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陈建国,男,1973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河南通许人,本科学历。1994年7月毕业于河南省周口水利学校水利工程专业,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南阳鸭河口电厂循环水泵房工程等11个项目部担任质检员、施工员、质检科长、工程科长、爆破施工负责人、总监、总工、副经理、经理等职务。
他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顾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大局,以按时完成任务、确保通水目标实现为己任,不讲条件、不讲代价,精诚团结项目部一班人全力推进工程建设,按施工节点完成了阶段性建设任务,连续两次获得南水北调中线局组织的劳动竞赛一等奖。
发扬共产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以国家工程为重,以集体利益为重,为管理项目牺牲个人利益,舍小家保大家,全年坚守工地340多天;为了工程,即使年迈的老母亲身患绝症,也没有在病床前尽孝,过世三天后就又回到工作岗位上来,把父亲带到工地,一边干工程,一边照顾年迈多病的老父亲。工作上一贯奉行“五加二、白加黑”,没有节假日,上班坚持“全白加前夜,问题不过夜”,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抗洪抢险时身先士卒,靠前指挥,积极组织人员、机械进行抢险,同时协助兄弟标段抢险救灾,得到了建管局领导的表扬。
积极带领技术干部学习新的技术知识,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提高整体技术实力,解决技术难题,聘请有经验的老专家进行指导,召开技术专题研讨会,解决了渗控问题。坚持“传、帮、带”,培养一批年轻的技术人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定期组织学习,培养一批年轻的入党积极分子,为给党组织输入新鲜血液奠定了基础。
敢于创新,勇于攻坚,破解难题。在南阳段取得了五个第一:第一个学习并购置使用甩块式碎土机,第一个采用水泥改性土路拌施工,第一个尝试薄膜覆盖填筑土料,第一个使用桥梁预制蒸汽养护,第一个采用场地集中桥梁预制……创新成为方城六标进度领先的秘密武器。
他深入基层,了解一线工人心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职工生活,使得职工无后顾之忧,心情愉快地去工作;多次在节日期间到班组进行慰问,体现组织温暖;充分体谅下情,客观公正、及时兑付农民工工资,无一起拖欠事件发生,营造了和谐的施工氛围。
质量是工程生命线!南水北调工程是千秋伟业工程,工程质量更是来不得半点马虎。本着这种理念,他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严把各个环节的质量关,加强质量管理的过程控制,从源头上杜绝质量事故的发生,保证了工程质量。
作为一名水利人,能参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是他的梦想,也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和人生经历。他始终把干好南水北调当作神圣的使命和毕生的追求,全身心投入。方城六标开工后,他团结带领项目部一班人,紧紧围绕工程建设目标,创新思路,克难攻坚,强力推进工程建设,在南阳段历次评比中始终位于前列,其中六次获第一;在中线局组织的历次劳动竞赛中连续两年获得一等奖。还被推选为中央电视台“2012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41个候选人之一,并作为“2012感动中原”特别奖——河南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移民征迁、生态保护干部群众先进群体的代表,得到了很高的荣誉。2013年被评为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王立正,男,1963年12月出生,河南新乡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1983年8月毕业于郑州工学院水利系水工建筑专业,被分配在河南省人民胜利渠管理局从事水利工作,历任该局副总工、总工、副局长、调研员等职务,教授级高工。2001—2005年先后被授予河南省水利系统优秀专家、河南省水利系统十佳职工、河南水利重点建设优秀项目法人。2008年援疆结束被评为“阿克苏地区优秀援疆干部”。先后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地厅级奖7项,出版专著3部。并被省水利厅向省人事厅推荐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省五五普法先进个人”。2010年6月调任陆浑水库管理局局长,他仅用3年多时间,使该局经营收入连创新高,除保证了职工工资按时发放外,还归还了相当部分的旧欠,防汛抗旱工作屡受省、市表扬。
他在人民胜利渠工作期间,兼任省人民胜利渠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管局常务副局长,主持完成了省重点建设项目“人民胜利渠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技术改造规划”及1999—2005年度项目实施,节水1亿吨、减淤100万吨、防渍266.67公顷、增产效益0.5亿元。主持完成的灌溉与工业供水,创工业产值60亿元、农业增产45亿元。
2005年6月,参加援助新疆阿克苏水利建设。援疆期间,完成河南援疆联络组交给的各项工作,并争取资金300万元;协调、组织豫阿两地多批干部交流;捐款2600元资助贫困学生和扶贫帮困。
2010年6月任陆浑水库管理局局长兼河南省陆浑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建管局局长。刚到4个月就团结带领陆浑一班人把陆浑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项目从全省的倒数第二名一跃成为38家大型灌区的正数第二名,受到省水利厅的通报表彰。截至2013年已争取投资2.2亿元,完成投资1.2亿元,2014年6月完成批复投资。该项目可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2万公顷,年增加粮食产量5000万公斤,节水2500万立方米,年可折合经济效益4000万元。并使灌区险工险段逐步得到解决,工程面貌发生很大变化,输水能力明显提高,在2013年灌区抗旱保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洛阳市委的表扬
他严格按照“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要求,加强职工防汛业务技能培训,认真抓好“三次检查”“三次动员”及人员、组织、措施、责任、料物五落实,保证了历年度汛安全。2011年7月,陆浑水库迎来历史上第二大洪水,当时最大入库流量4350立方米每秒。库水位一度超历史最高水位,超过警戒水位2.04米。面对超强汛情,他严格执行黄委会、省水利厅的防汛指令外,和调度人员一起,反复推算,科学调度,不仅消减伊河洪峰77%,消减黄河花园口洪峰38%,而且最大限度地实现蓄水,为日后兴利提供了可靠保证,得到黄河防总和厅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他坚持防汛与抗旱工作并举,及时掌握灌区雨情、墒情变化,统筹兼顾农业供水和非农业供水,全力投入抗旱救灾。仅2013年陆浑灌区抗旱总用水量就达1.8亿立方米,灌溉农田5.33万公顷次,极大地缓解了灌区旱情,为灌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得到省、市领导和群众的一致认可。2012年、2013年豫西连续严重干旱,在电站发电锐减情况下,经水库合理调度,农业灌溉和工业供水、城市供水收入连创新高,清还旧欠2000多万元,该局经济形势明显好转。
他善于管理,思路开阔,注重把外地先进的经验引进来。在他主持下,制定了《陆浑五年发展规划》,推行了目标化管理,建立健全65项内控制度;及时调整中层干部,从管理中要效益,改变过去以发电和灌溉收入为基本支柱的传统经营模式,利用水资源做好水文章、加强用水管理,扩大工业供水和城市供水,积极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他还力主在引陆入洛城市供水安装计量装置,当年增收40余万元。此外,开辟洛阳伊滨区、伊川产业聚集区和汝阳产业园区的供水项目,做了大量前期工作,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他强力推进局属洛阳银河设计公司的资质升级、非农业水费调整、水库旅游开发等项目前期工作,不断增强单位发展后劲。特别是通过构建和谐陆浑和建立健全职代会制度,保障了职工反映问题的渠道畅通,把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当作大事、要事来抓,解决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逐步偿还职工历史旧欠工资、推进职工生活基地和职工食堂建设、改善基层办公生活设施、落实职工提案等,最大限度地化解不和谐因素。同时对个别人的不规范行为坚决惩治,彻底扭转了陆浑的不稳定局面。近几年陆浑管理局创建和保持了“省级文明单位”“省级卫生单位”“省模范职工之家”,国家“全民健身活动优秀组织奖”等荣誉。
李永江,男,1963年10月出生,河南沁阳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1987—1994年,在河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从事水利科研工作,先后参加主持国家、省科技公关项目18项;1995—2003年,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工作,先后任省重点工程“新三义寨引黄工程”副总监、淮委重点工程“南四湖湖西大堤除险加固工程”总监、省重点工程“黄河小浪底南岸引水口工程”总监、淮委重点工程“班台分洪闸复建工程”总监。2004—2010年,在河南省燕山水库建设管理局从事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任副局长、总工、教授级高工。2011年在河南省河口村水库工程建设管理局从事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任支部书记、副局长、教授级高工,负责科研技术、计划合同和国家级优质工程创建等工作。
他注重理论和业务学习,拓宽工作思路,搞好科技创新,按照科技指导施工、科研服务工程的思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坚持科技创新,提升工程科技含量。积极组织与各大科研院所合作项目,针对河口村水库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技术性强、施工难度大的实际,如泄洪洞塔架高达102米,全省最高,大坝建在40余米深厚覆盖层上,13.5米×9米大洞径的泄洪洞,14条地质断层从中穿过等。多次组织召开专家咨询会,邀请国内水利专家来现场指导,并组织参建单位赴外省、市考察学习同类工程施工技术。在省水利工程施工中第一次应用了大坝碾压质量GPS实时监测技术、泄洪洞高塔架混凝土运输入仓技术,优化大坝基础处理、填筑施工和泄洪洞塔架施工等重大技术方案,开展了混凝土光纤测温和温控防裂、大坝深覆盖层关键技术研究等9项科学研究项目,在控制工程实体质量和外观质量中,均充分发挥了重要技术支撑和指导施工作用,获得3项以上国内科研一、二等奖。
他多次组织研究和修改完善创建“大禹奖”“鲁班奖”工作实施方案,规范工程档案资料管理、声像材料收集、各建筑物外观质量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的标准要求。针对混凝土裂缝控制,利用光纤测温技术对混凝土浇筑全过程进行温度预报,大体积混凝土采取内部通水降温、外部保温板保温,严格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避免了危害性裂缝的产生;针对混凝土外观质量,在洞衬混凝土施工中,泄洪洞采用城门洞型全断面钢模台车、引水发电洞采用针梁式全断面钢模台车;在泄洪洞进水塔混凝土施工中,采用大型多卡悬臂钢模板,为保证混凝土质量内实外光奠定了基础;另外主要混凝土拌合站均采用全封闭式料仓,以满足夏季、冬季施工对骨料温度和湿度的控制要求。通过采取上述措施,确保了混凝土质量内实外光,达到“国家级优质工程”的标准要求。
本着工程建设科学化、运行管理人性化、投资效益最大化的理念,他积极与设计单位进行沟通、探讨,超前运作,持续改进,不断优化河口村水库主要建筑物外观、坝后管理区美化、余铁沟营区等整体规划设计方案,在搞好工程建设的同时,谋划好水库运行管理后的远景目标,实现水库与山、水、人的自然和谐,建设美丽河口。
在2012年上半年建设资金分文未到、抢赶汛前度汛目标的情况下,他积极组织应对,多次研究和编制资金计划方案,想方设法筹措资金,超额完成年度建设目标,先后获得水利部工程大禹奖1项、国家鲁班奖1项,建管局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被省直工委授予2010—2012年“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被省水利厅授予“水利重点建设优秀项目法人”称号。在努力搞好工程建设的同时,他强化内部管理,开展创建工作,2012年底建管局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他加强理论学习,政治立场坚定,坚持廉洁奉公,严格执行规定。2001年被评为河南省重点工程先进工作者,2001—2002年度河南省水利厅优秀共产党员,2002年河南省水利系统优秀职工,2005年度河南水利系统规划计划先进个人,2008年河南省水利系统优秀专家。获得水利部大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获得河南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水利部工程大禹奖1项,国家鲁班奖1项,河南省优质工程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出版著作2本,发表论文20余篇。
郑仕强,男,1974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贵州遵义人,本科学历。1995年8月在河南省信阳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长台关水文站参加工作,2005年任长台关水文站副站长,2008年任站长,2013年3月在河南省三门峡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任水资源科科长。
长台关水文站是河南省重点水文站,担负着向国家防总、河南省防总、信阳市防办等多个部门提供水文情报的重要任务,地理位置特殊,防汛责任重大。1996年7月24日,长台关站河水猛涨,滚滚洪水挟带着树枝、杂草等漂浮物冲向测船,阻碍了测船正常运行,为及时抢测到宝贵的洪水资料,郑仕强不顾个人安危,多次下到船尾清除杂草、树枝等障碍物,手被磨出了血泡,脚被树枝划出了道道血痕,一直坚持六七个小时,一直坚持到测取了完整的洪水资料。
他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大胆创新,勇于面对困难,解决实际问题。1999年站上新购置了测船,首次使用时,发现该船转向不灵活,中高水时船行困难,需用两个棒劳力撑船,才能勉强前行,每测一次流量,既费力费时,又影响了水文情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必须对测船进行改进,可是,怎么改?他没有经验,便组织职工召开研讨会,集思广益,并向常年使用测船的测站请教学习。但每个测站的水流特性不一样,相同的方法不一定每个测站都适合。于是他白天把集中起来的十几种改进方案一次次对比、分析、试验,晚上他彻夜难眠,脑海中想的还是怎么样改进测船。经过两个月的不断分析实验,通过制作活动掉船位置和增设避水板的方法改进测船一举成功。经过改进后的测船在中高水时无需撑船,船行速度比原来提高了好几倍,大大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降低了测流历时,提高了测流效率,满足了水文情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2005年7月7日,刚带领职工战胜了“6·26”洪水的郑仕强接到遵义老家打来的电话,父亲病重住院,十分想念他,盼望着能见他一面。可当时正值主汛期,在这防汛的关键时刻,郑仕强没有请假回家,把对父亲的眷念化作战斗的力量,坚守在防汛岗位上。7月9日夜,暴雨倾泻而至,上游雨水情电报一份份传来,郑仕强认真分析雨情、水情,反复计算,最后预报本站最高水位将达74.2米(实测74.19米),最大流量将达5100立方米每秒(实测5010立方米每秒),提前8小时为各级防汛部门防汛决策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受到了省、市多部门的表扬。
郑仕强工作认真,业务技术过硬,多次参加水利技能大赛获得表彰。2008年荣获河南省第四届职工技能大赛二等奖和河南省第四届职工技能大赛水文三等奖水准测量和雨量计安装第一名;2009年获信阳市“五一”劳动奖章;2012年荣获河南省第五届职工技能大赛一等奖、河南省技术能手、信阳市职工技能大赛二等奖、信阳市技术能手、河南省水文经济技术创新优秀成果二等奖;2013年荣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省水利厅水利系统精神文明建设文明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