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散记

2014-09-03 02:34刘平安
延安文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秦直道石崖子午岭

刘平安

在往来于西安与陕北的行程中,我多次路过黄陵,而真正静下心来,拜谒黄帝陵,穿越时空,探访历史遗迹,追寻红色记忆,感受这里的发展变化,这还是第一次。

陕北的秋天,天高云淡,风清气爽。我们来到位于陕北最南端,被人们誉为中华民族人文圣地的黄陵县。

来到黄陵,最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拜谒黄帝。

踏着传说中黄帝淘洗玉玺大印的印池拾阶而上,便是气势恢宏轩辕庙。

轩辕庙总面积11662平方米,最早建于汉代,旧址在桥山西麓,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重修。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年),为避沮河水侵袭,改置于桥山东麓今址。以后各代均有修葺。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对黄帝陵和轩辕庙的整修维护更加重视,1959年国务院确定黄帝陵和轩辕庙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修轩辕庙,1992年又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整修。

轩辕庙主体建筑按南北轴线逐次排列,有山门、过亭、碑亭、大殿,东侧有碑廊,西侧有接待室和文物陈列室。院内古柏,郁郁葱葱,建筑布局,典雅古朴,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伴着空中弥漫的阵阵柏香,我们进入山门,一株参天古柏映入眼帘。古柏树高19米,胸径11米,被当地老百姓称作“七搂八拃半,疙里疙瘩不上算”,树龄已有5000多年,传说为轩辕黄帝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为群柏之冠,被国际友人誉为“世界柏树之父”,号称“天下第一柏”。

沿中轴线北行即到诚心亭。这是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及现代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华侨同胞谒拜黄帝时,整衣冠、备礼品、平心情、除杂念的地方。诚心亭西侧方台上置放着一块天然巨石,石上的花纹图案,酷似“夸父追日”。这种天然形成的图案并不多见,堪称奇观,夸父追求光明的献身精神曾经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诚心亭北面西侧,耸立着两块巨大的石碑,一块是立于1998年4月5日的香港回归纪念碑,一块是立于2000年4月5日的澳门回归纪念碑,向世人宣告香港、澳门已经结束了殖民统治的历史,回归到祖国的怀抱,昭示着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繁荣昌盛的光明前景。

诚心亭北为碑亭,里面陈列着孙中山1912年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所作的“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黄帝赞》一首,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共祭黄陵时,毛泽东亲笔题写的《祭黄帝陵文》手迹,邓小平1988年亲笔题写的“炎黄子孙”和蒋介石1942年题写的“黄帝陵”碑石。其中毛泽东手书汪洋恣肆,飘洒俊逸,雄健有力,荡气回肠。碑亭东侧院内,矗立着原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的题词碑。碑亭两侧新建碑廊,保存有历代祭祀黄帝、维护陵庙碑石和题颂石刻。

轩辕庙正殿位于碑亭正北。正殿西南,有一株高大挺拔的古柏,被称为“汉武挂甲柏”,也叫“将军柏”。相传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征朔方回来祭黄帝陵时,曾在此树上挂过盔甲,细看依然似有断钉在内。挂甲柏西侧,置放着一尊石印。传说黄帝曾获得一块宽高各几丈的玉石,就命大臣仓颉用金刀刻成一方大印放在印台山上,印上刻有“受命于天,既受永昌”八个大字。此印显然为复制而成。

瞻仰过轩辕庙,我们又沿着神道,从浓密的柏树林登上桥山。面对绿荫掩映的墓冢,我顿时肃然起敬。啊,这就是我们的老祖先之所在,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根之所在!烧香华表,鞠躬膜拜,成为每一位炎黄子孙来这里毕恭毕敬要做的事情。

据《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桥山。”传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东巡期间,突然晴空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黄龙腾空而起,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

绕墓冢一周,登上象征黄帝“驭龙升天”的龙驭阁,极目远眺,桥山全貌及周围古城与山川形势尽入眼前。黄帝陵墓坐北面南,背靠桥山盘龙岗,源于子午岭东麓的沮河环绕桥山,在这里形成山环水抱的“仙岛”态势,并在桥山东西两侧,形成对称的“东湾”(龙湾)和“西湾”,东湾连着“龙首”,西湾接着“虎尾”。无疑,这里充盈着某种神秘的文化气息。

恰好,我们遇到一位晨练的老先生,他告诉我们:“黄帝陵所在的山势就像一尊盘龙,一只前爪伸向东湾,一只前爪伸向西湾,一只后爪把着县城方向,一只后爪隐藏在龙身,轩辕庙就建在龙尾上。黄帝墓冢后边的小山包就是龙首,墓冢像宝珠一样被含在龙的嘴里,不信你看看龙首上还有两个龙角呢!”

果不其然,在黄帝墓冢后边的小山包上的两侧,我们各发现一株与众不同的柏树,下粗上细,扭曲旋转而上,真是稀奇!

见我们听得专注,老先生指着远方,煞有其事的介绍着:“你看,西边这座山叫玉仙山,好像一个大乌龟,西南这座山叫凤凰山,就像一个展翅的凤凰,对面这座山叫印台山,是黄帝置放大印的地方,旁边这山势多像一只大老虎,西延高速通往黄陵县的道路就是从虎尾巴下的隧道进来的,没有破坏这里的山水地形,这就叫依势而行。听父辈讲,当年,国民党进攻延安时,修建咸榆公路,拉夫摊丁,劳民伤财,破了这里的龙脉,所以他们必然失去江山。”

显然,这是来自民间的最朴素的理解。在中国广大的农村,至今,依然流传着有关龙脉的故事,而这种对于龙脉的讲究其实已经成为老百姓维护自己利益和尊严的一种手段。对于那些有良知的人来说,这种手段往往是有效的,谁也不愿意拿自己的生命和前程作抵押去干一件有背民意的事情;而对于那些丧尽天良的人来说,这种手段往往是无效,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把老百姓当一回事,压根就不考虑老百姓的死活,唯独想着他们的利益,那些贪官污吏个个如此!

四endprint

上世纪二十年代,有一大批共产党人正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在桥山脚下,在黄帝陵前不懈地奋斗着。

早在1925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中共陕西省委派共产党员常汉山来到这里,帮助国民党组建中部县党部。新党部成为共产党活动的中心,一时农民运动蓬勃兴起,9月28日爆发了上万农民参加的“交农”运动。1926年6月,中共北方局特派共产党员耿炳光到中部县视察指导“红枪会”活动。“红枪会”组织迅速扩大,半年之后便攻破县城,杀死粮秣总办,震动全县。1927年,共产党员刘含初回到家乡,给乡亲们宣传“反对压迫、反对剥削、团结起来闹革命”的道理,传播马列主义思想。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穷凶极恶地镇压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爱国志士,激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反抗。随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爆发,革命烈火在西北大地也熊熊燃烧,先后爆发了清涧起义、渭华起义、两当兵变等,刘志丹、谢子长建立了陕甘游击队,陕甘地区的革命形势如火如荼,蓬勃发展。1931年10月,刘志丹率领游击队进入店头、双龙、庄建一带,宣传革命思想,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农民协会。1932年3月,谢子长率部驻建庄、双龙,后到上畛子,驱走民团,进行休整。5月,刘志丹、阎红彦率陕甘游击队歼灭了隆坊、店头民团,镇压了当地豪绅,张贴出《告贫苦农民书》和《告国民党士兵书》,撒下革命火种。照金革命根据地建立后,黄陵西部的小石崖、高窑子、林湾一带广大地区成为根据地的一部分。

得知黄陵县西部有根据地遗迹,同行的摄影师老屈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要求考察一趟。老屈的爷爷是老革命,叫屈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陕西蓝田一带开展革命斗争。1930年1月,当中共蓝田县委遭到破坏时,曾受中共陕西省委委派到蓝田恢复整顿党组织,担任过蓝田抗日救国军大队长、政治指导员,中共蓝田区工作委员会书记,解放战争时期被组织派往马栏学习,是蓝田革命的重要领导人。老屈的父亲就是在马栏红色的土地上长大的,典型的红二代,老屈算是红三代了。

一大早,在黄陵县文物旅游局副局长马小平的陪同下,我们沿着沮河河谷,驱车一路向西,进入子午岭山脉。

大约一个多小时,我们来到了小石崖。北临沮河的石崖上,石洞遍布,高低错落,大小不一,纵横交错,不知何年何月何人开凿。这里距黄陵县城约70余里,山峦起伏,沟深林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1933年4月,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在照金成立,周冬至任主席,习仲勋任副主席,即在这里的高窑子设立了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办事处,负责开辟小石崖革命根据地。10月,照金根据地失守,陕甘游击队临时指挥部转移到高窑子,习仲勋因突患严重伤寒病,难以行军,遂在小石崖养病一月。11月3日,陕甘边特委和红军临时总指挥部在甘肃省合水县包家寨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建立以南梁为中心的陕北、陕甘边、关中三路游击区,开辟三个战场,扩大根据地建设。随后,在小石崖附近的林湾设立了第三路游击队指挥部,并确定建立以小石崖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

1934年2月下旬,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南梁小河沟四合台召开,恢复成立了陕甘边革命委员会,习仲勋当选主席。随后,中宜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小石崖召开,成立了小石崖革命委员会,亦称陕甘边革命委员会驻第三路(区)办事处。9月,陕甘边特委决定将第三路游击区划为陕甘边区南区,成立了中共陕甘边区南区党委和陕甘边南区工农革命委员会,张邦英任党委书记、游击队政委,黄子文任南区工农革命委员会主席,陈国栋任游击队指挥,领导着陕甘边南区的革命斗争,开辟了以寺仙、桃园为中心的东到枣林子、寺仙、前后桃园,北到王家庄,南到阿党、南村、北村的中宜苏区。

从小石崖继续西行,经大石崖、林湾到上畛子,一路山高林深,川道开阔,沮河依偎着山根向东流淌,那一片片成熟的包谷田告诉我们,这里土肥地沃,草丰水沛,是囤兵的好地方。当年红军游击队把这里作为整训基地和囤兵的小后方,南接照金,北承南梁,退可以隐入子午岭,进可以东出店头直插中部,切断咸榆公路,这实在是太有战略眼光了。

无疑,小石崖根据地是连接照金与南梁根据地的重要中转站,也是陕甘边根据地随时顶入国统区的一个抵角,随时插向咸榆线的一把尖刀。

穿梭在子午岭的崇山峻岭中,我便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秦直道。

秦直道是秦始皇时代修建的一条重要的军事通道,在当时的战略意义不逊色于万里长城。秦直道南起林光宫(今淳化县梁武帝村),沿子午岭主脊北上直至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全长900多公里。

我曾去过秦直道的起点——淳化县梁武帝村,也曾考察过旬邑县七里川、石门山、马栏、刘家店以及铜川通往正宁的303省道雕翎关的秦直道。在来黄陵县之前,我还专门顺着富县的葫芦河,经直罗镇、张家湾到和尚原去了一趟,寻访了那里的秦直道。我想,既然秦直道是沿子午岭主脊北上的,那么在黄陵县境内一定会留下遗迹的。

查阅资料知,秦直道从旬邑县的东寺沟一带进入黄陵县境的黑庄子,又经双扇门、冠家砭转向上畛子,到三面窑而后进入富县境内。可是,在上畛子,我们并没有打听到有关秦直道的信息。况且,这里多是监狱的警戒区,不好随意行动,我们只得折回香房村。

用餐时,向当地群众打听,我们才知道,秦直道其实位于黄陵县与甘肃宁县交界的五里墩,距离这里大概有七八十里的路程。

马局长也兴奋地告诉我们,他去过那段秦直道,只是慨叹车况不好。稍事休息,检查了车况,我们又驱车一路西行。沿途人烟稀少,景色秀丽,除了偶尔可见长庆油田的油井之外,这里依然保持着原生态风貌。

途经大岔林场,路分两岔,一路通往西南方向的艾蒿店,一路向西通往五里墩。好在看到标有秦直道的路标,且有林场一位护林员的指点。他说,去艾蒿店至少还有三十里路程,全是林区,路况极差,小车到不了。于是,我们继续西行,不久便盘山而上,来到子午岭顶端的五里墩。

其实,这里是一个垭口,两边均有一个被称为“墩”的小山包。秦直道正是从雕翎关循子午岭主脊经艾蒿店北上,在这里穿过垭口到达兴隆关的。这段秦直道比较宽阔,大约有四五十米,并与黄陵县通往宁县的公路交叉形成十字,其中一段与公路重合。这个地方之所以叫五里墩,应了当年沿秦直道两侧修建“五里一墩,十里一台,二十里一龛,五十里一站,一百里一驿”的规制。

这就是两千年前贯穿南北的“高速公路”吗?当我们尽情地在这条隐藏于密林深处的古道上奔走时,我却陷入沉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积极防御匈奴奴隶主贵族的侵扰,于始皇帝三十五年(前212年)命令长子扶苏和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一边镇守北方,一边修筑直道,历经两年半,“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其工程之浩大,劳役之严酷,速度之快,在中国乃至世界筑路史上可谓奇迹,令人惊叹!

直道修成后,除了发挥军事威慑的效果外,对于南北政令统一、经济开发和文化交流,起到极为有益的作用。秦直道一直为后人沿用,西汉时,著名的飞将军李广、骠骑大将军卫青曾经从直道出击匈奴,杀得敌人闻风丧胆。汉武帝刘彻多次沿直道北上,巡视朔方,炫耀武力。汉元帝时,王昭君远嫁匈奴,就是经直道北行。公元9年,王莽亲率40万大军北伐匈奴,直道在军队调动和后勤补给运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东汉末年,蔡文姬为南匈奴所俘,后嫁匈奴左贤王,十多年后回到中原,来往走的都是秦直道。唐代,在李世民组织的征伐突厥的战争中,秦直道依然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条直道不知抛撒着多少将士的热血,不知演绎了多少人间的悲欢离合!

五里墩一边连着甘肃宁县,一边连着陕西黄陵县,就像陕、甘两省相互紧握的拳头,孤零零地耸立在子午岭上,似乎宣示着什么,诉说着什么。

仰望蓝天,白云悠悠,远眺大地,群山起伏……endprint

猜你喜欢
秦直道石崖子午岭
子午岭国有林场皂角育苗思考
石崖茶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红星照耀小石崖
秦直道
子午岭林区丝棉木育苗技术
子午岭茶条槭苗木培育技术
石崖茶:千年古茶成“富矿”
天下第一道秦直道:石门关遗迹
石崖茶的研究进展
秦直道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