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延明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小题材”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个细节、一件小物品、一只小动物、一棵小植物、一个小人物,也可以是整体中的一个小部分……“大主题”可以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思想,也可以是对人类社会的繁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道德和一份情感……巴尔扎克曾说过,成功的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从小事、细节、小部分、小物件、小人物着笔,往往能写出“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揭示出大主题的好文章来。
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构思谋篇,有三种基本途径,即以小见情、以小见德、以小见理。
一、以小见情
“以小见情”就是通过对生活中人物细节的描写,如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表现蕴涵于其中的爱恨情仇。如孟郊《游子吟》中的“临行密密缝”这个最普通的细节,凝聚的是感人的浓浓母爱,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让无数读者为之动容,这就是“以小见情”。
二、以小见德
人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行为是心灵的外现。人物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往往能够真实地表露一个人心灵的高贵与卑贱,可谓是“小动作大窗口”。如优秀作文《爷爷的癖好》叙述了爷爷的三个癖好:总喜欢购买本地的产品,说是可以减少产品运输时产生的CO2;几乎很少购买肉、蛋、奶等食品,说是家畜的饲养,肉类包装、运输和烹饪会比植物性食物消耗多得多的能量;坚决不用一次性用品,说是会给生态环境带来灾难。三个小癖好,却让一个固执得可爱的“环保大使”的感人形象赫然出现在读者眼前。
三、以小见理
俗话说:“事虽小,理却大。”的确,有些看似不起眼的事物,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拿小事说理,贴近实际,通俗易懂,让读者更乐于接受。席慕蓉的《贝壳》即是以小见理的经典之作。文中写到,贝壳虽小,可“制作”精致;贝壳里的生命虽短暂,却活得一丝不苟。与此相比,人的生命更长,更有优越性,因此我们要把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
“以小见情”“以小见德”“以小见理”手法的灵活运用,可以变“废”为宝,把生活中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打造得生动亮丽,焕发出无限生机,吸引读者的眼球,激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以小见大”的特点是结构紧凑集中,内涵深刻,它适用于散文、记叙文、小说等文体。“以小见大”手法灵活多样,有托物言志,如张晓风的《行道树》、周敦颐的《爱莲说》;有以物喻人,如杨朔的《荔枝蜜》、高尔基的《海燕》;有借事寓理,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张洁的《挖荠菜》等。
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文章更好地做到“以小见大”呢?
一、细心观察生活,合理筛选材料
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来源。拾到一片落叶,可以发现它背后深藏着春去秋来、岁月匆忙的道理,可以发现树叶把绿意留给人类,把败叶留给土地的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看到农民粗糙的大手,可以引申联想:世界正是这样千千万万的双手创造出来的,劳动创造价值,劳动使生命永恒……
二、写有价值的“生活小事”
有人会问,“生活”还分有价值、无价值吗?是的。例如以“爱”为话题作文,倘若写“扶老太太过马路”“你借我一把尺子,我还你半块橡皮”,能有多深的思想性?同样的话题,若写晚饭后自己在房间里埋头用功,厨房里突然传来一声碟子被打碎的响声。“我”不禁心头一颤:妈妈已经为我刷了十几年的碗了,这近十万只碗是多么浩大的一项工程啊!记叙、抒情,挥洒淋漓,最后点明“爱就是一种深沉的责任”。升华主题,文章就有了深刻性。
三、联系实际,挖掘材料的闪光点
生活中有些事情看似平淡无奇,但考生只要深入挖掘,就能从中提炼出深刻的道理,平凡中见不凡,无奇中见神奇。如优秀作文《习惯》写“我”上学时习惯走老路,生怕走新路耽搁时间。有一次“我”提前上路,决定放胆走一回新路。虽然一路上忐忑不安,但我还是按时顺利地走到了学校。文章结尾写了自己的感悟:“我们平时生活中,之所以保持旧习惯,不敢尝试,不也往往是患得患失的心理在作祟吗?”
四、重视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
细节写得越细致越入微,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就越深刻,所抒发的情感就越充沛,所阐释的道理就越透彻。如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写老葛朗台临死前,当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让他亲吻基督的圣像时,“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仅是这一细枝末节,就活画出了这个守财奴贪婪成性、至死不变的丑恶形象。
五、放开眼量,提升到时代高度
优秀的文章总是跃动着时代脉搏,传递着时代信息,表现着时代精神。小中见大,不是简单的结论或生硬的哲理,而是从小事中折射出时代风貌。如优秀作文《争》通过描写一家三口几年前争看电视、现在争用电脑两个场面,反映了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变。由家庭生活的“细枝末节”展示时代风貌,文章境界顿出,这也正是“放开眼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