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移动,是怎样丰富宝宝的世界的?

2014-09-03 00:40
母子健康 2014年8期
关键词:体动大人宝宝

身体移动的重要发展里程碑包括平均6个月会坐、8个月会爬、10个月会站、12个月会走。像任何能力一样,它们出现的早晚在宝宝中会有差异。

纽约大学心理学家Karen Adolph的团队通过非常精细、高科技的研究手段,来研究宝宝日常生活中的身体移动经历。他们发现,小宝宝们每天的运动量都很大:美国宝宝平均一天走9000步,这相当于29个橄榄球场的总长度;他们会接触十几个不同质地的室内、室外台面,而每个台面有不同的摩擦力,硬度,质地;宝宝们会去家里的每一个房间,上下很多台阶、斜坡;跌倒对他们来说是常事,平均每小时有15次,但是,他们很少摔得很厉害或摔伤——每个月不足一次;到了12个月大时,宝宝已经经历了11万次47种不同的体动。更重要的是,他们热衷于行动,很为自己刚掌握的技巧激励着,虽然走得不好,但要去某个地方,还是宁愿走着去!下面就要讲到,身体移动,是怎样丰富宝宝的世界的。

宝宝说:每掌握一个新动作,我都要学习。

宝宝每掌握一个新的动作都牵扯到学习。拿平衡感作例子:宝宝在坐得很稳时学会了在坐的状态下保持平衡;开始爬的时候要重新学习平衡,因为平衡重心转移到了手腕;刚会走的时候又要学习如何保持平衡,因为平衡重心转移到了脚腕;需要手上拿着东西走路的时候,又要学习如何调整姿势来保持平衡。在一次次的调整中,他学到了行动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自己要时刻保持警觉、不断调整。

宝宝说:身体和思想我都要独立。

宝宝的爬行让他们第一次有机会由着自己的意愿拉开和大人的距离。一个宝宝东爬西爬,当他看到别人和物体不会跟着自己移动时,就形成了更加现实的空间感。这也包括他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是独立的,从而在1岁半左右时产生基本的“独立个体”的意识。

因为在身体上和大人分开了,宝宝也产生了更独立的想法,比如非想爬去一个地方、非想拿到一样东西等等,就会显得执拗、不听话。

宝宝说:妈妈,出去探险的我需要一个“安全港”。

身体移动让宝宝的感情世界更加丰富。随着宝宝视野开阔,他们的目标就多了。能达到目标时他们就开心,达不到目标时他们就会着急。研究发现,很多家长都在宝宝1岁半左右时开始观察到他们有小脾气了。

在能爬之前,宝宝在哪儿、和大人之间的距离多远,是由大人控制的;宝宝能爬以后,开始在这些事情上有了发言权,和大人的关系就复杂了很多。喜欢宝宝依恋在身旁的家长产生了失落感;不太懂宝宝为什么要东爬西爬、摸这摸那的家长常常生气;没有合理干预宝宝行动手段的家长会干着急……不少家长说这是从宝宝出生后第一次生宝宝的气,有些大人就是从这时起开始打宝宝。

而对宝宝来说,能爬离大人去探索世界是件激动人心的事情。越要去探险时,他们越是忐忑不安。爬离开大人的宝宝会频繁回头看大人是否还在、脸色如何,大人要离开时会把大人抓得更紧。而正是因为宝宝要去独立探险了,大人才有机会去扮演宝宝成长中最重要、最正面的角色——安全港湾。只有当宝宝被外界吸引时,这个港湾才显得重要。因为对于一艘不需要到海上航行的船,港湾是没有意义的。

宝宝说:看得更远,让我对想要的东西更专注。

前面几期提到,宝宝视觉学习的一个丰富来源是和大人发展出共同关注点:宝宝很快就看出大人在看什么,也同时关注。中美科学家通过研究8个月左右的宝宝发现,那些会爬、爬的时间长的宝宝,通过大人的视线和转头动作来追踪大人目光所及点的能力,比不会爬行的宝宝更强。

研究发现,6~10个月大的、会站的宝宝会花更多的时间看远处的玩具、人、房间里的东西。有爬行经历的宝宝,身体在往某个方向移动的时候,目光会全部落在目标上。就是说,当能爬行、能走的宝宝看到的目标多了,他们想拿到手的东西就多了,而往目标迈进的过程中,要对目标专注,这就培养出了注意力。

宝宝说:每一个尝试都让我面临一系列选择。

宝宝在行动的时候,总是会遇到新情况:从这里走到那里会不会摔倒?摔倒了怎么办?这个坡能不能下?怎么下去?这么宽的一个口子能不能迈过去?这个扶手牢不牢?……宝宝必须尽快通过看、摸来获取感官信息,迅速判断哪种行动是可能成功的,哪种是不可能的。决策时,宝宝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物体大小、形状、硬度;自己身体各个部分的协调能力;环境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地面,有什么物体可以支撑自己等等。这个过程和成人决策过程的步骤是一样的。

宝宝的行动决策是心理学家研究的一个重头戏。研究人员做过各种实验,看宝宝在自己身体变化的情况下如何决策,这类研究有很多重要的发现。拿决定是否下一个坡做例子:当宝宝看到较大的坡时,会停下来,看、摸;两手抓住坡的边缘,头向下,用手腕作为支撑点身体前后左右摇晃来感受这个动作的可能性。看到一个很陡的坡,宝宝会往里看,把脚放进去试探……

这些决策判断因为宝宝的身体迅速成长、能力的不断变化而变得更加复杂。爬行经验丰富、刚会站的宝宝,爬到一个36到50度的坡会停住,达成一个合理的“决策”;但当他站立时,见了同一个坡会大胆地往下走从而跌倒,算是一个不合理的“决策”。原因是,在站立状态下,他对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应付环境中的挑战没有判断的经验。 所以,刚会爬或刚会走的宝宝在实验中,会胆子更大,会超出自己的能力去做事情。

研究发现,即使是同样年龄的宝宝,那些平日爬行、行走经验越丰富的宝宝,判断能力越强。这说明,宝宝很会通过经验学习、调整判断系统。

当自己实在搜集不到足够的信息来做判断时,宝宝们会想到最后一招——求助大人。他们发出孩子式的各种求救呼叫,包括啼哭,或者向大人伸手求援。这时候,大人的表情如果放松、正向(表现出笑、好奇)等,宝宝往往会前行;如果大人紧张、害怕,宝宝往往会放弃行动。

给宝宝照顾者的小建议

1. 根据宝宝下一步的体动能力,提前在家里设计出一个安全、自由的环境。比如把怕碰、怕撞的东西收走,在宝宝不该打开的盖子上设计一个宝宝打不开的机关等等。

2. 尽量扩展宝宝安全的体动环境。把宝宝能安全体动的环境尽量拓展到每一个房间,房间的床上、地面。

3. 让宝宝爬行、行走的环境尽量丰富。比如,宝宝能到的地方适量地放一些不同材质的玩具,楼梯不见得随时都要挡住,障碍不见得都要清除。大人可以通过密切监督宝宝的安全让宝宝有上楼下楼、爬坡下坡、摸硬摸软的经历。

4. 当宝宝试图通过体动达到某个目标时,要给宝宝时间去琢磨、尝试,以培养宝宝的决策能力和习惯。当提供帮助的时候,不要急于一下帮助宝宝达到目标,而是只提供部分协助。比如宝宝要够高处的东西,不要直接拿下来递给宝宝,而是把东西放到宝宝能够到的高度,让宝宝自己去通过努力拿到东西。宝宝能爬台阶了,就让宝宝自己爬,大人跟在宝宝后面保障安全就好。endprint

猜你喜欢
体动大人宝宝
基于小波分解的颅脑动态电阻抗监测中体动干扰实时处理方法研究
2018《AASM临床实践指南:使用体动记录仪评估睡眠障碍与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要点解读
美国睡眠医学学会临床实践指南:应用睡眠体动记录仪评估睡眠障碍和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
大人都不知道的事
让我们学着长成一个大人
假如我是大人
如果没有了大人
BABYPIG/宝宝猪 BXS—212
可爱宝宝超级秀
智能手环的应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