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可清
岁月流逝,朝代更迭,地域邦国的实体建筑多已失落无考,汉字却如温润内敛的古玉,依然闪烁着温暖的光泽,帮助我们找回一些遗失的美好。
收拾书架,我无意间翻出了一本《诗经》,素净的封皮,有着些许古典韵味,目录中分辑名称:“国风·周南”“国风·召南”“小雅·鹿鸣”等赫然在目,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千年前吟唱的余韵,给人以如沐春风之感。
多久没读了呢?
约莫在初三学习《关雎》和《蒹葭》时就入手追寻了,这本《诗经》我是在一个二手书摊上淘到的。当时真是爱不释手,但因重得像块砖,所以不常带去学校,只有回到家才迫不及待地翻阅。
封皮还是崭新的。里面的页面偶有破损,其中明显可以看出翻阅最多的篇目——《邶风·燕燕》与《邶风·击鼓》,页角都已折了。
喜欢《邶风·燕燕》,喜欢其中短短的几句:“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作为中国诗史上最早的送别之作,惜别之意情深意长。
我不由又联想到晏几道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一样是湿润连绵的天气,一样是燕儿翱翔的羽翅。这是一幅被构想了多次的千古图画:离别的意境,飞去的燕子,原野上草色凄凄,落花万点,随风而逝。
如果没有汉字,我们如何得知千年前有一树桃花“灼灼其华,其叶蓁蓁”?如何传诵那“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亘古承诺?《诗经》,只用最简单的汉字,便将一个静穆典雅的远古图画呈现在你我眼前,用汉字捂暖你我的心。
汉字,再如二十四史、明清四大小说,是一面面千变万化的屏幕,播放历史的变迁、先民的生活状况。
有人说:这已经不是一个阅读的时代,当视觉冲击一次次掠过人们的瞳孔,还有谁能够沉淀下一颗心,甘捧一本书度过一下午?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今,我唯希望可觅一处光线充足之地,沉下心来,静坐读书,那时或许有着“风清觉时凉,明月天色高”的意境。
可见,不管时代怎么变迁,汉字自身的温暖并未褪去,仍有不少喜爱汉字的人从中汲取温暖,以求“腹有诗书气自华”。
老师在课上偶然提及《国风·卫风·氓》,我顿时想到家中的《诗经》,想到初中时阅读这本书的欣喜与感动,所以写下了这篇文章。
——后记
点评
本文角度新颖,写汉字带给今人的温暖,既表明汉字的历史悠久,凸显其在中华文明传承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又跳动着重视母语、弘扬汉字文明的时代脉搏,洋溢着不可抑止的民族自豪感。语言优美,有文化内涵也是本文的突出特色。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刘桥中学高一(5)班学生,指导并置评:姜秀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