者经1周治疗后胸椎侧偏棘突明显改善、背痛症状有所缓解、但功能未完全恢复视为缓解;患者经1周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变化视为无效[4]。其中治愈和缓解病例计入临床总有效率的计算。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处理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50例患者中治疗1个疗程后, 治愈39例, 好转8例, 无效3例, 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4.0%;对照组50例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 治愈24例, 好转14例, 无效12例, 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6.0%。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胸腰段小关节紊乱俗称岔气, 中医学将之称为“筋出槽,骨错缝”[5]。从现代解剖学来看, 胸腰椎小关节正位于胸椎与腰椎结合处, 10个胸椎、肋骨、胸骨共同构成笼状结构,在这一结构中胸椎稳定性较强, 这也是胸椎在临床上发病率较低的缘故之一[5]。但如笼状结构外胸腰段结合处因活动度较大, 因而易出现小关节紊乱, 刺激相应牵拉神经及血管引起相应部位所支配器官出现功能紊乱、疼痛等。胸腰段小关节紊乱临床施治的关键在于纠正患者胸腰段小关节紊乱, 恢复脊柱内外平衡及关节肌肉和韧带的平衡性[5]。
目前胸椎复位手法较多, 但实际操作却因人而异, 不同节段胸椎整复效果也不尽相同[5]。本组采用查氏正骨法治疗胸腰段小关节紊乱, 对于一些常规体位下不易完成的整复能够更好的进行正骨复位, 整复过程中的关键在于棘突滑动感的出现, 同时将其控制在生理范围内[5]。采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胸腰段小关节紊乱, 及时镇痛, 效果明显, 易被患者接受, 但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方面尚无客观指标, 需要更加全面的诊断作为治疗依据, 以便于更好的评价临床治疗效果。
[1] 王红梅, 耿超, 冯媛媛, 等.奇正消痛贴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症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美容医学, 2011, 20(22):462-463.
[2] 杜鹏, 丁曼莉.手法旋转复位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84 例疗观察.中国疗养医学, 2010, 19(5):434-435.
[3] 王均云, 苏贻岭.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158例报告.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 12(16):138.
[4] 范志勇, 黄伟昌, 査和萍.正骨手法治疗胸腰段小关节紊乱的临床观察.广东医学, 2010, 31(9):1195-1196.
[5] 查和萍, 范志勇, 张瑞芳, 等.胸椎掌按法所致咔哒声响与最大按压力的量效关系.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9, 24(2):126-128.
2014-03-21]
621000 四川省, 绵阳市骨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