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百名职工技术英杰
李东森,男,汉族,1966年1月出生,河南嵩县人,本科学历,1987年7月参加工作,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工作至今,高级工程师,历任质检科长、工程科长、经营办主任等职,现任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潞王坟试验段和新卫1标项目经理。
曾荣获局劳动模范、水利厅先进工作者、优秀项目经理、省直工委优秀党员、国务院调水办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优秀个人”和“质量管理先进个人”、河南省职工百名技术英杰、河南省水利系统“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
李东森热爱水利事业,遵守国家法律,遵守单位纪律。在本职工作岗位上敬业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钻研本职工作,善于发现和解决管理与技术难题,通过管理改进、技术创新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南水北调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土工膜在建筑物垂直面和坡斜面易滑且不易固定连接的难题,他与生产厂家进行理论分析、现场试验,发明了“带有锚固钉的土工膜”和“土工膜连接扣”两项专利,较好地解决了垂直面和坡斜坡面上土工膜施工的连接和防滑难题,减少了施工难度,加快了施工进度,降低了施工成本。
参加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6BA04A10)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潞王坟试验段“膨胀土地段渠道破坏机理及处理技术研究”的现场施工组织工作,任现场经理。组织对膨胀岩(土)现场开挖卸载、防护技术措施的现场试验。课题经过了国务院调水办组织的课题验收。课题的研究成果指导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膨胀土地区渠道的设计、施工,有效地解决膨胀土渠道边坡稳定关键问题,具有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本人任主编编写了《膨胀岩(土)试验与应用技术研究》一书。
试验任务完成后,结合已经推广应用的膨胀岩处理方法,又对后期工程运行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膨胀岩渠坡变形,与郑州大学合作进行了深入课题“膨胀岩(土)渠坡稳定性图像监测与智能预报技术研究”,课题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根据南水北调工程项目施工与管理特点,制定了《项目绩效考核办法》,从考勤、工作态度、工作质与量三个方面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与奖惩;从安全、突出业绩、合理化建议三个方面对职工进行激励奖励。本办法从六个方面对职工每月进行定量考核和激励,调动了职工干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在干好本岗位工作的同时,激励了职工动思维、勤考虑、善钻研、出贡献参与管理的激励模式。
建立“项目成本管理模式”,把施工成本从每天投入的机械设备、材料、人工、产值进行统计、分析,月汇总分析,把施工成本控制在每日、明白在每日、分析在每日、改进在每日,达到了操作者清楚、管理者明白即时产生成本的内容与合理性。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随时进行改进。本模式的执行,可以有效地节约和控制施工成本。
2013年南水北调工程施工的重点是渠坡混凝土衬砌,其技术要求高,工期紧,作业人员水平普遍低。对此,在充分调查现场施工情况的基础上,与技术人员一起制定了《混凝土衬砌连续施工工序工法》。本法采用网络原理,把施工的每道工序,按先后、连续的原则,以100米为安排单元,合理定人员、时间和机械的投入与单元施工内容的衔接,从而加快了施工进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带领工程技术人员,主要通过技术革新、管理创新的做法,使项目实现了安全、优质、高效的管理目标。
冯跃华,男,汉族,1963年10月出生,河南范县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7年、2011年、2012年和2013年4次荣获豫东水利工程管理局优秀党员;获2009年度省水利厅先进工作者;2012年分别被省水利厅和开封市直工委授予创先争优优秀党员;2014年被开封市直工委授予2012—2014年度市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省水利厅直属机关2013年度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荣获开封市委、市政府第三届开封市优秀科技工作者;2011年12月荣获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受到国务院表彰。2006年获得河南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07年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8年获得河南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0年获得河南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他一贯吃苦在前,重担先挑。办公区围墙年久失修,破损、倒塌围墙300多米,对单位及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在没有专项建设资金的情况下,他不等不靠,利用倒塌围墙和旧平房拆除的旧砖,带领全站职工自己动手建设围墙,消除了安全隐患。
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站工作,带领惠北试验站全体职工,开拓创新,带出了一支能够吃苦耐劳、团结进取、工作严谨的职工队伍。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试验站2006年被水利部农水司授予全国灌溉试验先进单位。
他带领全局职工积极引进,加强合作,多年来在没有专项试验经费的情况下,自筹资金开展测坑、大田节水灌溉试验和气象、地下水等基础观测工作。惠北站是河南省唯一、全国少有的全面按照灌溉试验规范要求开展灌溉试验工作的试验站,跨入全国先进行列。积累了30多年的节水灌溉试验资料,为灌区节水改造提供基础数据,为豫东地区节水灌溉、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主要研究成果有国际合作项目“不同尺度条件下灌溉水高效利用研究与应用”,他作为3个子专题野外试验研究的技术负责人,全面负责试验、调查工作,项目获教育部2006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田灌溉用水有偿转让机制与农民受益研究”,荣获2008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水利部“948”技术创新与推广转化项目“污水资源化与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研究”,2010年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另有5个项目获厅级奖。
他甘于奉献,服务当地农业发展。2004—2006年在国际水管理研究院、国际水稻研究所专家支持下,培训开封县农业技术骨干,向农户传授水稻、旱稻直播和旱作物节水灌溉技术;2004—2006年和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在开封选点进行80个水稻、旱稻品种的中间试验研究,并在开封县推广旱稻品种,向农户传授旱稻直播种植技术;2007—2009年在试验站节水试验基地示范推广开封农科所繁育的优质高产小麦品种,在开封县兴隆乡和八里湾镇广泛推广;2012—2013年先后开展了旱稻节水灌溉综合调控技术推广和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推广。这些项目的实施,在当地产生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为豫东地区粮食核心区建设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