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影视作品中图书馆员形象的解读与反思

2014-09-03 10:34周肖云
宿州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职业资格图书馆员图书馆

周肖云,谢 婷

1.宿州学院图书馆,安徽宿州,234000;2.运城学院图书馆,山西运城,044000

文学影视作品中图书馆员形象的解读与反思

周肖云1,谢 婷2

1.宿州学院图书馆,安徽宿州,234000;2.运城学院图书馆,山西运城,044000

文学影视作品中图书馆员的形象表现为以女性为主体、就业门槛低、增值空间小、社会认同感低,而图书馆学界的自身定位则是信息组织者、知识提供者和文化传播者。对比两者之间的落差,探讨其原因,主要在于图书馆缺少全面的职业准入制度和专业资格认证体制、没有出台与职称评定相应的岗位分工制度、传播模式单一。为此,应建立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体制,对图书馆岗位分工并进行绩效考核,同时增强宣传理念,建立信息专家的形象。

文学、影视作品;图书馆员;形象;职业资格

文学影视作品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的方式,反映生活,影响受众,其主人公不乏图书馆员。本文以时间为序,对近年来发表的文学作品、热播的影视剧中出现的多位图书馆员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将其与图书馆学界对自身的定位对比,探讨两者出现偏离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1 文学、影视作品中图书馆员形象解读

在中国,“图书馆员”常常与“图书管理员”混为一谈,被理解为“所有在图书馆工作的人”。按此理解,现将已查到的1993-2012年间在文学、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图书馆员形象列举如下,详见表1。

表1 文学影视作品中图书馆员形象的比较

1993年,毕淑敏的《原始股》,文中的北京某部属专业图书馆馆长吕不离,是个渴望经济利益,却又畏首畏尾的学究。

1999年,电视剧《牵手》,剧中的女主人公夏小雪为有更多时间照顾家庭,选择在较为清闲的某园林局资料室做资料员。

2001年,北村的小说《周渔的喊叫》发表后引起了大众的关注。2003年,导演孙周将其改编为《周渔的火车》上映。小说中的女主角是一个在某省公共图书馆的图书馆员,懒散而美丽。改编后的剧本,男主人公的职业变成了三明某图书馆的图书馆员,是一个生活清贫、个性忧郁、略有神经质的诗人,与之对应的情敌是个强悍的兽医。

2003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似水年华》,剧中的几位图书馆员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方文,干了一辈子古籍整理的老馆长齐叔;因为爱慕方文,师范毕业就到书院工作的默默。

2007年,《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中的杜晓斌是个未完成学业的“问题学生”,通过关系留在了县图书馆。

2010年,《不如跳舞》中的于雅琴在区公共图书馆借书处工作,工作呆板机械。

2012年,《经营婚姻》播出,剧中的女主角罗青鸟大学毕业留在校图书馆工作。

将表1中图书馆员的专业、学历、工作环境等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这些作品中的图书馆员形象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社会认同感低,就业门槛低(多无专业限制),升职空间小,以女性为主,有少数男性,但性格怪癖。

2 对文学影视作品中图书馆员形象的反思

文学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图书馆员虽然多为呆板机械的形象,而图书馆学界对自身定位的共识是:图书馆员应是信息组织者、知识提供者和文化传播者。对比上述文学作品对于当代图书馆员的工作内容的描述,这与业界对自身“信息专家”的职业定位相距甚远。究其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

2.1 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体制长期缺位

图书馆的主要使命是知识中心、学习中心和文化中心[1]。真正的图书馆员应具备专业资质、职业使命、继续学习、专业团体、职业伦理、个人品性、价值观七种素质[2]。在中国,律师、医生、会计等职业有全面的职业准入制度和专业资格认证体制,其职业的专业性也获得了大众的认可。图书馆员作为一种专门职业,认可度较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图书馆业缺少职业资格认证体制。如《周渔的喊叫》中的周渔,艺校京剧专业,没能在对口部门就业,为了能留在省城,而选择进入图书馆工作。京剧专业的毕业生顺理成章地到图书馆就业,若京剧专业的毕业生去作一名律师或医生如何?图书馆学专业的毕业生去京剧团工作如何?恐怕机会是微乎其微的。在《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中甚至有这样的情节:剧中,杜晓斌是一个因为失足将要被学校开除的大三学生,但可以轻易地在县图书馆谋得一份工作;《似水年华》中,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方文回到故乡图书馆(书院)工作,而被周围人的视为“人才浪费”。如此剧情,更加深了社会各阶层对图书馆员的刻板印象:低门槛就业,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图书馆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在发达国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例如,英国通过以下三种机制进行图书馆员专业资格认证:大学专业教育认可、注册专业人员和国家职业资格体系,分别由大学学术委员会及国家学位颁授委员会、图书馆和信息专业注册学会以及国家劳动就业部进行执行[3]。美国由图书馆协会所属机构对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硕士学位的教育机构进行认可,全美有效[4]。中国从2001年就开始探讨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之后陆续有学者在这个层面进行研究和探讨,但相关制度还未正式出台。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和专业资格认证体制,能够确保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行业总体服务水平。为了图书馆事业的良性发展,在中国制定并切实推行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需要各相关主管部门及图书馆业界的共同努力。

2.2 图书馆缺少岗位分工和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

图书馆系统职称评定制度于1981年启动,至今已30余年,对晋升初、中、高级职称都有相应的评定条件和细则,但并未制定与职称相对应的专业分工制度。大部分图书馆员没有因为职称的变化带来工作岗位的变化。《经营婚姻》中的高校图书馆员罗青鸟,对于自身工作的镜头少之又少。《牵手》中穿上蓝色工作服在资料室中闲坐聊天的夏小雪,《不如跳舞》中带上护袖推着书车上架的于雅琴,她们的工作重心是图书上架、下架、借借还还、清洁卫生。在这种长期的、大量的、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工作环境中,高学历的年轻馆员与其他行业的相同学历层次的人员相比,很难产生职业归属感和自豪感,继之而来的是人心思变、人心思迁。图书馆低门槛就业,导致图书馆就业市场上出现人为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专业人员大量流失,图书馆行业也被边缘化、低俗化。如此循环往复,“图书馆人需要默默奉献精神”这句话岂不成了图书馆业界的自我解嘲、自我安慰!如何制定岗位分工制度,从制度上规范解决图书馆员的分配问题。国内已有部分综合性高校图书馆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他们对图书馆岗位进行了细分,按其劳动性质分成若干层次,对应相当的专业职务、任职年限,制定规范的绩效考核细则。如用户满意度、纸质文献借阅率、电子资源点击率、读者活动场次和人次,根据馆员完成的工作量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反之,则缩减经费和人员。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和香港地区图书馆把图书馆岗位分为9级。新加坡图书馆的做法也值得借鉴,他们将员工分为三类:专业图书馆馆员、图书馆职员和一般工勤人员[5],专业图书馆员采取公务员管理制度,其他人员采取临时聘用制度。专业图书馆馆员从事图书馆的管理、咨询、节目组织实施等核心工作,要求有本科或硕士以上学历;图书馆职员要求大专学历,负责日常事务;一般工勤人员负责排架、搬运等,学历要求较低。《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规定:高校图书馆是学术性机构。通过岗位细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激发图书馆员的学习热情和工作热情,维持相对稳定的专业人员队伍,才能集中力量完成图书馆作为学术性机构定位所涵盖的高知识含量的工作。

2.3 图书馆传播模式单一,宣传理念淡薄

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的传播方式多为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基本遵循从馆员到用户的线性传播模式:图书馆员→信息→用户。作为非营利机构,图书馆长期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免费信息服务,忽视了媒体宣传和商业运作,部分社会公众难以全面了解图书馆的最新发展状况。譬如,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共建工程,在20世纪90年代起陆续启动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建设、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设等,覆盖广,发展快,用户收益多。而前文所引用的小说和电视剧,不管是2003年《周渔的火车》里略显阴沉的书库,还是2010年《不如跳舞》里应用了计算机借还图书的图书馆,对主人公工作环境的场景描述,无一不定格在纸质文献的借借还还上,并未涉及到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参考咨询等重要业务。另外,读者和图书馆员产生矛盾在图书馆并不鲜见,如《不如跳舞》中的叶知良想借阅的古籍资料(仅限副高职称人员借阅),遭到了图书馆员于雅琴的拒绝,而后叶知良又在借书处睡着,被着急下班的于雅琴反锁在了图书馆。据2012年统计,我国 4 岁及以上的电视观众总人数就有12.82 亿人[6],而这样的矛盾冲突剧情,在广大的电视受众心目中反复强化了图书馆员的负面形象。

图书馆不仅要“建立一个能让用户舒适求知的环境”,还要让用户“更了解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与资源”“认识到图书馆能满足他们的信息需要”,更要“塑造和维持正面形象”[7]。引导社会舆论,正面解决与读者的矛盾,这就需要改变单一的直线传播,建立新型的图书馆推广模式:图书馆宣传机构→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推广活动→用户。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媒介如报纸、电视、网络,策划、执行各种活动,吸引用户参与,在社会上提高图书馆员的社会认可度。了解媒体运作模式,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加强危机公关意识,化解负面效应;培养专业宣传人才,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充分利用数字媒体,开展自我宣传[8]。

3 结束语

虽然文学影视作品对图书馆员的职业缺乏全面、专业的反映,不能等同于现实中的图书馆员,但在各种媒体高覆盖率的传播影响下,却形成了受众心目中的图书馆员刻板印象。比尔·盖茨曾说:“图书馆员的职责就是帮助人们选择信息、评价信息,并与信息网络取得连接;使用技术提供更快速、更具有生产力的检索,帮助更多的读者,找到更多的信息;作为信息的沟通者和共享者,成为用户友好的情报触媒。”[9]如何完成图书馆员的职责,提升图书馆职业的社会认知度,逐步修正图书馆员在广大受众心目中的刻板印象;同时,强化图书馆员对自身的认同感、对职业的归属感,是图书馆学界需要深刻反思、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

[1]程焕文.图书馆的价值与使命[J].图书馆杂志,2013(3):4-8

[2]李炳穆.何以成为真正的图书馆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6):15-20

[3]王青云.英国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可制度[J].国家图书馆学,2005(3):36-40,81

[4]初景利,李麟.美国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体系[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3):29-35

[5]陈家欣.多元城市文化氛围中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发展趋势[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12):17-19

[6]徐立军,王京.201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分析报告[J].电视研究,2013(2):13-17

[7]赵玉玲.新加坡图书馆魅力与启示[J].新世纪图书馆,2012(7):83-88

[8]宋蓉.新闻报道中的图书馆社会形象[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41-144

[9]潘琳.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的图书馆员学习交流平台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9:2

(责任编辑:李力)

2014-05-25

周肖云(1981-),女,江苏睢宁人,硕士,馆员,主要研究方向:图书馆信息管理。

10.3969/j.issn.1673-2006.2014.09.017

G251.6

A

1673-2006(2014)09-0059-3

猜你喜欢
职业资格图书馆员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员之歌
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解读
图书馆
交通运输部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再取消3项
用博弈理论解决图书馆员排班问题
国务院再取消62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
新入职图书馆员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问题探讨
提高公共图书馆员素质与读者服务水平的思考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