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鑫歆 刘娇娜
摘 要:随着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大学生的生活被微博、微信、腾讯QQ等新媒介所围绕,同时这些新媒介的出现也给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通过新媒介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发挥新媒介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积极示范作用,以及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和谐人际关系提出了策略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02-02
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以微博、微信、腾讯QQ等为代表的新媒介,由于互动性、即时性、个性化的特点,已经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显示,中国使用交友和社交网站的网民绝大多数对于社交网站的使用存在复用,平均每人拥有账户2.78个。19岁-29岁用户中超过八成利用手机发布个人状态,约六成发布日志或者日记,并进行留言互动。由此可见互联网几乎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不断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一、网络交流工具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
网络交流工具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其匿名性、开放性等给大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带来了积极作用,但它又容易拉大现实中人际关系的距离而产生情感隔阂,给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带来消极影响。
1、积极影响
(1)增进人际交往中的平等意识。在网络中,人的身份、地位、财富等信息都可以隐藏、不对外显示,人人都有发言权,大学生的自由、平等精神得到彰显,有利于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个性心理。
(2)扩大人际交往范围。由于在高等院校学生人数多,上课时间不集中,能真正聚集在一起的机会很少,导致大学生的交际范围很狭窄。大学生通过网络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社会观有选择地交往不同的人,使两个素昧平生的人侃侃而谈,扩大社会接触范围,增长见识,开阔眼界。
(3)利于维护原有的人际交往圈。考上大学后,同学们身处祖国各地,与之前的小学、初中、高中朋友距离远,很少能见面,但在网络上他们能及时看到对方的动态并加以交流反馈,使友情不随距离和时间的变化而改变[1]。
2、消极影晌
(1)造成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困难。互联网能维系原有的人际关系,但大部分的时间在网络上交流,使具有社会温情、家庭温情的人际交流机会日益被剥夺,从而忽视身边的同学、朋友,同时也容易对现实人际交往缺乏耐心,使人们在现实中的社交能力下降,从而割断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交往。
(2)孤独感加重从而造成人际交往障碍。网络不存在物质、经济等种种约束,一些内涵不错但外表和社会身份资源欠缺的同学在网络上可以不受任何约束,但这也使这部分同学在现实中更加沉默,不愿意表现自己,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这就使他们更加孤独。长期则会造成现实人际交往的障碍,严重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
(3)导致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信任危机。利用网络交流工具进行交流,能用虚拟的身份说些虚情假意的话,传播虚假信息,若将这种习惯带到有严格伦理规范和道德规范的现实社会中,就会受到谴责,不被信任,从而导致现实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
二、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和谐人际关系对策分析
网络交往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危害性极大,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交往发展友谊,是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课题。因此,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和谐人际关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校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建立网络道德教育新平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3]。基于此,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一些网络素质、素养教育的课程,让大学生系统地了解网络人际交往的知识,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使他们在进行网络交往时意识到道德问题,不做违背网络道德的事。还可以以多样的形式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宣传活动,包括张贴海报、举办讲座、举行演讲比赛等等,不断提升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
2、培养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素质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不会因为自己的长相、经济条件、家庭背景而在社会交往中出现自卑心理, 逃避与人的现实交往。过度沉溺于网上交往的大学生容易导致现实人际交往的冷漠。冷漠、孤独状态往往是个体压抑内心愤懑情绪或消极悲观情绪的一种表现。因此,一定要鼓励大学生克服这种冷漠、孤独的心理状况, 打开闭锁的心灵,积极投入到现实世界中,与身边的同学、朋友发展友谊与爱情,体验到真实世界生活的多姿多彩和温暖关怀,摆脱冷漠与孤独的困扰。塑造健全人格,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4]。
3、促进现实人际交往和网络人际交往的和谐交融
(1)大学生要认识到现实与网络的差别,有不少大学生喜欢在室内上网,而不愿意外出活动,他们认为在网络中的交往更有安全感,出现了逃避现实交往的倾向。针对这样的现状,大学生自身要学会不断的反思。要认识到现实生活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活在现实里,网络自始至终都是虚拟的、无形的;鼓励大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社会组织如NGO(Non-govemment Organization),积极与这些非营利性公益组织进行联系,多结交朋友,克服现实人际交往的畏惧心理,敞开心怀去与现实中的人交往,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2)要在现实人际交往和网络人际交往之间找到平衡点,大学生不仅要清晰地区分网络人际交往和现实人际交往的界限,而且还要学会如何在网络人际交往和现实人际交往中找到平衡点。平衡点是指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度,毕竟现代人的生活离不开网络(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所以重要的是控制好网络交往在总体人际交往的比重,要适当适量地进行网络人际交往,同时不能忽视现实人际交往。
参考文献:
[1] 杨宏兰.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现状及对策[J].学习月刊,2011(7):111—112.
[2] 王依玲.网络人际交往与网络社区归属感—对沿海发达城市网民的实证研究[J].新闻大学,2011(1):82—92.
[3] 张 静.网络交流工具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J].现代交际,2014(1):217.
[4] 眭国荣.万 纤.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正功能引导[J].教育探索,2013(12):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