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情境创设例谈

2014-09-02 02:34朱长江
教师·下 2014年7期
关键词:气候习题现象

朱长江

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说,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来实施创新教学的功能主要表现为:通过情境,提出问题,使教学信息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和探究能力。

一、情境来自于生活中的俗语、谚语

善用俗语、谚语等,因为它们通俗容易理解,又有趣。例,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来讲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西北地区,让学生从中体会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又富有感染力。在讲述淮河水质的变化时,利用“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由此说明淮河的水质是越来越差,让学生了解其严重性,并进一步阐明其需要改善的及时与必要。总之,我们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引用得当,使他们能获得牢固而深刻的地理知识。

二、情境来自于教材中的插图

利用教材或资料中的插图,进行图文并茂的讲授。如涉及土地资源利用问题时,我选了一幅漫画:画面上几只羊围着吃草,而草却哀求道:“请嘴下留情吧!”然后让学生思考:这幅画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是草地上出现过度放牧、超载放牧的现象;我们应实行牧区轮牧。在讲解水资源污染的问题时,我选用一幅“钓鱼者的困惑”的图画,图中钓鱼者的渔竿钓到的不是一条鱼,而是鱼骨头。然后找学生回答:这幅图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由于水域遭受工业及生活的污染导致许多河段鱼虾绝迹。再让学生展开讨论:我们应如何改善?最后明确:大家应该保护好水资源,防止水污染。

三、情境来自于身边的实际、现象

比如地震,可利用四川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进行回顾,如何预报地震,如何抗震减灾,如何降低地震带来的灾害等。然后回顾世界六大板块的相关知识;世界的地震国、火山国的分布及其原因,学会学以致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进行贴近生活的地理问题的讲解和分析,以此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 的作用。

四、创设情境,让习题丰满生动

利用习题、试题等信息,更好地与实战挂钩。如,一天当中,我国哪个省最早看到日出?并由此延伸复习我国的四个端点,即最西、最东、最南、最北。要明白只要“扯”到一点,就适时地进行“放大”、扩展,从而让知识得到不断的加深、巩固,随时唤醒大脑对知识的回应,让新旧知识经常进行衔接。

再有,从学生对地理学习难度的反馈上看,主要集中于世界地理部分,尤其是关于经纬网、气候类型、等高线地形图、时差的计算等。我结合习题、试题及自身实战的经验,力求让问题简单明了,学生易懂,易吸收。例如:关于气候类型的判断,首先要明确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与降水。接着根据所给的气温曲线图,判断气候带。如,全年都>15°的为热带;都>0°的有三种,即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而<0°的则为其余剩下的气候类型。然后再通过所给的降水柱状图,判定具体气候。如在>0°的三种类型中,降水为雨热同期的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不同期的是地中海气候,降水均匀的是温带海洋性气候等。这样讲授,学生能一目了然,也可以更好地掌握读图、析图、解图的方法,使学生的阅图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

五、创设情境可借助多媒体设备

比如在复习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时,学生要掌握其公转方向、周期、现象等知识,可让大家结合切身感受来体会春、夏、秋、冬四季,如我们的会考时间是6月22日,就让大家思考:那这一天是什么特殊日子呢?(夏至)这天昼夜有何特点,太阳的直射点又在哪?如此让知识得到延伸与巩固,并引出其他知识点的相应复习。接着就可用形象、直观的幻灯片进行演示,讲解,把抽象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具体化,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最后请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简图来归纳,这样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时时激发他们的兴趣和信心,以促进教学。

总之,我们也是在“实战”中不断摸索、改进,努力让新课改的素质教育贯穿于应试教育,同时也让应试教育融入于新课改的素质教育,让二者在不断的磨合中达到较好的统一。同时,我们也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启发、思考、讨论引导学生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挖掘自己的能力、潜力,并从中品味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达到更好地主动学习的境地。

猜你喜欢
气候习题现象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抓住习题深探索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瞧,气候大不同
猜谜语
气候的未来掌握在我们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