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珣,刘福顺,杨树桐
(中国海洋大学 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高等学校海洋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孟 珣,刘福顺,杨树桐
(中国海洋大学 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2l世纪是海洋开发的时代”已达成全球共识。对饱受陆地资源日益枯竭和环境污染恶化的中国来说,海洋开发是一项影响极其深远的战略决策。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海洋工程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最有力技术保障之一,也是增强海洋开发能力的重要支柱。顺应时代要求和行业特点,本文通过借鉴、分析发达国家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的现状和举措,结合我国高等学校特色及优势资源,进一步对现阶段海洋工程类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并提出具体思路和建议措施。
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海洋工程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得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是生产要素及各项资源跨越国际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以此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推动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也将加剧国际竞争,并有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严重冲击。然而,面对这场深刻的历史变革,任何国家都无法漠视或回避,唯一的办法是积极去应对它,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为克服发展中国家所处的窘境,提高实力、发展科技成为不二选择,而其中,国际化人才培养将对其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只有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才能在全球化产业链中占据顶端,赢得经济全球化战役的胜利。
欧美等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中领先一步。英国凭借其母语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这一独特优势,成为世界上最早创办开放大学的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重要依据。从新世纪开始,英国加大了吸引国外留学生的力度,实施优惠政策和奖学金制度,大力拓展留学生市场;还积极发展跨国高等教育,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在境外办学积极开展跨国高等教育,推行境外学分和学历的互认。随着英国高校课程的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国际化课程的数量和比重进一步增加,成为实施课程内容和结构改革、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培育适应国际领域竞争人才的重要手段。美国在现代高等教育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拥有国际上公认的高质量的培养模式,这与美国倡导的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不可分割,成为各国教育实践的大熔炉。19世纪初期,美国的高等教育移植德国教育模式并对之进行了改革。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政府的推动下,从法律和经济方面支持高等院校的课程国际化。美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得到空前的发展并壮大。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输出国。其高层次的留学生是目前其他任何西方发达国家可望而不可及的。亚洲的一些国家,例如,日本早稻田大学以亚太地区为目标进行教学目标和教学资源重组,关注亚太地区文化经济问题热点,在国际关系和国际经营学两个专业上设置共同科目和交叉科目,实施国际化教育。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已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国际化对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意义和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为之提供支持和保障。国内一些研究型大学,如北京大学、兰州大学、浙江大学等在课程的国际化建设方面走在了探索和实践的前沿,积累了丰富经验。目前,高校的国际化课程建设多通过外语课程的设置来实现,多侧重在语言本身。还有部分学科课程体系涉及到国际热点问题,主要在涉外文秘、国际法等方面。另外,一些研究型大学也开始建立通识课程体系,通过设置国际化通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广泛的学科知识背景和提供多视角思维模式训练。国际性课程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语言艺术等无国界领域。
近年来,我国研究型大学课程国际化建设取得一定的经验,但仍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过分侧重人文英语课程建设,专业技术类国际化语言课程却没有得到充足的考虑。二是课程的国际前沿和国内优势设置不均衡;国际化课程更多致力于吸纳世界先进国家的成果,而对于我国相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及研究型大学与课程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没有充分体现。三是现代教学技术未在国际化课程建设中充分施展功能,各国优势资源难以实现实时共享。四是工程技术类应用型课程内容设置陈旧、工程实践及学科前沿部分未能体现,国际化课程建设处于劣势。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海洋在全球事务中的战略地位愈加突出,海洋问题正逐步成为一项重要的国际事务。进入新世纪,伴随着全球贸易的持续增长以及全球生产现代化的进展,海洋领域的竞争急剧升温,建设海洋强国成为众多拥有海洋资源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这些典型特征使我国海洋工程的发展和竞争处于国际化的大环境中。
以海洋工程领域为例,近年来海工装备制造业的中心正在逐渐向亚洲转移,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依托自身传统造船和修船技术,在海洋工程建造市场中占有大部分份额。然而在海洋工程的全过程管理和产品设计研发方面,仍然由美国、英国、挪威、法国等老牌海洋工程强国占据主领地位,他们拥有的大型海洋工程公司和设计院所,掌握着大量的核心技术和专利产品,是整个海洋工程产业链的最顶端。我国海洋工程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劲头迅猛。政府的政策支持及未来发展规划也为海工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发展动力,海工产业成为重点发展领域,在国际市场的地位逐步提升。适应相应趋势发展的国际一流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人才成为发展海洋工程强国的必要条件之一。
海洋工程结构物服役环境复杂、成本巨大。适应不同航运能力和技术水平船舶制造业的发展和海洋高新技术开发所需海洋环境技术、勘探开发技术、通用工程技术促进了处于全球整过产业链不同层面的人员、设备、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动和配置,使得海工企业自身要求具备国际化特征。具体有下述特点:首先,行业标准及规范的国际化模式。海洋工程结构物建造多为跨国际订单。其产品的设计和建造要求有统一的标准,落到实处的体现就是设计标准和规范的国际通用性和互认性;其次,大型海洋工程结构物多为国际化产物。以深海浮式采油平台为例,其产品设计可能来自产业链的高端——欧美海工设计院或研发中心,但主体结构的建造可能在亚洲,而其配套设备——立管系统及锚泊定位系统由其他国家提供。由此可见,海洋工程结构物自身的复杂性及海洋工程技术发展的不均匀性使得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立作业。最后,海洋工程整个行业的国际化合作模式日益彰显。外商技术力量以独资或合资多种合作模式进入建造加工强国,涉及不同国家、不同专业的合作,海洋工程企业已成为典型的国际化企业。以上种种多对海洋工程从业人员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树立国际化理念,掌握国际通用标准和规范,熟悉国际化运作模式,遵守国际法规和条约,具备国际化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养。
海洋工程类课程的讲授知识具有国际前瞻性,培养对象也要求有国际通用性。所以该类课程具有开设为国际通用课程的前提条件。结合海洋工程课程、行业以及设置高校的特点具体分析,探究切实可行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是真正实现国际间学生交流和资源共享及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非常有意义的一步。具体思路及建议如下:
分析研究以中国海洋大学为例:中国海洋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一所设有理学、工学、农学、医(药)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目前设有17个学院,1个基础教学中心,1个社会科学部,68个本科专业和相关硕士博士授予学科,业已形成了一个学科结构完善、层次类型齐全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设置于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其海洋工程类课程相关专业层面较广泛,几乎涵盖学校大部分学科。首先包括中国海洋大学优势传统涉海专业,如海洋环境、海洋物理及海洋化学等,该部分对于学习海洋环境荷载与结构的作用机理、地基与基础的相互作用、海洋结构材料的耐久性和抗腐蚀性等关键专业问题具有重要的基础指导意义;再之,与学校的新兴发展学科密切相关的还有国际海洋法及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等,海洋工程鲜明的国际化特征使得该类别知识上升为海洋工程类国际化人才培养所必需的专业技术层面。此外,学校设计和建设的五个知识领域本科通识教育课程:“科学精神与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与公民教育”、“人文经典与人文修养”、“艺术欣赏与审美人生”和“海洋环境与生态文明”。涉及海洋资源、认识海洋、海洋权益、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法律与政策等多门课程成为学生国际化思想和专业素质培养的有力补充。
突破传统以院系班级为单位的计划培养模式,整合学校优势资源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最有效可行的方式和途径。以目前学校执行的“有限条件的自主选课制”和“学业与毕业专业识别确认制”为核心的本科教学运行体系为例,该体系体现了“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数字化管理系统先进科学,是实施海洋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依托资源,其有效性依赖于具体操作过程中选课权重的合理设置,不同专业不同院系相通课程的互认机制,及最终学分评价体系。
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具备开拓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技能的综合素质创新型人才是增加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求。工科学生的培养,实践是摇篮。海洋工程项目多服役于恶劣环境条件,项目投资巨大、风险高。项目的规划、设计、建造施工和施工管理技术含量高,工程经验宝贵。相关人才的市场检验,实践性环节培养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
一般意义的工科实践教学实施基地是指实验室、绘图室,以及具有工程背景的技术中心、设计院、建造加工场地等。而构筑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的实验平台更应注意立足高校自身基础研究的前沿基础理论和优势硬件配置,整合国家、地方经济建设投入,建立交叉互补的产学研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平台。
现如今中国海洋大学设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发展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还拥有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111创新引智基地,及不同类别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拥有供教学实践和科学考察使用的“东方红2”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海大号”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天使1”科考交通补给船,基本组成了自近岸、近海至深远海并辐射到极地的海上综合流动实验室,这些为海洋相关学科——海洋工程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具有国际水平的实践载体和科技支撑。与此同时,依托教育部“卓越工程计划”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海洋工程类国内外设计大赛;与此同时,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多种实践环节,安排学生进入这些校内实践载体或具有国际背景的相关企事业单位学习,真正实现学习内容国际先进,学习方法国际接轨,人才输出国际通用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学分互认是教育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必然结果。学分互认可以打破教育领域的封闭状态,促使受教育者共享特定区域内乃至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该体系在欧洲、美洲、东亚地区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也引起了世界各地的关注。我国北京、天津、上海、杭州等普通高等教育领域也都出现了不同形式的学分互认的模式。实际实施过程中各高校间由于相关政策。学分设置、管理水平等尚未完全标准化,某些专业由于在培养目标与培养人才层次方面的不同设置,给学分的互认带来了难度。客观上为各种教育类型之间的衔接和沟通、同一教育领域内院校之间的学分互认、中外交流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
以设置于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海洋工程类国际化人才培养为例,先在校际内部共享资源、优势互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在专业课程的内容设置及考试模式上分为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行业规范及实践环节、国际标准等专项模块,基础知识由学校相关专业优势学科开设,保证知识的前沿性;专业技能类由依托单位教师讲授,保证知识的可靠性;行业规范及实践环节依托学校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保证知识的工程应用性;国际标准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完成,保证知识的国际通用性。各模块单独设置,有独立的考核模式和完善的综合成绩统计方式以保证该种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可操作性。
总之,随着我国对海洋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及海洋发展战略的确定。国际化人才是相关企业最重要、最渴盼的人力资源,同时也是中国加快国际化进程和步伐,发展海洋强国之路的重要保证。海洋类高等院校应当转变观念、加快教学改革、注重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切实可行的多元化机制,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和成长。
[1]刘祖源,程细得.论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教育的国际化[J].船海工程,2008,(4).
[2]王根顺,路丽娜.我国研究型大学课程国际化建设的实践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9,(6).
[3]郭勤.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4]张恒,许兆棠,方芳,于鹄鹏.应用型工科院校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上,2013,(10).
[5]聂名华.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特征与启示[J].学术论坛,2011,(11).
[6]陈靖芯,等.综合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多途径培养有特色的国际化人才[J].中国大学教育,2009,(3).
G642.0
A
1674-9324(2014)26-0211-03
2013年度中国海洋大学本科教学研究立项项目(2013YJ20)(2013ZX02)(2013YJ11)。
孟珣,工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海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