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 汤涌
如何祭拜故人
本刊记者 / 汤涌
怎样祭祀故人,
可能是天底下最大的政治。
对于东方人来说,如何祭祀故人,可能是天底下最大的政治。
皇帝拜谒历代祖宗的陵寝,是历朝历代的大事,也很花钱。中国人一般来说会“敬鬼神而远之”,我们的传统不会选择把死者葬在住宅或者办公室门口,大多数都会有一定的距离。
明朝的皇陵在昌平,这对当时的交通来说也是一件比较辛苦的事,皇帝出行要保障有力,沿途供应食物饮水休息点,一来二去也得两三天。明清的皇陵往往是一片建筑群,包括给皇帝歇脚的地方。
有些皇陵离皇帝的住处比较远,比如明朝的凤阳皇陵(安徽凤阳)和明孝陵(南京),皇帝往往会派遣太子或者亲王祭扫,离开京城几个月后果可能很严重。和明朝皇帝相比,清朝的皇帝更喜欢出行,也强调自己的体力和游牧民族勇武属性。
康熙、乾隆、嘉庆和道光都曾经多次出巡,去祭扫关外的陵寝,其中包括比努尔哈赤还长的祖先——他们都是被追认成的皇帝。
路线必须按照辈分来,所以清朝的皇帝一般到了沈阳也不休息,也不去努尔哈赤的福陵,而是直奔他们爷爷的爷爷的……总之辈分最大的,然后次之,然后再往回走。然后才是遵化的清东陵,这对皇帝的体力也是一种要求。所以道光之后,再也没有一个清朝皇帝走过这趟路线。
不要小看这种公费旅游,这是很重要的政治活动,皇帝会接见关外给他们家守着皇陵的老亲戚、训练八旗的将军、满人最早的盟友蒙古王公,认识他们,跟他们聊天,这些保守势力是他的立国之本,哪天汉人反了,皇帝觉得这些人是可以为他拼命的。
死者的政治待遇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宫廷斗争,比如朱厚熜(嘉靖)继承了堂兄的皇位之后,坚持要追认自己的爸爸做皇帝,称“皇考”(清宫剧里的皇阿玛的书面表达),这引起了大臣们的拼死反抗,认为是践踏宗法制度,理论上,他继承的是堂兄的皇位,就应该管自己的大爷叫皇考。
现在看起来一个很无聊的争论,当年却是真理讨论,多少进士、庶吉士、翰林为这件事屁股都被皇帝打开了花,最后,皇帝赢了。
把爸爸追认成皇帝,很直接的一个好处就是会有人时时祭扫,而不会像一个藩王的陵墓一样,很快就荒凉长草。
清朝的皇帝把祭祀谁的决断权收归了自己,不仅仅是本朝的,还有历朝的。他们通过祭祀死者的方式表达官方历史观点,清朝有历代帝王庙(阜成门北大街,现在的159中学),这份冗长的皇帝列表上溯到伏羲,对他们不喜欢的皇帝则一概清理出局,比如西晋司马家的“篡位者”、隋炀帝这样的昏君。乾隆把建文帝列入了祭祀范围,还把汉昭烈帝(大家一般叫这人刘备)列为正统,把曹操曹丕孙权这样的人都撵走了。
那几个传说中的好皇帝特别受尊重,康熙曾经亲祭历代帝王庙,上香,并在伏羲、神农、黄帝3皇神位前行二跪六拜礼,奠帛、爵,读祝文。这是超规格的待遇,目的是警醒自己,以及表达自己想做好皇帝的决心。其他时候,帝王庙一般都是由皇帝派遣代官来磕头。
雍正时皇帝亲自祭祀过文庙(以前是大学士去),从此定下了春秋祭祀孔子的礼节,皇帝要二跪六拜。雍正是一个重用汉人和帝王术的皇帝,他会去给孔子磕头,却顾不上去关外和八旗老乡亲结交,这和他的工作侧重点有关(不过一个人天天处理各地来的小报告批示“知道了”应该也无法出差和旅游了)。
毛泽东是利用葬礼和祭奠表达自己观点的高手,比如1972年陈毅元帅去世之后,毛泽东突然决定参加陈毅的追悼会,此前一年林彪刚刚在蒙古坠机死去,毛的出现,是对老战友的安慰。
关于中国人拜祭死者的细微精妙之处,在西方人看来可能很难理解,跨文化的沟通非常困难,以至于西方人可能根本懒得去解释和研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