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丽红 郑玉兰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致病菌种分布及药敏分析
邱丽红 郑玉兰
目的 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致病菌种及其在体外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采用科玛嘉真菌培养鉴定和ATBFUNCUS药敏试剂盒对310 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临床标本进行菌种分析和药敏试验。结果 310 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致病菌主要为白假丝酵母菌265例 , 占85.48%, 非白假丝酵母菌45例, 其中热带假丝酵母菌32例, 占10.32%, 光滑假丝酵母菌9例, 占2.9% , 克柔假丝酵母菌4例, 占11.30% 。 4 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两性霉素 B(100%)、5- 氟胞嘧啶(99.03%) 、氟康唑(86.45%)、伊曲康唑(79.68%)。结论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主要致病菌为白假丝酵母菌。不同菌种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理的抗真菌药物。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致病菌种; 药敏试验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是一种常见的由假丝酵母菌感染引起的外阴阴道炎症。约 75% 的女性一生中罹患过VVC, 约 40% ~ 50% 复发过。假丝酵母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约 10%非妊娠妇女及 30%妊娠妇女阴道中有此菌寄生, 但菌量很少, 并不引起症状。当机体免疫力下降, 正常防御力减弱或菌群失调时, 可大量繁殖, 引起 VVC[1]。 近年来, 由于种种原因, VVC 复发率有所增加, 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因此, VVC 致病菌菌种分析和药敏试验为临床正确、合理地选择抗真菌药物提供用药依据, 对有效治疗本病和减少复发有重要意义。
1.1 一般资料 310 例病例均来自本院妇科门诊 2011 年 7月 ~ 2013 年 12月就诊的患者。年龄 15~ 54 岁 , 平均 35 岁。具有外阴瘙痒, 轻度灼痛, 白带增多 , 阴道豆腐渣样或凝乳样分泌物等典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临床症状。取阴道分泌物行真菌镜检, 查出孢子、假菌丝者为研究对象, 并行真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1.2 材料 沙保弱培养基购自贝瑞特生物技术(郑州)责任有限公司;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ATBFUNCUS药敏试剂盒购自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 内含氟康唑、伊曲康唑、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 B。
1.3 方法 一次性拭子自阴道壁取分泌物两份, 一份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镜检, 如见到卵圆形孢子、芽孢和菌丝, 则考虑其为致病性假丝酵母菌感染。将同时取材的另一份样本接种于沙保弱培养基, 真菌培养阳性时, 再转种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 置 35 ℃培养 18~24 h, 据菌落显色不同判断念珠菌的种类, 在显色培养基上生长为翠绿色菌落为白假丝酵母菌, 蓝灰色菌落为热带假丝酵母菌, 紫红色边缘模糊有微毛为克柔假丝酵母菌, 整个菌落为紫红色为光滑假丝酵母菌, 白色至粉色为其他假丝酵母菌。同时用 ATBFUNCUS 药敏板进行药敏试验。试剂盒药敏区上下两排孔分别为每种药物的高低浓度孔,根据各孔真菌生长情况判断真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程度。
2.1 菌种鉴定 310 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的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出白假丝酵母菌265株, 占 85.48%, 非白假丝酵母菌45株, 占 14.52% ,其中热带假丝酵母菌32株, 占10.32%, 光滑假丝酵母菌9株, 占2.9% , 克柔假丝酵母菌4株,占1.30% 。见表1。
表1 假丝酵母菌菌种构成情况
2.2 药敏结果 所分离的310 株假丝酵母菌对 4 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为: 两性霉素 B 100%敏感、5-氟胞嘧啶99.03%敏感、氟康唑86.45%敏感、伊曲康唑79.68%敏感。见表2。
表2 假丝酵母菌对4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例(%)]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是一种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的常见的外阴阴道炎, 假丝酵母菌是人体正常菌群之一, 约有 10%健康无症状妇女的阴道分泌物可培养出此菌。假丝酵母菌与阴道内其它正常菌群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同时与阴道局部环境相互作用, 从而达到一种动态平衡。任何因素一旦打破了阴道局部环境的稳态, 都可能导致 VVC的发生[2]。 糖尿病妊娠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皮质醇药物是 VVC 好发因素。引起 VVC 的病原体主要是白假丝酵母菌, 少部分由其它酵母菌引起。
据报道[3],从 VVC 分离的菌株 80%~90%为白假丝酵母菌, 10%~20%为非白假丝酵母菌, 后者主要是光滑假丝酵母菌, 其次是热带假丝酵母菌。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310 例VVC 患者标本培养的病原菌中, 265例为白假丝酵母菌, 占85.48% 。非白假丝酵母菌中主要是热带假丝酵母菌, 其次是光滑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 未检出其它菌种。显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病原体主要是白假丝酵母菌, 与以往报道一致, 但是非白假丝酵母菌各菌种所占比例与以往的报道有所不同, 这可能与样本大小及研究对象所处不同地域有关, 不规范治疗如短疗程治疗、非处方药的广泛应用可能与致病菌谱变化有一定关系。
目前有报道假丝酵母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有下降的趋势[4], 本研究发现310株假丝酵母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率仍较高。白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率在80%以上, 非白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率明显低于白假丝酵母菌, 这表明难治性VVC及RVVC可能与非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有关。唑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和不合理用药可能是造成其敏感性较低的直接因素。目前临床上大多采用镜检方法诊断, 治疗上多采用经验治疗。鉴于VVC 菌种变迁和菌株耐药性变化, 不同菌种对抗真菌药物的差异性, 如克柔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存在天然耐药, 作者认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行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根据菌种类型和药敏结果选择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可有效指导合理用药,提高疗效, 减少 RVVC 发生, 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尤其对于RVVC患者, 根据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用药意义更大, 有利于控制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提高诊治效果, 从而减少患者痛苦, 提高生活质量。
[1] 谢幸.妇产科学.第 8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249.
[2] 李奎,刘朝晖.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与阴道局部环境.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0,26(2):87-89.
[3] 傅志宜.检验医学高级教程.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7:142-144.
[4] 张文,柏彩英,周强.念珠菌性阴道炎的菌种分布及耐药性分析.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2,19(3):139-141.
Investigation on pathogenic distribution and drug susceptibility of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QIU Li-hong, ZHENG Yu-lan.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Minnan Branch, Quanzhou 362800, China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athogen and drug sesceptibility of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in vitro.Methods Vaginal secretion sample were collected from 310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patients, pathogen identification and drug sensitivity tests were carried out with CHROMagar chromogenic culture media and ATBFUNCUS susceptibility kit.Results Among the 310 cases of VVC, Candida albicans was the main fungi, there were 265 strains of Candida albicans(85.48%), 45 candida non-albicans.And among non-albicans, 32 candida tropicalis (10.32%), 9 candida glabrata (2.9%), 4 candida kruseii (1.30%).The susceptibility of 4 common antifungal drugs were showed as following: amphotericin B 100%, flurocytosine 99.03%, fluconazol 86.45%, itraconazole 79.68%.Conclusion Candida albicans is the most common pathogenic candida species causing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Susceptibility to common antifungal drugs shows difference among variant species.We should choose reasonable antifungal drugs according to the Antifung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 resul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Pathogen; Antifung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闽南分院医学科研专项基金(项目编号:MNZX-10-5)
362800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闽南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