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瑞云 刘晓蓉
急诊科机械通气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及防范
谢瑞云 刘晓蓉
目的 观察分析急诊科机械通气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因素, 寻找提高院内转运安全的措施。方法 将2011年12月~2012年11月本科收治的51例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的危重患者作为对照组, 2012年12月~2013年11月本科收治的57例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的危重患者作为观察组, 对照组按常规执行院内转运制度与流程,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转运设备并熟练掌握, 正确全面评估病情并告知患者及家属。对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及接收科室的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 观察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接收科室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进转运方式及增加转运设备有利于提高机械通气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急诊危重患者; 机械通气;院内转运;风险防范
根据相关研究报道[1]院内转运会增加需要机械通气危重患者的并发症发生风险, 因此要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以降低院内转运的风险。急诊科是医院各类危重患者的首诊科室,急危重症在经过急诊科紧急救治, 一系列抢救复苏如建立人工气道、呼吸机辅助呼吸等生命支持后, 必须对转运患者做必要的检查及转入相关科室进一步治疗, 由于诊疗设备、医护人员、现场环境受限等因素, 大大增加了转运过程中的风险, 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纠纷和事故。有效、安全的院内急救转运已成为救治急危重患者的重要环节。本科将风险管理应用于急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 取得了显著效果。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12月~ 2012年11月本科收治的51例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的危重患者作为对照组, 男35例,女16例, 年龄18~ 82岁, 平均年龄(55.0±6.5)岁。将2012年12月~2013年11月本科收治的57例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的危重患者作为观察组, 男37例, 女20例, 年龄16~80岁,平均年龄(53.0±5.8)岁。两组病例转运前均带气管插管或气切导管, 呼吸机辅助通气。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严格执行院内转运制度与流程,护士常规建立静脉通道治疗, 对患者进行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监测, 确保各管路通畅, 评估转运设备, 正确使用转运工具, 如多功能抢救床、抢救药品箱、简易呼吸球囊、氧气瓶等, 电话通知电梯工作人员, 与接收科室做好沟通及交接。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转运前主管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系统、认真的评估, 管床护士积极参与评估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增加转运型呼吸机、便携式吸痰器且转运人员熟练掌握, 患者家属转运知情同意并签字, 对转送人员进行周密安排, 由资深护士护送并有医师陪同。
1.3 观察指标 统计分析两组患者中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痰液阻塞、气管导管脱出、明显心率血压改变、血氧饱和度下降的情况, 对比两组患者接收科室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108例机械通气危重患者中, 对照组51例患者中共出现了8例风险事件, 其中心跳呼吸骤停1例, 痰液阻塞2例,气管插管脱出的1例, 明显心率血压改变2例, 血氧饱和度下降2例, 接收科室满意度为84%;观察组57患者中共出现了2例风险事件, 明显心率血压改变1例, 血氧饱和度下降1例, 接收科室满意度96%, 两组患者院内转运风险事件及接受科室的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注:两组比较, P<0.05
表1 两组院内转运风险事件及接收科室满意度对比(n, %)
3.1 院内转运的潜在风险
3.1.1 患者疾病因素 因为机械通气危重患者的病情重、变化快, 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 在进行院内转运时, 人工气道难以管理, 自主呼吸与人工通气不同步, 最大的危险因素是患者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改变。
3.1.2 转运人员因素 针对转运人员而言, 其潜在风险因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①在院内转运过程中, 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②对患者病情了解不够, 转运前医护没有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系统、认真的评估, 转运护士没有积极参与评估, 对原来呼吸机运转及气道分泌物等情况没有及时反馈给医师, 未提出建设性意见, 转运前, 没有严格落实监护措施。③转运流程不畅, 在转运之前没有和有关科室如CT室、电梯、接收科等人员联系。④交接执行力不强, 思想麻痹大意, 在进行患者交接的时候, 没有详细交代患者病情、气道有否通畅及呼吸机运转情况。
3.1.3 急救仪器设备与药品因素 应用简易呼吸囊辅助通气者, 对有自主呼吸的患者较难同步, 影响有效通气;氧气准备不足或者氧气管连接不牢;监护仪、微量泵、呼吸机等储蓄电能不足;急救药品准备不充分;呼吸机性能不良或医护人员没有熟练掌握等因素, 都会影响患者的安全转运。
3.2 降低转运风险的防范措施
3.2.1 强化转运之前的安全管理
3.2.1.1 正确评估病情 在转运之前, 医生一定要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系统、认真的评估, 确认其是否可以转运,其评估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血气分析、电解质、循环功能、呼吸功能等项目[2]。同时, 将转运风险评估结果告知患者及家属, 使患者或家属理解并签字同意,确保院内转运的顺利完成。
3.2.1.2 急救仪器设备与药品准备 2012年底本科新添置了多功能转运型呼吸机及便携式吸痰器, 并对多功能转运型呼吸机强化培训, 在转运危重患者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每天对转运型呼吸机的性能、电源、氧源等进行检查,保证其正常、充足[3]。
3.2.1.3 患者准备 认真评估患者病情, 检查并且妥善固定人工气道与呼吸机管道, 检查气囊压力;注明各种管道的名称、置管时间与长度, 排空各引流袋, 且对其引出量、性质、颜色等进行记录;充分吸痰保证呼吸道通畅;对于烦躁的患者除用转运床护栏外, 还需约束带进行适当的约束;对于清醒的患者, 做好解释工作, 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为避免转运过程中出现缺氧情况, 在转运前需给纯氧。
3.2.1.4 绿色通道准备 在转运之前需要与有关科室进行联系, 详细交代所需仪器物品及目前呼吸机通气模式, 做好交接准备。并且电话通知电梯管理人员, 尽可能减少等待时间, 为患者救治争取时间。
3.2.1.5 安全搬运 在进行搬运的时候, 应安排4人以上一起进行, 动作协调一致, 避免因为头部扭曲与前屈而加重病情, 尤其是对有脊髓损伤以及多发伤患者而言, 在进行搬运时, 一定要保证在同一直线上进行[4]。
3.2.2 强化转运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3.2.2.1 病情观察 在转运过程中, 增加医师参与护送, 需要多人分工合理、站位正确。护士必须站在患者头侧, 医师站在患者右侧, 这样才可以时刻关注患者脸色及胸廓起伏情况, 了解患者生命体征。
3.2.2.2 确保呼吸机运转正常 在转运过程中, 医护人员必须时刻注意呼吸机的运转情况, 观察患者有无出现人机对抗现象、呼吸机有无出现异常报警, 以便及时处理;呼吸机各部管道的连接正常, 才可以保障患者的及时供氧与有效通气, 保证将患者安全护送到相关科室。
3.2.2.3 转运交接 转运交接时, 明确各自职责, 一定要详细交代患者的病情变化、各仪器运转及用药情况, 等对方科室的仪器连接好, 正常运行后方可离开, 保证患者可以接受进一步的治疗, 做好相关的记录。
尽管机械通气危重患者并发症多, 院内转运存在着很大风险, 但是为了明确诊断和进一步救治, 需要转运到相应科室, 这就要求护送人员周密的安排, 具备较强的观察力与责任心, 准备充足的急救仪器与药物, 熟练掌握转运设备的应用, 并且可以快速处理突发事件, 及时与家属沟通并得到支持, 才可以有效减少转运风险, 保证患者安全运送到有关科室接受进一步治疗。
[1] 罗茜.基层医院机械通气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防范.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20):108-109.
[2] 杨建红.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9):11-12.
[3] 陈莉萍.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潜在风险及防范措施.中医临床研究, 2013(1):97.
[4] 冯青.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隐患及护理措施分析.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1, 16(6B):478.
2014-08-19]
362000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