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铄青
·药物与临床·
双氯芬酸钠栓用于肾绞痛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
王铄青
目的 探讨和研究双氯芬酸钠栓用于肾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96例肾绞痛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两组, 对照组48例采用常规治疗措施, 即给予间苯三酚联合山莨菪碱治疗, 观察组48例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双氯芬酸钠栓治疗, 治疗结束后统计并对比疗效。结果 从两组患者疗效来看,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5.4%(41/48),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2.5%(30/48), 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氯芬酸钠栓在治疗肾绞痛患者方面的疗效显著, 能够迅速缓解患者症状, 联合常规治疗能够有效提高疗效,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肾绞痛;双氯芬酸钠;间苯三酚
肾绞痛指的是患者由于肾脏炎症、结石或肿瘤等因素引起的输尿管梗阻引发的急性疼痛, 在门急诊十分常见。目前临床上在患者病情确诊之后常用平滑肌解痉药或镇痛药物进行治疗, 但单独应用治疗效果较差[1], 如何能够安全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疼痛, 改善症状是目前泌尿外科所研究课题之一。作者近年来应用双氯芬酸钠栓进行此类疾病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取为2012年1月~2014年1月之间本院收治的96例肾绞痛患者, 男62例, 女34例, 年龄37~62岁, 平均年龄(46.1±4.9)岁, 本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腹痛、腰痛现象, 部分患者伴随有血尿、呕吐等症状,在入院后行B超检查显示肾脏、输尿管结石39例。根据患者入院编号进行随机分组, 将以上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 确保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上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P>0.05)。
1.2 选取及排除标准 选取标准:①患者存在突发性腹痛或腰骶部绞痛, 且可向会阴部、下腹部放射, 伴或不伴恶心、呕吐现象;②尿隐血实验阳性;③B超检查结果提示肾结石或输尿管结石;④存在肾绞痛、肾结石或输尿管结石既往史。排除标准:排除严重肾积水、严重肾脏功能障碍、消化道溃疡以及恶性肿瘤患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措施, 给予患者间苯三酚80 mg加入0.9%氯化钠100 ml静滴, 山莨菪碱10 mg加入0.9%氯化钠250 ml静滴, 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双氯芬酸钠栓50 mg塞肛。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对症支持治疗措施, 治疗结束后统计并对比疗效。
1.4 疗效判定 根据患者症状缓解情况进行疗效判定[2]。显效:患者用药后30 min内症状完全消失, 且持续安静止痛6 h以上;有效:患者用药30~60 min内症状显著改善,且持续安静止痛4~6 h;无效:未能达到以上两种标准或出现加重者。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本组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 组间对比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表示, 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从两组疗效来看,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5.4% (41/4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2.5%(30/48), 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从两组不良反应来看, 观察组1例出现排尿不畅, 2例出现轻度腹泻, 不良反应率6.3%, 对照组4例出现头晕头痛, 6例出现排尿不畅, 1例视物模糊, 不良反应率22.9%, 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疗效统计对比(n, %)
尿路结石或肾脏炎症引发的肾绞痛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临床上往往在确诊后直接应用镇痛药治疗, 虽然应用阿片类镇痛药效果显著, 但是药效时间短, 在药效消失之后疼痛再次发作, 反复给药容易成瘾, 且药品管制严 , 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无配制, 因此临床上很少应用。间苯三酚属于平滑肌解痉药, 具有解痉效果好, 起效快, 安全系数高等特点, 与其他此类药物相比, 其最大优势在于不具有抗胆碱能作用, 也就避免了此类不良反应的发生[3]。而且间苯三酚能够选择性的作用于发生痉挛的平滑肌, 对于正常平滑肌的影响很小, 因此即使患者存在前列腺增生或青光眼也同样适用, 同时也避免了对患者的心血管功能造成影响。双氯芬酸钠能够阻断环氧化酶的生成, 从而减少花生四烯酸向前列腺素转换, 减少前列腺素在体内的生成和释放, 提高机体疼痛阈值, 减少对炎症刺激的敏感性, 采用栓剂剂型优势在于:①避免首关消除;②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即使对于有溃疡病史的患者同样适用;③局部给药能够使药效更直接的作用于病灶部位, 提高药物浓度。同时动物实验表明[4], 双氯芬酸钠能够有效的控制家兔尿量, 抑制输尿管蠕动来实现降低输尿管内压的目的, 有助于结石排出。
从本文研究数据来看, 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2.5%,而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达到85.4%, 两者对比存在差异(P<0.05)。这说明双氯芬酸钠栓用于肾绞痛患者能够迅速、显著的改善症状, 减轻患者疼痛。而从药物安全性方面来看,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为6.3%,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作者认为双氯芬酸钠栓用于治疗肾绞痛疗效显著, 起效快, 安全性好,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 诸明.双氯芬酸钠栓治疗肾绞痛76例临床报告.中国医药杂志, 2006, 8(2):10.
[2] 徐进宇, 丁中阳.间苯三酚联合双氯芬酸钠栓治疗肾绞痛58例分析.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 15(6):105-106.
[3] 王德荫, 张自立.双氯芬酸钠栓剂直肠给药治疗结石性肾绞痛效果分析.福建医药杂志, 2005, 27(6):19-21.
[4] 游浩元, 黄亮.双氯芬酸钠栓剂加山莨菪碱对结石性肾绞痛效果分析.江西医药, 2010, 45(5):453-454.
2014-04-05]
523531 广东省东莞市桥头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