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庆
【摘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就目前的形式看,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仍然就不同地区而言区别还是相当大的。大家对我国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要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从而把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这一特殊、重要的教育门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普通高校 音乐教育 教育理论
当代中国处在一个讲素质、讲教育、讲完美的崭新时代,如何使大学生顺应时代潮流、符合时代要求,一直都是社会所关注的焦点。爱因斯坦曾对自己有过这样的评述:“如果没有我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哪一方面我都将一事无成。”素质教育作为普通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对提升整个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作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主要是针对非专业音乐院系之外的其它院系学生进行的音乐教育。国家在这方面制定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但是由于地域、文化、师资、管理等方面因素,各个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音乐教育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有些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仍然是相当缓慢的地位。
从普通高校教育目的上来看。首先,其目的即不是培养高水准的音乐人,也不是培养专门的音乐人,它的着眼点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素质提高;其次,音乐才能主要包括音高才能、节奏才能、音乐审美表现才能三方面,作为音乐专业人员,无外乎要具备这三方面的才能。对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而言,重在培养学生艺术方面的综合素质,强调美育。在教育中运用美学的知识理论,利用美的事物去影响学生的情感,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理解和鉴赏能力,使学生们在美的感染下愉悦的增长知识才干,养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道德情操。审美形态教育又以音乐教育作为音乐形态,其教学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具备“音乐的耳朵”,掌握音乐中音高、音色、节奏等相关知识。力求在培养提高受教育者的音乐素质的过程中,进对现实世界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主动排斥那些庸俗的、格调低下的人或事物。从而获得美感,并得到一种人格的升华。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比较普遍地采用以音乐课堂教育的方式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特别是因长期的应试教育酿成的苦果,当我们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时候,双方总是处在一种捋不清的感觉之中。当前,还有许多人对音乐素质教育的意义与价值认识不足。有关部门统计:“85%的大学生不会识谱,75%的大学生不懂得怎样去欣赏音乐。”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的音乐基本素质普遍低下,有一半以上是谱盲,缺少对音乐欣赏所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作为提高普通高校学生素质之一的音乐教育,在各高校不可能成为投入的重点,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要获得重视与发展是有困难的,音乐美术均为选修,虽然课程无上下高低之分,但在大学的实际情况是:专业课是安家立身之本,通常教师、学生都重视,公共课中的必修课如英语、计算机类课程属必过之关惟独音乐类公共课,学生可选可不选,完全凭个人的兴趣、意愿定,另外,由于条件的限制,有些缺乏必要的音乐教学设备,没有专门的教室和音乐活动场所。课程设置陈旧,仍停留在培养单一型人才上有个别高校没有开设音乐类课程,有些开设的也只局限于选修课,且范围很小。缺乏必要的师资力量,音乐教师是有特殊技能的教师。根据调查,普通高校普遍存在师资匮乏,部分学校有教师但大多为兼职团委工作或从事学生工作的行政人员。且缺乏起码的把握课堂的能力。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处于这样一种尴尬境地,其地位是令人忧虑的。
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人的心情,能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这是因为音乐能使人在感情上引起共鸣,成为人们心灵的营养。心理学家也认为感情是形成思想和概念的基础,是行为的直接原因。音乐在愉乐我们心情的同时,又寓教于乐,陶冶情操。目前,在高校一些学生因一些并不是很重要的事而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整日看录相、玩游戏,打架事件也常有发生。这些现象就说明大学生心理不是很高,进行音乐德育功能教育的必行处。其次,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还可以开发大学生的智力,丰富想象了、培养思维和创造力;锻炼注意力和协调能力。
从普通高校教育的价值取向来看,文化的力量“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文化作为一种国际竞争力,这是中国领导人放眼21世纪全球竞争而作出的一个战略判断。中国音乐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及价值系统,音乐文化也不例外。迄今为止,高等音乐教育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就其价值取向而言,还存在着诸多矛盾和困或。
首先,音乐文化中母语的错位。所谓“母语”错位,通俗地说就是把别人的“母语”当成自己的“母语”。这种现象,在中国的主流音乐文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主要表现是音乐文化的“欧洲中心”论或曰“西方中心”论。德国不莱梅大学的君特教授说:“看到一些中国知识分子正在为把欧洲音乐置于其他民族音乐之上而努力。也看到了一种向西方音乐看齐的完整音乐教育体系。他们无意或有意地用西方音乐的概念知识体系来认识中国音乐。”
在中国的高等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音乐文化的“欧洲中心”地位已属至高无上。重复这些话语的教授们,以及与他们理念相同而又握有公权力的官员们,无法摆脱他们对全球多元音乐文化知识的缺陷与旧的学术观念的局限,无法摆脱殖民时代音乐教育观念的阴影。甚至可以说,这是中国的高等音乐教育的“自我殖民”现象,而这种“自我殖民”现象还往往高举“现代化”、“全球化”的“先进”旗帜。
其次,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失衡。在“母语”错位背景下的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反映出音乐文化认同的危机。一些拥有音乐主流话语权的人,以丢掉传统为荣,以效仿西方为新,或者以西方音乐价值体系和文化价值为基础的话语来“完善”对自我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这种交流,既无对二者跨文化及历史基础的详尽分析对照,更无对二者价值体系及话语的批判性思考。现在很多人(包括音乐院校的学生)“不知道中国传统音乐为何物,它代表的精神价值体系与生活方式是什么?而且似乎已经没有必要再知道这些了。‘现代是追求的目标,‘传统是过时的东西。但西方的传统又是有用的,必须学好的,它是‘现代的。我们国内的电视媒体中将19世纪的西方‘芭蕾舞剧统称为现代音乐文化,而20世纪的中国京剧则被称为‘传统音乐文化,每年的国际音乐节一般指西方交响乐的演出,而传统则被称为‘民间音乐。”话语的混乱,反映出文化认同的矛盾与困惑。endprint
再次,重工艺学习而轻人文精神培育。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素来偏重于“音乐工艺”的学习,即以西方的音乐技术,诸如作曲法、演唱法、器乐演奏法、视谱法等,作为学习的目标。这一方面反映了我们注重实用而忽视法理探究的思维惯性,另一方面也表明我们虽然推崇音乐的“欧洲中心”论,但却对其不求甚解。在当今国际音乐教育,诸如美国音乐教育、欧洲音乐教育中,音乐是作为文化来定位的。这改变了“音乐”教育的性质。音乐教育,不再等同于“歌唱教育”和“乐器教育”音乐作为文化来定位,这表明音乐教育“不能简单地被视为一个传递传统的代理处”,而“必须通过批判性思考来挑战和阐明文化价值,获得自我实现”。这标志着对传统的音乐工艺学习模式的突破以及全球多元音乐文化价值观的音乐认识论基础的诞生。
面对高等音乐教育价值取向中存在的矛盾和困或,就必须采取正确的策略,即正确的竞争策略。中华音乐文化,虽然随着我国的和平崛起其声势亦在提升,但它在当今世界音乐文化的地位来说,无疑还处于弱势。在发达国家的心目中,中华音乐文化的地位甚至还不及印度、日本及南美、非洲的一些国家。如音乐史教授、乐评人王东路先生所说:“在世界音乐会舞台上,由现代管弦乐演奏的中国民族音乐的声音还暗淡得很。我们是民歌丰盈的国度,但在世界上广泛流行的中国民歌却较为稀少。此外还要澄清音乐文化话语的混乱,这就要赖于我们树立对中华音乐文化的自尊、自信,以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易传·象传》)的文化精神中华音乐文化,是一个博大的系统。它是多民族、多地域的多样性统一;它集风、雅、颂,儒、释、道,以及民歌、民乐、戏剧、曲艺于一身,文化种质、生态群落的丰富多样性无与伦比。重要得一点是对高等音乐教育的规划与课程体系建构。
站在我们自己音乐体系的文化价值、历史观的立场上,对西方音乐文化作客观的科学的批评,解构西方音乐知识和话语的霸权,让中华音乐在多元的世界音乐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既是一种自尊、自信,也是中华音乐对世界音乐应有的一份贡献。中华音乐,无时无刻不在与当代社会发生着碰撞和对话。中华音乐艺术的观念正在逐步正视自身的规律、社会价值与存在意义。
总之,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已经是势在必行。这就要加强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加大领导管理力度;增加音乐教育的投入,营造氛围;加快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音乐教学过程与方法创新。充分体现音乐学科的特点,提供充足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实现由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强调“结果与过程”的统一;重视音乐教学过程各要素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整体性影响,强调“认知与情意”的统一;促进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普通高等院校大学音乐教育正处于探索和改革阶段,还需要进一步深化音乐教育、改进教学方法、内容和手段提高大学音乐教学质量和水平。大学音乐教育要真正实现提升文化素教育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其中以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方法内容和手段最为重要。只有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有一个正确充分的认识,音乐教育才能深入人心,获取最丰富的成果。在重视高校音乐教育的同时更要准确的把握对其发展的样式和趋势作出评价和思考。这才有利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更好的发展。
(责任编辑:晓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