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兆霞
【摘 要】随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发展,现有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已经不适应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思路,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的对策。为此,我们必须改革对中学数学课教学的传统方式,建立和实行新的数学课教学机制。
【关键词】课程改革 教学观念 课堂教学方式 师生角色 改变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新课程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当前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构建的过程,他强调以学生为本,教师必须鼓励学生质疑,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必须树立开放式的课堂观念,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为了与中学数学课程的衔接,分别从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一、观念在教学中的作用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二、观念转变的关键:师生角色的重塑
由于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具有历史继承性,自古代“学而优则仁”的仕途化教学目的观到隋唐科举制度盛行再到今天仍具强大生命力的“应试教育”观,均是教师讲“书”,学生背“书”,教师凭借制度力量树立起自身的权威形象。
传统的数学课程教学模式,几十个学生整堂课面对一个老师,教师往往课前要精心策划教学过程的每一步,千方百计地要在课堂上主导几十名学生的思想,这种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过程有序的一面,同时又有思维跳跃性等无序的一面,本身就是对学生主体思维活动的束缚,它的弊端日益突出。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知识传授(传道、授业、解惑)的倾向,努力创造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条件,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三、新课标改革下课堂教学方法的改变
新课程标准提倡通过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单纯地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在这种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努力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协作者、促进者和组织者。而学生的主动探究是在一定的情景下进行的,因为数学情景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和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只有在各种有益的环境中,才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内部逐步形成的知识、经验、策略、模式、感受和兴趣,甚至是冲动。因而,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的各种情景,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逐渐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四、新课标教学评价的作用和方式
(一)为了全面真实地评价全体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习潜能,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把教学过程与评价过程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评价对于教学活动的导向,因此评价的样式也多种多样,教学评价要强调评价样式的多样化,不要一看到评价就是考试。评价的形式除了考试,还有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回答、板演、表情,学生的作业,个别访谈,专题答辩,学生的自评,互评,家长的评定,这些对我们的教学都会产生积极作用。
(二)对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价,我可以将其归纳为三句话: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人才;多一个角度,多一幅美景;多一份情感,对一片天地。
1. 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人才。人是有差异的,如果按同样的要求去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是科学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均衡发展,木桶理论从一个侧面讲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教师只有让学生基本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的同时,让学生的特长更淋漓尽致的发挥,才是教育的成功。
2. 多一个角度,多一幅美景。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有多种智能,教师要有非此即彼的想法,不要以一概全,一棒子打死人。要想想你面对的学生将来可能会有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更多的是普通社会人,只有多角度看待学生,才能看到展现在自己面前的不是单一的、灰色的图案,而是五颜六色的、丰富多彩的画卷。
3. 多一份情感,对一片天地。教师只有多带一份情感,才不仅能看到今天的好学生,也能看到明天的人才。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再加上一句:只有爱的成功,才有教育的成功。教师只有充满情感地看待学生,才能看到你为学生搭设的无尽的广阔的天地。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中学数学教学方法是一个长期艰难的探索过程,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积极地参与,更需要我们不要盲目迷信任何一种固定教学模式,希望我们的教学方式能日新月异,能带给学生最好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本论文主要谈论对新课改的一些认识和看法,分别从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育评价等方面进行讨论。论文中提出了几种教学方法给予参考,虽然本文中提到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但是这只是冰山一角,只有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真正地把新的模式和方法融入课堂,才能有利于教育,有利于学生。希望能和大家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毛永聪.中学数学创新教法[J].学苑出版社,19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