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 陈豫 伍洋
摘要:以萝卜直根形成层为试验材料,比较不同激素NAA、2,4-D和6-BA浓度配比对萝卜外植体形成愈伤组织诱导率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不添加任何激素相比,不同激素浓度配比对萝卜愈伤组织诱导效果明显。(2)6-BA分别与NAA、2,4-D配比诱导萝卜愈伤组织的比较表明,2,4-D较NAA更适于诱导萝卜愈伤组织。(3)6-BA与2,4-D浓度均为0.050~0.075 mg/mL的配比对萝卜愈伤组织诱导效果最好。
关键词:萝卜;激素;直根;愈伤组织;诱导率
中图分类号: Q943.1;S631.10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7-0060-03
收稿日期:2014-04-01
基金项目:发酵资源与应用四川高校重点实验室项目(编号:2012KFJ002);宜宾学院青年基金(编号:2012Q14)。
作者简介:胡伟(1981—),男,宁夏吴忠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有机农业及作物生产系统模拟与决策研究。E-mail:wh_1981225@163.com
通信作者:陈豫,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农村沼气及生态农业研究。E-mail:chenyu@nwsuaf.edu.cn。萝卜(Raphanus sativus)是中国主要的大众化蔬菜作物之一,在民间有“小人参”之美称,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医用价值。萝卜采用常规育种手段需时长且劳动强度大,通过组织培养能够大量扩繁原种,并能更好地保持萝卜良种的性状。关于萝卜组织培养的研究,国内外都有大量报道[1-9],但大多数研究中应用的激素种类比较单一,外植体的类型从萝卜的带柄子叶、子叶、下胚轴、花药等进行研究,但未涉及外植体萝卜根部对愈伤组织的影响。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激素浓度配比下,以萝卜根部形成层为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的培养,分析不同激素配比对萝卜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及愈伤组织的生长情况,找出萝卜组织培养过程中适宜的激素配比浓度范围,为萝卜的组培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选用生长健壮、体型匀称、表面无伤痕的市场销售的新鲜萝卜。试验所用的3种激素为分裂素6-BA(6-苄氨基嘌呤)和生长素2,4-D(2,4-二氯苯氧乙酸)、NAA(萘乙酸)。
1.2试验方法
1.2.1诱导培养基的配制在MS培养基中添加3%蔗糖、0.8%琼脂和不同激素浓度配比(表1),作为本试验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配制好培养基后,用0.1 mol/L的NaOH或0.1 mol/L的HCl溶液在灭菌前将培养基pH值调至5.8~60,然后将培养基分装到100 mL的三角培养瓶中,用封口膜封好瓶口,在121 ℃下湿热灭菌30 min,灭菌后冷却待用。
1.2.2愈伤组织的诱导用自来水将萝卜直根表面污物冲洗干净,用小刀切成小段放入烧杯中。先用75%乙醇对萝卜小段消毒5 min,用无菌吸水纸吸干,再用0.2%氯化汞溶液消毒3 min,放入无菌水中漂洗2~3次,用无菌吸水纸吸干。在无菌操作台上操作,把消毒好的萝卜直根放入无菌培养皿中,用消毒好的解剖剪将萝卜的形成层切成0.5 cm3左右的小块,置于含有不同激素浓度配比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上,25 ℃暗培养,无需光照。外植体培养每隔3~5 d观察1次,并记录萝卜切块愈伤组织的产生情况,25~30 d后统计诱导率,计算公式如下:诱导率=形成愈伤组织的外植体数/接种的外植体数×100%。
2结果与分析
2.1不添加任何激素时萝卜愈伤组织的诱导率
在不添加任何激素的MS培养基上,萝卜愈伤组织诱导率为6%,且愈伤组织出现的时间较晚,大约为19 d,其形态为白色疏松状(表2)。
2.2不同浓度6-BA和NAA配比对萝卜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由表2(MS2至MS17)可以看出,无菌根形成层接种到不同浓度6-BA和NAA配比的MS培养基中,大部分培养基上的根在接种后4 d少部分膨大,1周后全部膨大,大多数外植体在14 d后开始出现愈伤组织,愈伤组织颜色为淡黄色,质地较为紧密。与不添加任何激素相比,萝卜愈伤组织诱导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且愈伤组织出现的时间缩短了5 d。当 6-BA 和NAA浓度均为0.025 mg/mL时其诱导率最低,为20%;当NAA为0.075 mg/mL、6-BA浓度为0.1 mg/mL时,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为31%。同时可以看出,6-BA和NAA配比下,当NAA浓度不变时,随着6-BA浓度增大,萝卜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明显增大。
2.3不同浓度6-BA和2,4-D配比对萝卜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由表2(MS18至MS33)可以看出,添加不同浓度6-BA与2,4-D配比的MS培养基对萝卜外植体进行培养,大约在10 d后开始出现愈伤组织,愈伤组织颜色为淡黄色,质地较为紧密。与不添加任何激素相比,萝卜愈伤组织诱导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且愈伤组织出现的时间缩短了9 d。当6-BA和2,4-D浓度均在0.050~0.075 mg/mL时,愈伤组织诱导率在40%以上,在此范围内,随着激素浓度的升高,诱导率也随之升高;但超过其浓度临界点以后,诱导率随着激素浓度的升高有一定下降。
变更加严重[16]。李冬杰等研究红豆杉细胞培养中的褐化问题时,认为细胞分裂素类中6-BA有刺激多酚氧化酶(POO)活性提高、加重褐变的作用[17]。
本试验以萝卜的根为外植体,6-BA分别与NAA、2,4-D配比诱导萝卜愈伤组织,研究表明2,4-D较NAA更适于诱导萝卜愈伤组织,且当6-BA和2,4-D浓度均在0050~0.075 mg/mL时,愈伤组织诱导效果最好。本研究结果与龙雯虹等[18]不同,可能是由供试材料的基因型和外植体的不同引起的,可见,萝卜愈伤组织的再分化仍然是一个需努力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Jeong W J,Min S R,Liu J R. Somatic embryogenesis and plant regeneration in tissue cultures of radish(Raphanus sativus L.)[J]. Plant Cell Reports,1995,14(10):648-651.
[2]Pua E C,Sim G E,Chi G L. Synergistic effect of ethylene inhibitors and putrescine on shoot regeneration from hypocotyl explants of Chinese radish(Raphanus sativus L. var. longipinnatus Bailey)in vitro[J]. Plant Cell Report,1996,15(9):685-690.
[3]武剑,龚义勤,邓波,等. 萝卜雄性不育组织培养的研究[J]. 贵州农业科学,2003,31(5):8-11.
[4]张丽,赵秋菊,付传翠,等. 萝卜花药培养技术研究[J]. 华北农学报,2006,21(6):55-58.
[5]王绍辉,高遐虹,程继鸿,等. 萝卜花药愈伤组织诱导及褐变因素初探[J].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1):350-354.
[6]熊秋芳,张雪清,骆海波,等. 萝卜组织培养的研究与应用[J]. 长江蔬菜,2006(5):36-38.
[7]龙雯虹,杨荣萍,王建飞,等. 萝卜诱导愈伤组织较适外植体及激素的筛选[J]. 河南农业科学,2006(2):93-95.
[8]王辉,田义轲,刘维信,等. 萝卜组织和器官的离体培养[J].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6(2):109-112.
[9]龙雯虹,许彬,张丽萍,等. 萝卜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因素[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1):131-133,138.
[10]姜灵敏,徐有明,张冬梅,等. 红刺玫愈伤组织诱导再生体系的建立[J]. 江苏农业学报,2012,28(4):914-916.
[11]刘浩,李胜,马绍英,等. LED不同光质对萝卜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和萝卜硫素含量的影响[J]. 植物生理学通讯,2010,46(4):347-350.
[12]余桂红,张旭,孙晓波,等. 大麦苏啤4号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的高频再生[J]. 江苏农业学报,2013,29(5):953-956.
[13]周玲艳,秦华明,梁红,等. 胡萝卜再生体系的建立[J]. 农业与技术,2005,25(3):94-95.
[14]张宁宁,夏明霞,张琼,等. 卡特兰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4):42-44.
[15]王玲,李勇军,房亚南,等. 魔芋组织培养的一步成苗技术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2004,17(5):636-638.
[16]张海兰,林晓佳,赵博光. 激素对黑松愈伤组织褐变和增殖的作用[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3(4):413-417.
[17]李冬杰,张进献,魏景芳,等.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与红豆杉细胞培养中褐化的关系[J]. 植物生理学通讯,2005,41(1):95-98.
[18]龙雯虹,许 彬,张丽萍,等. 萝卜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因素[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1):131-133,138.
参考文献:
[1]Jeong W J,Min S R,Liu J R. Somatic embryogenesis and plant regeneration in tissue cultures of radish(Raphanus sativus L.)[J]. Plant Cell Reports,1995,14(10):648-651.
[2]Pua E C,Sim G E,Chi G L. Synergistic effect of ethylene inhibitors and putrescine on shoot regeneration from hypocotyl explants of Chinese radish(Raphanus sativus L. var. longipinnatus Bailey)in vitro[J]. Plant Cell Report,1996,15(9):685-690.
[3]武剑,龚义勤,邓波,等. 萝卜雄性不育组织培养的研究[J]. 贵州农业科学,2003,31(5):8-11.
[4]张丽,赵秋菊,付传翠,等. 萝卜花药培养技术研究[J]. 华北农学报,2006,21(6):55-58.
[5]王绍辉,高遐虹,程继鸿,等. 萝卜花药愈伤组织诱导及褐变因素初探[J].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1):350-354.
[6]熊秋芳,张雪清,骆海波,等. 萝卜组织培养的研究与应用[J]. 长江蔬菜,2006(5):36-38.
[7]龙雯虹,杨荣萍,王建飞,等. 萝卜诱导愈伤组织较适外植体及激素的筛选[J]. 河南农业科学,2006(2):93-95.
[8]王辉,田义轲,刘维信,等. 萝卜组织和器官的离体培养[J].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6(2):109-112.
[9]龙雯虹,许彬,张丽萍,等. 萝卜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因素[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1):131-133,138.
[10]姜灵敏,徐有明,张冬梅,等. 红刺玫愈伤组织诱导再生体系的建立[J]. 江苏农业学报,2012,28(4):914-916.
[11]刘浩,李胜,马绍英,等. LED不同光质对萝卜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和萝卜硫素含量的影响[J]. 植物生理学通讯,2010,46(4):347-350.
[12]余桂红,张旭,孙晓波,等. 大麦苏啤4号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的高频再生[J]. 江苏农业学报,2013,29(5):953-956.
[13]周玲艳,秦华明,梁红,等. 胡萝卜再生体系的建立[J]. 农业与技术,2005,25(3):94-95.
[14]张宁宁,夏明霞,张琼,等. 卡特兰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4):42-44.
[15]王玲,李勇军,房亚南,等. 魔芋组织培养的一步成苗技术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2004,17(5):636-638.
[16]张海兰,林晓佳,赵博光. 激素对黑松愈伤组织褐变和增殖的作用[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3(4):413-417.
[17]李冬杰,张进献,魏景芳,等.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与红豆杉细胞培养中褐化的关系[J]. 植物生理学通讯,2005,41(1):95-98.
[18]龙雯虹,许 彬,张丽萍,等. 萝卜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因素[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1):131-133,138.
参考文献:
[1]Jeong W J,Min S R,Liu J R. Somatic embryogenesis and plant regeneration in tissue cultures of radish(Raphanus sativus L.)[J]. Plant Cell Reports,1995,14(10):648-651.
[2]Pua E C,Sim G E,Chi G L. Synergistic effect of ethylene inhibitors and putrescine on shoot regeneration from hypocotyl explants of Chinese radish(Raphanus sativus L. var. longipinnatus Bailey)in vitro[J]. Plant Cell Report,1996,15(9):685-690.
[3]武剑,龚义勤,邓波,等. 萝卜雄性不育组织培养的研究[J]. 贵州农业科学,2003,31(5):8-11.
[4]张丽,赵秋菊,付传翠,等. 萝卜花药培养技术研究[J]. 华北农学报,2006,21(6):55-58.
[5]王绍辉,高遐虹,程继鸿,等. 萝卜花药愈伤组织诱导及褐变因素初探[J].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1):350-354.
[6]熊秋芳,张雪清,骆海波,等. 萝卜组织培养的研究与应用[J]. 长江蔬菜,2006(5):36-38.
[7]龙雯虹,杨荣萍,王建飞,等. 萝卜诱导愈伤组织较适外植体及激素的筛选[J]. 河南农业科学,2006(2):93-95.
[8]王辉,田义轲,刘维信,等. 萝卜组织和器官的离体培养[J].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6(2):109-112.
[9]龙雯虹,许彬,张丽萍,等. 萝卜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因素[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1):131-133,138.
[10]姜灵敏,徐有明,张冬梅,等. 红刺玫愈伤组织诱导再生体系的建立[J]. 江苏农业学报,2012,28(4):914-916.
[11]刘浩,李胜,马绍英,等. LED不同光质对萝卜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和萝卜硫素含量的影响[J]. 植物生理学通讯,2010,46(4):347-350.
[12]余桂红,张旭,孙晓波,等. 大麦苏啤4号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的高频再生[J]. 江苏农业学报,2013,29(5):953-956.
[13]周玲艳,秦华明,梁红,等. 胡萝卜再生体系的建立[J]. 农业与技术,2005,25(3):94-95.
[14]张宁宁,夏明霞,张琼,等. 卡特兰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4):42-44.
[15]王玲,李勇军,房亚南,等. 魔芋组织培养的一步成苗技术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2004,17(5):636-638.
[16]张海兰,林晓佳,赵博光. 激素对黑松愈伤组织褐变和增殖的作用[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3(4):413-417.
[17]李冬杰,张进献,魏景芳,等.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与红豆杉细胞培养中褐化的关系[J]. 植物生理学通讯,2005,41(1):95-98.
[18]龙雯虹,许 彬,张丽萍,等. 萝卜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因素[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1):131-13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