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林源章
2014年7月5日,惠州市大亚湾区中考成绩公布,大亚湾第三中学勇夺总平均分和七科单项共“八个第一”。教职工大会上,当这一成绩一公布,不少教师激动落泪,甚至轻声抽泣起来……
熟悉惠州教育的人都知道,这是何汝玉校长创造的又一个教育“奇迹”!有何汝玉出现的地方,就会有教育的奇迹发生,这几乎成了惠州教育的定律。这一次也不例外。
大亚湾三中地处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偏远位置,由于种种原因,学校新校区建成后教学成绩一直不佳,中考成绩更是连续多年位列全区倒数第一,社会口碑可想而知,老师们背负着沉重的舆论压力。2012年底,盛名之下的何汝玉“临危受命”,来到三中“救火”。
“火势”很旺,稍有不慎即可能引火烧身——在一些“聪明”人看来,当时的三中已是一个“小江湖”,凡人慎入。然而,生性朴实的何汝玉没有讨价还价,坦然地接受了这一新的挑战。
谁也没想到,仅仅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她就向社会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很多人都不敢相信,她原本只是个音乐教师,非主科,学历普通,因为生性淳良,心中有爱,她屡屡破解各种教育难题,包括教学成绩的难题。
事实上,何汝玉并不是个以“抓成绩”见长的校长,她是全国优秀班主任,最擅长的是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数十年来,不知有多少顽劣的孩子,在其人格魅力的感召下,乖乖地走上了人生的正道。
她是天生的教育家,浑身散发着感人的力量。这种力量,源自她心中浓浓的师爱。
爱是一种关注与智慧
1997年秋,何汝玉还在惠阳崇雅中学做一名普通的班主任。一天,一位学生家长找到学校,打听哪位老师带的班好,结果,十个人里有九个推荐了何汝玉。家长很诧异:何汝玉究竟是何方神圣,如此受推崇?
带着这个疑问,这位家长找到何汝玉,请求她收下自己的孩子。当时,何汝玉的班上已经有84个学生,再来一个就是85个,教室里已经坐不下了。家长不死心,连续多天“跟踪”何汝玉,看看她究竟有什么特殊的魅力。结果她发现,每天全校老师都走了,就她的办公室还亮着灯。
多日的观察让这位家长明白了,这是一个把教育当事业而不是当饭碗的老师。也许是为她的精神所感动,这位家长此后常常去找何汝玉,一来二去成了好朋友。正是出于对她的绝对信任,此后她的几个孩子都先后送到了何汝玉的班里,成了她的得意弟子。
说起这位“师尊”级的挚友,这位家长激动难掩:“何老师对学生的爱,已经远远超出一般老师的境界。我们一家对她感激不尽!”
带着这种超越凡人的爱,何汝玉从一名普通的班主任,一步步成长为一校之长。尽管岗位变了,她的那颗挚爱学生、挚爱教育的心,却火热依旧。如今,她仍然常常带着一个班主任一般的热情,去关爱每一个需要关怀的孩子。
2013年新年开学后的一次晚修课前,何汝玉在一个楼梯口遇到一位女生,让她意外的是,女生伸手向她说:“校长,我想要个红包,给我一个红包吧?”何校长注意到,在她的身后还站着两个女孩。
当时她并未带钱,于是说:“对不起,今天没提袋子来,没有准备红包哦。”她以为这位女生只是按当地风俗“逗逗利是”而已,于是并不在意地走开了。哪知第一节晚修下课后,何校长又在学校小店门口遇到了这位女生。她又提起红包的事。
见这个孩子已经两次要红包了,何校长马上想:我不能让她再提第三次。问明女孩的班级后,她马上回宿舍准备了三个红包,拿到女孩所在的班上。当这个女生看到何校长时,欣喜地从教室里跑出来。
“新年快乐!这是校长给你的利是,另外两个拿给刚刚和你在一起的两个同学。”这个孩子特别高兴,接过红包兴奋地走了。
几天后的元宵节晚上,这个女孩特地亲手做了一盒精致的寿司,送来校长办公室。这让何校长很感动。在这一天的交谈中,她知道了女孩的家庭悲剧和苦痛的身世——这是一个被受迷信毒害的父母抛弃的孩子,已经六年没有得到过亲人的只言片语了。此时,何汝玉校长才终于明白孩子为什么要认她为母了。
也许是感伤于女孩的身世,自此后何校长常常带她回家,让同为教师的先生给她补课。后来,这个孩子以优良的成绩考上了当地高中。毕业后她给何校长写了一段话:“妈妈,感谢上帝把您派到了三中,在我迷失方向的时候,您走进了我的生活,您就是我生命中苦苦追求的那份爱。”
教育中,许多教师苦苦寻觅教育的所谓“秘诀”,他们并不知道,所有成功的教育的背后,都是教师对学生真诚的关爱。
“师爱,成就孩子的未来。施爱,造就自己的成功。”一年多后谈起这个女孩,何校长仍然深有感触,“教育的所谓成功,都是因为你付出了真挚的感情。”
在后来的交谈中,女孩说她其实并不指望校长会给她红包,因为她问过很多老师,他们要么说年都过了还给什么红包,要么说这么大了还要什么红包。问校长,原本也只是给自己绝望的心里加一份伤痕而已,可是她没想到校长不但给了,而且一下给了三个,连与她一起的同学都没有忽略。
正是感动于何校长宽厚的爱,女孩说:“妈妈,放心吧,这个钱我不会用的,我会存起来,作为我一辈子的纪念!”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告诉何汝玉校长,教育是否有爱,并不显见于多么宏大的场面,而总是在一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上显示出来。
有一段时间,七年级的小彬经常迟到,班主任罗老师问其原因,他总是低头不语;问其家庭住址,他也是不肯说。久而久之,罗老师几乎要视他为“怪物”了。万般无奈中,她向何校长“求救”。
在和小彬的交谈中,何校长发现小彬偷偷抹了把眼泪,这一细节让她觉得孩子经常迟到的背后一定有隐情。她当即约上罗老师,当天下课后即去家访。
由于孩子不肯告知住址,经多番辗转打听,她们才来到城郊的一个矮破的工棚边。这就是小彬的家。进得屋子,她们才发现,屋内是真正的家徒四壁,连吃饭用的碗筷都残缺不全。
交谈中,小彬的妈妈告诉他们,四年前自己因意外瘫痪在床,小彬爸爸为了全家人的生活每天起早贪黑,小彬从读四年级开始就学会了照顾妈妈的生活起居。早晨,在帮妈妈料理好一切后,他才能匆匆忙忙地赶往学校。
此时,万分内疚的罗老师猛地一下把小彬拥在怀里,含泪说:“小彬,对不起,老师错怪你了,请原谅!”小彬也泪流满面。家访完,罗老师几乎是一路哭着回去的。
同学们知道了小彬家的境况后,无不为之动容。在罗老师的提议下,班长组织全班同学成立了“爱心志愿者团队”,课后帮小彬补习功课,双休日来到他家,帮助小彬照顾妈妈,协助小彬爸爸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尽量减轻小彬的负担。同时,由何汝玉校长发起的“何老师基金”也及时送去了关怀。
在这份“迟到”的爱的关怀下,小彬脸上每天都洋溢着笑容,班上的同学更加团结,学习也更加用功,流动红旗常常出现在班里。
事后,罗老师由衷地感激说:“校长,要不是您带我亲自去小彬家家访,我还不知道要犯多久的错误。是您让我明白了:假如没有对学生真正的关怀,就不能成为老师;假如仅仅停留于对学生的关怀,而不善于从细节上发现问题,就不会成为一个好老师。小彬的故事教育了我们班的同学,同时也教育了我。谢谢您!”
有一天,何汝玉校长看到一个男孩喝完饮料后,把饮料盒吹得鼓鼓的,然后放在脚下踩出“啪”一声——他要的就是这个响声。踩完后,男孩突然发现校长就在身后,一时惊慌地跑了。何校长觉得,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她可不能大声吆喝他回来,于是准备弯腰下去捡拾起来。没想到那个孩子马上折身回来说:“老师老师,不好意思,我来捡我来捡。”
这个时候,何校长觉得应该让孩子知道错在哪了,于是说:“知道错在哪儿了吗?”他说知道了。“那好,你知道错了,我就不用多说了。”
不久之后,学校召开运动会,这个孩子拿了一块金牌,他特别高兴,到处找何校长。见到何校长后,他非常高兴地说:“校长校长,我终于找到您了!”
何汝玉校长有点意外,说:“怎么了?”“我拿到金牌了!”“是吗?要跟我分享你的快乐是吗?”“是啊,我想请你和我照张相。”何汝玉校长说:“为什么?”“因为我很喜欢你。” “为什么喜欢我?”“喜欢你是没理由的。”
没有理由吗?何汝玉觉得一定有理由,那就是她的一次细微的举动。面对孩子不甚妥当的行为,一般老师都会厉声指责或制止,而何汝玉以一个自然的弯腰,就呈示了对学生温暖的爱,同时赢得了孩子内心的尊敬。
这种爱的故事,在何汝玉校长的教育生活里俯拾皆是。
爱是一种信念和唤醒
何汝玉校长来到大亚湾三中后,马上推出了一个新的家访办法——去老师家家访。这一打破传统的做法让老师们大感意外,而在何汝玉看来,这只是做了一个校长应该做的事。
在一次办学经验交流会上,何汝玉校长别出心裁地介绍:“我是大亚湾三中的一个大班主任,我的班干部有105人,学生有1358人……”这并不是一个哗众取宠的说法,而是因为一种深深的班主任情结,让她找到了这个特别的比喻,让她特别想像带好一个班级一样,带好这个有着超额“学生”人数的大班。
正是出于这种想法,何汝玉要去她的每个“班干部”家里走一走。作为校长,她到教师家里后,并不需要做出任何管理者的姿态,因为“来”就代表了一切,“来”就是一种温暖。
于是,大约从2013年年初开始,大亚湾三中的许多教师就陆续在这种温暖中,重新衡量着自己的职业定位。同时,何汝玉校长也渐渐改变着自己对新学校的看法。
在她调来之前,备受社会诟言的三中就有着种种传言,还有人好意提醒她,三中“水深”,“当心被淹死”。
但何汝玉校长是个有着坚定教育信念的人,纵然很多人对三中的老师有着种种评价,她依然只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断。
由于历史的原因,三中的老师看上去的确有点懒散随便,但毕竟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新生代,他们那颗火热的心只是在沉睡,而不是已沉沦。做出这种判断后,何汝玉校长感觉到,对学生的爱尚且能挽救、感化无数“问题生”,用长辈的爱、大姐的爱,同样可以唤醒这些教师沉睡的心灵。
因为这种信念,何汝玉校长每天坚持七点到校,在早读开始前就在教学楼间巡视,天天如此。如同当年做班主任,她运用了一个小小的激励人心的招式——公开表扬,只要发现师生的闪光点,她就立即登记下来,在全校大力表扬。这一招特别灵验,也许是以前挨批评多了,大家已心生麻木,如今突然大受表扬,心底的荣耻感瞬间被激发,以至于那些没被校长表扬的人心里开始有了压力,觉得自己是不是落后了,要拼命迎头赶上。
因为事必躬亲,每天中午何汝玉校长来到食堂吃饭时,常常是饭凉了,菜没了,厨房的阿姨就会给她临时煎个荷包蛋对付。下午放学后,何校长的身影还活跃在教学楼、学生宿舍楼之间……师生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渐渐地被一校之长如同勤务员般躬身力行的精神所打动。
有了这样的榜样引领,学校的正能量开始慢慢恢复、积攒起来,不少有抱负的老师跑到校长办公室,主动请缨要求当班主任。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老师们心中那团对教育无限热爱的烈火重新被点燃,工作激情燃烧起来,精神面貌发生巨变:过去一下课后就恨不得插翅离开学校,如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留下来,批改作业,或辅导学生功课;教师之间多了交流和欢笑,团队工作积极性迅速提升,集体备课、科组教研活动重归正常……半年时间过去,渐渐重上正轨的三中师生开始积聚腾飞的力量。
当年中考,他们的成绩依然不甚理想,但已经显露出超越的苗头。要成为强校,三中还需一把助推之力,何汝玉校长在等待着师生们潜能爆发的契机。
每年十二月,按惯例,学校要举办一次运动会。但在何汝玉校长来三中之前,因为拿不出足够经费,师生人心涣散,校运会一直没有举行。
何汝玉校长初来乍到,虽几经努力,办学条件有所改变,但经费仍旧欠缺,师生期盼已久的校运会办不办?当有关老师向何汝玉校长如实汇报后,何校长二话不说,立即布置他们去采办运动会所需器材和衣物。
这天,采办教师服装的老师大着胆子相中了一家国产运动品牌的运动衣,本以为校长定会因为价格的原因不予批准。哪知,何汝玉校长到现场一看,当场就否定了采购老师的建议。
什么眼光啊,三中的老师怎能用这个质料的服装作为运动装校服?她看上的是一家国际知名品牌。尽管她并不熟悉这些运动品牌,但仅仅凭着质地的区别,她就觉得自己的员工理应穿出这种档次。结果,这年的运动会花费远远超出预算。
“经费没有了,总能想办法筹措,师生们的精神感召力,却是金钱所不能衡量的。”舍得花该花的钱,让何汝玉校长的管理常常取得惊人的效果。
爱老师,老师才能爱学校,爱职业。这是何汝玉校长最纯朴而管用的管理经验。也许就是从那一天起,三中的老师们开始感知校长的关爱,暗暗积蓄起感恩图报的力量。
那届运动会上,何汝玉校长带领女老师们身穿统一着装,以一段刚柔相济的太极扇表演惊艳全场。运动会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校园凝聚力、向心力空前提升。大亚湾三中再也不是一盘散沙,而是人心思齐,奋勇争先。
当了八年班主任,以前常常奔走在医院和派出所之间“认领”学生的小黄老师,因为厌倦了这种保育员般的工作,已经坚辞不做班主任多年,而今,看到学校氛围大变,学生精神面貌大改,做班主任的辛苦程度与当年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于是又开始心生欲念,要重新尝尝做“班头”的味道。
已有十几年教龄却保留着年轻神韵的匡老师,以前一下课就回家做美容、看电视,过着悠游自在的小资生活。何汝玉校长来到三中后,她的整个身心都仿佛被唤醒,责任心、积极性被不由自主地激发起来。而今,依然身怀抱负的她开始跟着何汝玉校长东奔西跑,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重新捡拾起曾经的理想。
年轻的小庆老师在内地很难争得当班主任的机会,来到大亚湾三中后,发现何汝玉校长特别关注年轻老师的成长,于是默默地成为她的追随者,在她倡导的“六爱德育”和“细节德育”的理念下,细心地迈开了坚实的步伐——她所带领的九(7)班,在今年的中考中取得了异常优秀的成绩。
“何校长就像一座灯塔,照耀着我们前进。”这是小庆老师发自心底的感言,也是大亚湾三中的老师们共同的心声。
作为全国优秀班主任,何汝玉校长太知道建设教师队伍的重要性了。因此,只要有学习的机会、成长的机会,她就会想方设法让老师们参加。
何汝玉一直认为,爱老师,就要让每一位老师与孩子们一起幸福成长,只有教师专业成长得到保障与提高,才能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因为个人有所长,发挥的作用有限;集体有所长,学校才可能持续发展。
于是,她不仅鼓励老师们“走出去”,参加校外培训、教研,而且更提倡“请进来”,扎实做好校本培训。因为在她看来,走出去的人毕竟有限,而“请进来”开展校本培训,则能让每一位教师受益。
如果爱学生是教师职业的本能,爱老师,就是做校长的一种境界。何汝玉校长的为师之爱,就是一种有境界的爱。
爱是一种引领和追求
初来大亚湾三中时,何汝玉去查看学生宿舍,所到之处破损严重、触目惊心,厕所基本没门,宿舍窗户洞口大开。在凛冽的寒风中,何汝玉问:“孩子们,你们不觉得冷吗?”
有孩子淡定地回答:“老师,我们已经习惯了。”
这一回答让何汝玉彻夜难眠,反复的思考中,她找到了造成三中现状的根源:师生对三中缺少爱。当天晚上她就决定:缺什么,补什么。三中缺爱,那就用爱弥补。
“六爱教育”的概念由此出台。所谓“六爱”,即教师要“爱我祖国、爱我岗位、爱我同事、爱我学生、爱我三中、爱我自己”,学生要“爱我祖国、爱我父母、爱我老师、爱我同学、爱我三中、爱我自己”。
这所有的爱,都会体现在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之中。言行举止来自习惯,何汝玉校长从抓习惯培养做起,要求做到“一问好,二弯腰,三是课前静悄悄”。
对于教养缺失的城郊小孩,简单的问好习惯也不容易培养。何汝玉校长并不畏难,每天拿着个本子站在学校大门口,和学生互打招呼。有远远绕着走,试图不打招呼“蒙混过关”的,她就主动移步过去问好,并轻声告诫说:“下次主动打招呼好吗?”下次果然有主动打招呼的,她就把名字记下来,在广播里表扬。
没几个月,学生的问好习惯已经养成。曾经在三中工作的吴老师有一天回来办事,从一楼走到三楼,一路上不停地有学生向她问好。见到何校长后,她感慨万分:“何校啊,你来了就是不一样。我已经很多年没得到过这种待遇了。”
有一天,何汝玉校长正在外开会,市里某单位派出“考察组”,事前未打招呼就径直来到大亚湾三中,结果,学生的热情问好和文明风纪让他们非常满意。回去后,他们即拨出一笔款项,支持三中的校园文化建设。
原来文明不但是挣脸的事,还是“挣钱”的事,这让何汝玉校长甚感宽慰。
校园卫生也是一所学校的脸面,所以何汝玉特别重视校园的清洁,经常俯身捡拾纸片和垃圾。这是她的习惯,也是她以无声的行动来唤起师生们讲卫生的良知。
为了捕捉那些感人的瞬间,她特地买了一部相机,时时注意校园里的一些细节并拍摄下来。大概两个月后,她的镜头里第一次出现一位老师俯身捡拾垃圾的场面。这是美术科组的池老师。
何汝玉问她:“为什么想到要拾起垃圾?”池老师坦率地说:“因为我经常见到您也在捡啊。”看来,榜样的力量果然是无穷的。
令何汝玉校长意外的是,有一天她看见一位保安也俯下身去,把地下的垃圾捡起来。他的回答和池老师一样:“我经常见到您也在捡拾起垃圾,我不捡怎么好意思呢?”
一年后,学校卫生状况大改。有一天,见一位孩子在操场上捡起一个纸片,何汝玉校长表扬她做得好,这位孩子颇不以为然地说:“这没什么呀,我已经坚持捡了很久了,都已经成了习惯了。”
开始时,学生们捡了垃圾都要主动“邀功请赏”,生怕人家不知道似的,到后来,就只告诉校长自己是哪个班的,表扬他们班就可以了。这种道德提升的过程,倒还真应验了何汝玉常常和孩子们说起的一句话:“一个人不扔垃圾,只是做了自己的本分。但如果捡起一片垃圾,你就提升了自己,给自己的品格加了分。”
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这种觉悟。有一天,一个男孩在学校小店出来,把饮料喝完、食品吃光后,直接把饮料罐和食品袋塞到花草丛里,就匆匆跑去上体育课了。
下课后,何汝玉到教室找到他,说:“你刚才丢了一样东西,你知道吗?”“没有啊。”男孩百般否认。见他就是不承认,何汝玉把他带到操场边的花草丛旁,问:“刚才来过这里没有?丢了东西在这里没有?”见怎么抵赖都没用,男孩只好低头说:“对不起。”
“这是对不起的事吗?”她想让孩子亲口说出道理来。孩子想了想低头说:“这是责任。”“什么责任啊?”“校园卫生,人人有责。”
听到孩子说出这句话,何汝玉松了口气。让她稍觉无奈的是,教师天天讲,月月讲,为什么学生的知行就是脱节呢?
何汝玉想让他记得深刻些:“我们经常会丢失一些东西,没关系,从哪里丢掉就从哪里捡起来,无论是垃圾还是责任。”
也许是这个教育的过程太让这个孩子印象深刻乃至深受触动了,他直到现在还跟何汝玉校长保持着联系,常常发来问候和祝福的话语。
在日复一日的教育流程中,何汝玉常常想:教育的最后该留下什么呢?显然,每一位教师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何汝玉校长的答案源于三中的现实:“孩子毕业时应留下三样东西:留下成长的足迹,留下奋斗的荣誉,留下对老师、对母校的情怀。”
这是一种独特的爱校教育,在何汝玉校长的“六爱教育”里,这叫“爱我三中”。
屈指算来,这已是何汝玉工作的第四所学校。在此之前,每到一所学校,刚刚坐热了板凳,她就又接到新的任务,奔赴新的岗位。这让她对“母校”的念恋有些虚泛,而越是如此,她越是更加珍惜教育生活的每一天。
对于她来说,爱学校就是爱教育,套用一句流行用语来说:她在哪里,母校就在哪里,教育就在哪里,爱就在哪里。
这样一位“女强人”,在别人的眼里究竟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呢?熟悉何汝玉校长的匡老师说:“何校长只要有时间在家,就会包揽所有的家务,不让先生、儿子和媳妇插手。”有一次去广州开会,她竟然先把中饭做好了,再和同事去赶车。她的妈妈八十多岁了,她把她接来,安顿在学校宿舍里,每天有时间就陪着妈妈,这让她心里很踏实。
“她身上有一种大爱,爱所有的人,甚至包括她自己。她已经五十多岁了,依然把自己打扮得光彩照人,我想是因为她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份工作,热爱这份事业。”来自同事的这番评价,是对何汝玉校长爱的教育的最好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