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芬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刘永芬
目的 对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研究。方法 随机抽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接诊的62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对照组各31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实行循证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 平均住院费用、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良好, 值得临床应用。
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循证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是以原有冠状动脉病变为基础[1], 出现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及中断, 使心肌发生急性缺血, 进而引发心肌坏死, 通常并发心律失常。因此, 合理的护理措施十分重要。本文以62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研究。
1.1 一般资料 以62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5例, 女27例, 患者年龄28~65岁, 平均年龄(44.2±1.3)岁,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对照组:患者卧床休息, 给予吸氧、24 h心电监护, 控制休克,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 严防并发症发生。②观察组:加强护理以及巡视, 对出现头昏、心悸、气促症状的患者, 立即抢救;严格控制探病的时间和人数, 保持病房内湿度、温度的稳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程度, 树立其治疗的信心, 降低其应激水平;向患者发放宣教手册, 以各种形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患者心功能分级、平均住院费用、卧床时间、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使用t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的对比 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 观察组患者分级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二者差异显著(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住院费用、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的对比 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费用、卧床时间、住院时间, 观察组患者各项均优于对照组, 二者差异显著(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的对比[n (%)]
表2 两组患者住院费用、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的对比( x-±s)
据报道[2,3],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后患者1 h内的死亡率高达65%。循证护理以诊断或手术为依据制订的护理模式[4], 在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过程中采取此护理模式,可有效减少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 提高患者依从性, 抑制医疗费用的增长,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提高医疗护理水平。本组实验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循证护理, 在此过程中, 护理人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 对患者实施规范科学的护理措施, 加强了护患之间的互动,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肌功能分级情况、平均住院费用、住院时间以及卧床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较为可观, 值得临床应用。
[1] 孙茂莲.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研究.齐鲁护理杂志, 2012,12(2):197-198.
[2] 王玉玲,秦力君,林琳,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阶梯心理康复护理程序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 2012,35(6):373-375.
[3] 胡静,胡晓娟.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护理研究, 2012,9(13):148-150.
[4] 张曙红.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中国医药导报, 2011,8(35):115-116.
671003 大理市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