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心脏介入患者心理情感障碍的影响及研究

2014-09-02 21:51聂明卿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23期
关键词:护理干预

聂明卿

[摘要] 目的 探讨心脏介入患者心理情感障碍的特点和护理干预措施。 方法 选择60例心血管介入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除常规护理外再给予系统的护理干预,对照组只行常规护理,在干预前和干预后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进行焦虑抑郁评分,动态观察患者心电图、心肌酶谱、心律失常和心绞痛发生率、再梗死率和死亡率等各项指标。 结果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SAS和SD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焦虑与抑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身体恢复的各项指标较对照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术前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降低心绞痛、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术后康复,优于一般心理护理。

[关键词] 心脏介入;心理情感障碍;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3-0075-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approach on mood related disorders occurred in patients receiving cardiac intervention therapy. Methods Sixty patients receiving cardiac intervention therap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30 patients per group respectively. Patients in nursing intervention group experienced basic nursing follow by psychological nursing. However, basic nursing methods were applied in control group only. Mood related disorders were evaluated with psychology rating scale, including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and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Meanwhile, cardiac function index, including ECG, myocardial enzymes, the incidence of arrhythmias and angina, reinfarction and mortality rate were recorded for analyzing. Results The scor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elf rating scale in nursing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P<0.01). The index reflecting cardiac function in nursing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even compared with itself before(P<0.05). Conclus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psychological nursing could alleviat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commonly occurring in patients experienced cardiac intervention therapy and enhance recovery rate as well as long-lasting rehabilitation, which suggest psychological nursing is practical and valuable approach for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Key words]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ron; Mood related disorders; Nursing intervention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目前冠心病患者血管重建的主要方式,能显著改善冠心病慢性缺血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成功率,改善冠心病预后,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1]。但手术是一种应激源,易造成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有研究表明,60%以上的心脏介入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手术效果[2]。与非抑郁症患者相比,抑郁症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预后较差,1年内发生心脏事件的危险性增加2~3倍,死亡率增加20%~30%[3]。因此,抑郁症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尤其是缺血性心脏病的一种重要危险因素[4],及早发现心脏介入患者抑郁情绪并予有效的心理、社会干预,对提高预后、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60例心脏介入合并抑郁症患者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 2013年1 月~2014 年 1 月住院并行PCI的冠心病患者60例, 男32例,女28例,年龄56~85岁,平均65.2岁。临床诊断:不稳定性心绞痛27例,稳定性心绞痛23例、急性心肌梗死4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恢复期6例,其中合并高血压、糖尿病30例,高胆固醇血症39例。行PCI术治疗均取得成功。以上患者排除精神障碍患者,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endprint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术前3 d统一采用ZUNG自评抑郁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患者的抑郁、焦虑程度[5],记录为干预前焦虑抑郁值。根据调查结果,对照组常规行入院宣教、疾病健康教育和饮食指导。观察组在生理、环境、认知、行为4方面进行情感障碍相关因素调查,结合临床表现判断患者情感紊乱状态,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心理行为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术前3 d调查患者对心脏介入手术相关知识的需求,根据调查结果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干预内容包括:①创造舒适的住院环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责任护士向患者介绍主管医生、介入手术医生、行介入的导管室环境;讲解疾病和手术的有关知识;术前1 d行常规术前准备,通知导管室护士行术前访视,并让患者参观导管室,消除其陌生恐惧感,取得信任和合作。②了解患者之前的社会角色、社会支持状况和经济状况,取得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③进行体位训练、放松训练和音乐疗法训练,告知分散精力、放松肌肉、缓解焦虑和疼痛的方法。通过交谈、示范、播放录音或请患者现身说法等途径行护理干预,时间为45 min。术后及时把好信息传递给患者,给患者以关心和鼓励,消除心理负担。

1.3 观察指标

术前1 d晚上和术后1周分别测量患者的焦虑值和抑郁值,统计两组患者抑郁焦虑治愈的程度,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心电图、心肌酶谱、心律失常和心绞痛发生率、再梗死率等各项指标的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0 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的心理反应水平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心理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值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系统的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心脏介入患者的心理情感障碍。见表1。

3讨论

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心脏介入患者的认知和应对能力,能有效缓解术前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促进术后康复[6]。应激理论认为生活中存在和面临的各种问题都可以成为应激源,这些应激源均可对人们产生心理应激,包括心理行为反应和生理行为反应[7]。对心脏介入患者而言,手术既是迫切需要的,同时又因缺乏心血管介入知识、担心手术能否成功、术后疗效和昂贵的治疗费用等,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表现出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8],这些不良情绪会导致术前血压升高,心律增快或心律紊乱,严重影响手术效果。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术前给予患者个性化的心理疏导,诱导患者说出内心的担忧,给予安抚和鼓励,帮助患者稳定情绪;让患者掌握自我护理方法并积极配合。实践表明,对观察组患者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后,患者能基本掌握心脏介入手术的相关知识,心脏介入术前有相应的心理准备,术后能应用所掌握的自我护理方法如松弛训练法等主动参与心理应激调节,从而减少相关的生理心理不良反应,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而对照组患者只接受了常规护理,术前心理需求未得到解决,术后相关知识缺乏,因而存在较严重的焦虑和紧张情绪,术后也缺乏主动参与调节焦虑的想法,所以患者出现了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影响了手术的进行和康复。

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功能,降低心绞痛、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身体的康复,改善患者预后。有研究表明,对患者进行心理支持干预后患者情绪障碍明显改善,且并发症明显降低[9]。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支持在其疾病的康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护理干预的机制是通过医护人员的疏导信息与患者的反馈信息实现互换[10],对观察组患者,术前给予详细的宣教和关心,术后将好的信息及时传递给患者,使其感到安全和被尊重。通过这些有效沟通,彼此间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保证了护理干预的进一步深入进行。而对照组只实施一般的心理护理,缺乏有效沟通的广度、深度和时间保证,护患关系难以维持良好状态。另有研究表明,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对不恰当认知进行纠正,能有效地稳定患者的情绪,同时也改善躯体症状[11]。本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正面引导,采用榜样法,让患者互助支持和社会、家庭心理支持。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期间均能安静配合治疗,无手术意外及并发症的发生,术后临床症状好转和身体恢复快,治疗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实施系统的心理、社会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护患关系,减轻应激反应,降低术后心绞痛、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等并发症,改善心功能,加速术后身体恢复,对生理指标的稳定控制起到了良好作用,提高预后效果。

人作为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心理因素已成为影响心身健康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心脏介入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情绪且不易缓解,而过度、持久的负性情绪易造成患者的心理障碍,使人对未来产生恐惧、丧失信心,难以做出理性的判断和决定,进而导致机体整体调节功能减弱和抗病能力下降。因此,如何缓解因手术而产生的焦虑、恐惧、抑郁心理及减轻其对术后恢复的不良影响,对心脏介入患者来说尤其重要。焦虑、抑郁症在冠心病介入术后的患者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并对患者预后产生显著的不良影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定如何筛选有抑郁的心血管患者,以及如何提供治疗。经研究发现,对心血管介入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系统的心理、社会护理干预,不但能改善焦虑抑郁状态,而且降低了心绞痛、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等并发症,改善了心功能,提高了治疗护理效果,体现了护理服务的价值,优于一般心理护理。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心脏介入患者要及早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刘庆军, 刘峰, 钱剑锋,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252例效果观察[J]. 疑难病杂志,2012,3: 221-222.

[2] 刘桂英,周广美,房立丽,等. 缓压护理对首次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焦虑心理的影响[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 12(7):1561.

[3] 吕楠,赵雩卿,于淑英. 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特点及临床干预概况[J]. 人民军医, 2014,57(1):85-86.

[4] 张二箭,田福利,张宾. 心血管疾病与焦虑及抑郁症关系研究进展[J]. 人民军医,2012,55(11):1123-1125.

[5]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88-94.

[6] 杨漫红,彭辉. 全程护理干预对心脏介入手术患者焦虑的影响[J].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3,11:21-23.

[7] 程梅,张芳. 结构性心理干预对心导管介入术患者焦虑的影响[J]. 护理研究,2013,27(11):3776-3777.

[8] 杨林,李杨,张香娟,等. 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 山东医药,2013,53(44):36-38.

[9] 彭婕.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情绪障碍及心理干预[J].临床护理,2013,11(19):360-361.

[10] 黄爱国. 心理疏导疗法常用的心里治疗技术[J]. 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7):65-66.

[11] Samuel J Man. Severe paroxysmal hypertension (pseudopheochromocytoma):Understanding the cause and treatment[J]. Arch Intern Med,1999,159(7):670-674.

(收稿日期:2014-04-22)endprint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术前3 d统一采用ZUNG自评抑郁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患者的抑郁、焦虑程度[5],记录为干预前焦虑抑郁值。根据调查结果,对照组常规行入院宣教、疾病健康教育和饮食指导。观察组在生理、环境、认知、行为4方面进行情感障碍相关因素调查,结合临床表现判断患者情感紊乱状态,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心理行为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术前3 d调查患者对心脏介入手术相关知识的需求,根据调查结果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干预内容包括:①创造舒适的住院环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责任护士向患者介绍主管医生、介入手术医生、行介入的导管室环境;讲解疾病和手术的有关知识;术前1 d行常规术前准备,通知导管室护士行术前访视,并让患者参观导管室,消除其陌生恐惧感,取得信任和合作。②了解患者之前的社会角色、社会支持状况和经济状况,取得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③进行体位训练、放松训练和音乐疗法训练,告知分散精力、放松肌肉、缓解焦虑和疼痛的方法。通过交谈、示范、播放录音或请患者现身说法等途径行护理干预,时间为45 min。术后及时把好信息传递给患者,给患者以关心和鼓励,消除心理负担。

1.3 观察指标

术前1 d晚上和术后1周分别测量患者的焦虑值和抑郁值,统计两组患者抑郁焦虑治愈的程度,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心电图、心肌酶谱、心律失常和心绞痛发生率、再梗死率等各项指标的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0 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的心理反应水平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心理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值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系统的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心脏介入患者的心理情感障碍。见表1。

3讨论

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心脏介入患者的认知和应对能力,能有效缓解术前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促进术后康复[6]。应激理论认为生活中存在和面临的各种问题都可以成为应激源,这些应激源均可对人们产生心理应激,包括心理行为反应和生理行为反应[7]。对心脏介入患者而言,手术既是迫切需要的,同时又因缺乏心血管介入知识、担心手术能否成功、术后疗效和昂贵的治疗费用等,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表现出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8],这些不良情绪会导致术前血压升高,心律增快或心律紊乱,严重影响手术效果。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术前给予患者个性化的心理疏导,诱导患者说出内心的担忧,给予安抚和鼓励,帮助患者稳定情绪;让患者掌握自我护理方法并积极配合。实践表明,对观察组患者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后,患者能基本掌握心脏介入手术的相关知识,心脏介入术前有相应的心理准备,术后能应用所掌握的自我护理方法如松弛训练法等主动参与心理应激调节,从而减少相关的生理心理不良反应,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而对照组患者只接受了常规护理,术前心理需求未得到解决,术后相关知识缺乏,因而存在较严重的焦虑和紧张情绪,术后也缺乏主动参与调节焦虑的想法,所以患者出现了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影响了手术的进行和康复。

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功能,降低心绞痛、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身体的康复,改善患者预后。有研究表明,对患者进行心理支持干预后患者情绪障碍明显改善,且并发症明显降低[9]。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支持在其疾病的康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护理干预的机制是通过医护人员的疏导信息与患者的反馈信息实现互换[10],对观察组患者,术前给予详细的宣教和关心,术后将好的信息及时传递给患者,使其感到安全和被尊重。通过这些有效沟通,彼此间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保证了护理干预的进一步深入进行。而对照组只实施一般的心理护理,缺乏有效沟通的广度、深度和时间保证,护患关系难以维持良好状态。另有研究表明,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对不恰当认知进行纠正,能有效地稳定患者的情绪,同时也改善躯体症状[11]。本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正面引导,采用榜样法,让患者互助支持和社会、家庭心理支持。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期间均能安静配合治疗,无手术意外及并发症的发生,术后临床症状好转和身体恢复快,治疗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实施系统的心理、社会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护患关系,减轻应激反应,降低术后心绞痛、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等并发症,改善心功能,加速术后身体恢复,对生理指标的稳定控制起到了良好作用,提高预后效果。

人作为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心理因素已成为影响心身健康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心脏介入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情绪且不易缓解,而过度、持久的负性情绪易造成患者的心理障碍,使人对未来产生恐惧、丧失信心,难以做出理性的判断和决定,进而导致机体整体调节功能减弱和抗病能力下降。因此,如何缓解因手术而产生的焦虑、恐惧、抑郁心理及减轻其对术后恢复的不良影响,对心脏介入患者来说尤其重要。焦虑、抑郁症在冠心病介入术后的患者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并对患者预后产生显著的不良影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定如何筛选有抑郁的心血管患者,以及如何提供治疗。经研究发现,对心血管介入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系统的心理、社会护理干预,不但能改善焦虑抑郁状态,而且降低了心绞痛、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等并发症,改善了心功能,提高了治疗护理效果,体现了护理服务的价值,优于一般心理护理。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心脏介入患者要及早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刘庆军, 刘峰, 钱剑锋,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252例效果观察[J]. 疑难病杂志,2012,3: 221-222.

[2] 刘桂英,周广美,房立丽,等. 缓压护理对首次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焦虑心理的影响[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 12(7):1561.

[3] 吕楠,赵雩卿,于淑英. 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特点及临床干预概况[J]. 人民军医, 2014,57(1):85-86.

[4] 张二箭,田福利,张宾. 心血管疾病与焦虑及抑郁症关系研究进展[J]. 人民军医,2012,55(11):1123-1125.

[5]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88-94.

[6] 杨漫红,彭辉. 全程护理干预对心脏介入手术患者焦虑的影响[J].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3,11:21-23.

[7] 程梅,张芳. 结构性心理干预对心导管介入术患者焦虑的影响[J]. 护理研究,2013,27(11):3776-3777.

[8] 杨林,李杨,张香娟,等. 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 山东医药,2013,53(44):36-38.

[9] 彭婕.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情绪障碍及心理干预[J].临床护理,2013,11(19):360-361.

[10] 黄爱国. 心理疏导疗法常用的心里治疗技术[J]. 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7):65-66.

[11] Samuel J Man. Severe paroxysmal hypertension (pseudopheochromocytoma):Understanding the cause and treatment[J]. Arch Intern Med,1999,159(7):670-674.

(收稿日期:2014-04-22)endprint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术前3 d统一采用ZUNG自评抑郁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患者的抑郁、焦虑程度[5],记录为干预前焦虑抑郁值。根据调查结果,对照组常规行入院宣教、疾病健康教育和饮食指导。观察组在生理、环境、认知、行为4方面进行情感障碍相关因素调查,结合临床表现判断患者情感紊乱状态,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心理行为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术前3 d调查患者对心脏介入手术相关知识的需求,根据调查结果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干预内容包括:①创造舒适的住院环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责任护士向患者介绍主管医生、介入手术医生、行介入的导管室环境;讲解疾病和手术的有关知识;术前1 d行常规术前准备,通知导管室护士行术前访视,并让患者参观导管室,消除其陌生恐惧感,取得信任和合作。②了解患者之前的社会角色、社会支持状况和经济状况,取得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③进行体位训练、放松训练和音乐疗法训练,告知分散精力、放松肌肉、缓解焦虑和疼痛的方法。通过交谈、示范、播放录音或请患者现身说法等途径行护理干预,时间为45 min。术后及时把好信息传递给患者,给患者以关心和鼓励,消除心理负担。

1.3 观察指标

术前1 d晚上和术后1周分别测量患者的焦虑值和抑郁值,统计两组患者抑郁焦虑治愈的程度,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心电图、心肌酶谱、心律失常和心绞痛发生率、再梗死率等各项指标的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0 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的心理反应水平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心理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值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系统的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心脏介入患者的心理情感障碍。见表1。

3讨论

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心脏介入患者的认知和应对能力,能有效缓解术前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促进术后康复[6]。应激理论认为生活中存在和面临的各种问题都可以成为应激源,这些应激源均可对人们产生心理应激,包括心理行为反应和生理行为反应[7]。对心脏介入患者而言,手术既是迫切需要的,同时又因缺乏心血管介入知识、担心手术能否成功、术后疗效和昂贵的治疗费用等,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表现出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8],这些不良情绪会导致术前血压升高,心律增快或心律紊乱,严重影响手术效果。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术前给予患者个性化的心理疏导,诱导患者说出内心的担忧,给予安抚和鼓励,帮助患者稳定情绪;让患者掌握自我护理方法并积极配合。实践表明,对观察组患者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后,患者能基本掌握心脏介入手术的相关知识,心脏介入术前有相应的心理准备,术后能应用所掌握的自我护理方法如松弛训练法等主动参与心理应激调节,从而减少相关的生理心理不良反应,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而对照组患者只接受了常规护理,术前心理需求未得到解决,术后相关知识缺乏,因而存在较严重的焦虑和紧张情绪,术后也缺乏主动参与调节焦虑的想法,所以患者出现了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影响了手术的进行和康复。

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功能,降低心绞痛、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身体的康复,改善患者预后。有研究表明,对患者进行心理支持干预后患者情绪障碍明显改善,且并发症明显降低[9]。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支持在其疾病的康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护理干预的机制是通过医护人员的疏导信息与患者的反馈信息实现互换[10],对观察组患者,术前给予详细的宣教和关心,术后将好的信息及时传递给患者,使其感到安全和被尊重。通过这些有效沟通,彼此间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保证了护理干预的进一步深入进行。而对照组只实施一般的心理护理,缺乏有效沟通的广度、深度和时间保证,护患关系难以维持良好状态。另有研究表明,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对不恰当认知进行纠正,能有效地稳定患者的情绪,同时也改善躯体症状[11]。本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正面引导,采用榜样法,让患者互助支持和社会、家庭心理支持。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期间均能安静配合治疗,无手术意外及并发症的发生,术后临床症状好转和身体恢复快,治疗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实施系统的心理、社会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护患关系,减轻应激反应,降低术后心绞痛、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等并发症,改善心功能,加速术后身体恢复,对生理指标的稳定控制起到了良好作用,提高预后效果。

人作为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心理因素已成为影响心身健康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心脏介入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情绪且不易缓解,而过度、持久的负性情绪易造成患者的心理障碍,使人对未来产生恐惧、丧失信心,难以做出理性的判断和决定,进而导致机体整体调节功能减弱和抗病能力下降。因此,如何缓解因手术而产生的焦虑、恐惧、抑郁心理及减轻其对术后恢复的不良影响,对心脏介入患者来说尤其重要。焦虑、抑郁症在冠心病介入术后的患者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并对患者预后产生显著的不良影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定如何筛选有抑郁的心血管患者,以及如何提供治疗。经研究发现,对心血管介入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系统的心理、社会护理干预,不但能改善焦虑抑郁状态,而且降低了心绞痛、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等并发症,改善了心功能,提高了治疗护理效果,体现了护理服务的价值,优于一般心理护理。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心脏介入患者要及早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刘庆军, 刘峰, 钱剑锋,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252例效果观察[J]. 疑难病杂志,2012,3: 221-222.

[2] 刘桂英,周广美,房立丽,等. 缓压护理对首次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焦虑心理的影响[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 12(7):1561.

[3] 吕楠,赵雩卿,于淑英. 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特点及临床干预概况[J]. 人民军医, 2014,57(1):85-86.

[4] 张二箭,田福利,张宾. 心血管疾病与焦虑及抑郁症关系研究进展[J]. 人民军医,2012,55(11):1123-1125.

[5]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88-94.

[6] 杨漫红,彭辉. 全程护理干预对心脏介入手术患者焦虑的影响[J].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3,11:21-23.

[7] 程梅,张芳. 结构性心理干预对心导管介入术患者焦虑的影响[J]. 护理研究,2013,27(11):3776-3777.

[8] 杨林,李杨,张香娟,等. 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 山东医药,2013,53(44):36-38.

[9] 彭婕.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情绪障碍及心理干预[J].临床护理,2013,11(19):360-361.

[10] 黄爱国. 心理疏导疗法常用的心里治疗技术[J]. 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7):65-66.

[11] Samuel J Man. Severe paroxysmal hypertension (pseudopheochromocytoma):Understanding the cause and treatment[J]. Arch Intern Med,1999,159(7):670-674.

(收稿日期:2014-04-22)endprint

猜你喜欢
护理干预
老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及护理分析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评价
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