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养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是目前高校奋斗的最大目标。基于此,本文对社会需求的高校电子电气专业的一些教学改革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提出的教学改革主要通过突出模块式学习,构建职业导向的教学课程,加上以多技能书的教学模式和新型的教学评价模式,对高校学生进行更好的良好教育。
关键词:高校教学;教学改革;电子电气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037-02
当代社会进入到了信息时代,这使得社会对电气专业高等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模式也有了更严格的要求。教育部最新高校专业的目录以淡化专业、拓宽基础、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原则[1],把对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业务目标定为培养“复合型”高技术人才。这类人才主要从事和电气工程有关的工作,比如: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这次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技术人才。
一、为适应社会需求高校电子电气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研究
1.课程结构合理设置和内容的更新。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适应社会需求、注重个性发展、允许同一专业的人才有不同的规格。为了遵循这一原则,在基础课中有8门重要课程都是本专业的平台课程,并且课程的设计都有专门的老师把关。这些学生不仅要学习有关电子系统的电气工程知识,还要学习建筑电气工程和工业企业电气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做是为了促使学生更容易满足社会的需求。
2.教学模式和手段的提高和革新。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教育理念、专业知识结构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变化,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是不能适应“宽知识面、短学时、重实践”的要求的。为此,我们必须完善教学手段来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以下是我们探索过程中做的几种尝试:
第一,支持多媒体教学。它的优点有三个:(1)该方法的来源广泛,它可以购买也可以自制,不仅可以发挥教师创造力,也可以汲取外界的营养。(2)它包含的信息量比较大,有图有文,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3)它改变了老师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这样方便把重点转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第二,支持实物教学。假如学生没有实践认识的话,他们对一些抽象的对象的理解就会很困难,即使理解了很快也会忘记。因此,在学习“电机学”的组成结构和线圈绕组以及“电气控制技术”的各种电器结构等知识点时,可以利用模型和实物教学。这样学生不但学习了理论,还观摩了实物,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为以后的实践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支持利用互联网资源。互联网是一个宝库,学生不但可以利用它查询到自己需要的资料,还能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技术的最新发展等。另外还可以利用它进行课外阅读,做读书报告。同时,老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改革自己的作业或平时的考核方式。可以在讲完知识点之后,让学生自己主动去互联网上查资料,然后作读书报告。这样就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课程构建的具体做法与实施成效
1.突出模块式学习。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优化整合课程设计,重点进行技能训练,把知识和技能以模块的形式组合起来,真正体现出其核心地位。创建一个模块并不容易,不但需要很多的专业知识,多本教材,还需要老师在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之后去完善该模块。比如,我们要做一门《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就需要电子产品工艺,电子设备装配,电子设备、产品检测、维修以及电子技术等知识,要把它们整合在一起,还要把这门课分成一些模块,每个模块都有自己的教学重点。如《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中模块之一:桥式整流滤波电路的安装与检测。该实验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制作整流滤波电路,从而可以掌握电子电路的设计、安装工艺、焊接技术,理解电路工作原理、实际应用,掌握测量仪器检测元器件和电路。在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少讲,即使要讲也要化难为易。再比如,过去比较侧重电工基础的理论知识,忽略了实际应用,就会造成学生对这门课产生恐惧。使得期末理论考核的合格率较低。
2.以职业岗位人才培养为目标,取得与专业相关的多个技能证书。用技能证书这一方式肯定学生在校获得的岗位技能鉴定项目,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获得证书的积极性。2008年,根据市劳动局对岗位技能鉴定项目要求,我们把电子操作工中级证、维修电工中级证、制冷设备维修工中级证等三个技能等级作为目标定位。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来考取相应的证书,达到“双证制”的毕业,从而增加他们的就业范围。他们既可以到企业从事电工电子设备检测与维修、通用电气公司闭路监控系统的安装与维护工作,也可以到制冷设备安装公司从事空调安装与维修。在就业形势不太乐观的今天,这些学生的就业率在全校位居榜首。
3.构建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第一,确定目标方向。学生应该提前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是专业方向还是高考方向。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学习。专业方向采用的是2+1的学制形式,在两年内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以及见习,课程实训等。第三年开始训练校外岗位技能、能力。第二,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是为了满足学生基本知识需要和为专业课服务。为了突出“必需、够用”的理念,把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总时数缩减一半。语文课除了要学习必要的基础知识,还要重点学习应用文的写作。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不会写求职信的难题。英语教学也一样,除了日常用语还要学习专业英语。把专业老师调到数学专业上来,这样专业课老师就可以更好地教学,真正践行“必需、够用”原则,突出数学的工具性应用。第三,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电子电气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基础课是要求在第一学年之内完成,专业核心课程要求在第二学年完成。第三学年通过岗位技能、能力的综合训练,支持学生取得上岗就业的技术等级证书,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4.改变以往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要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技能考核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放弃过去的理论考核。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大幅度提高期末评定成绩。
参考文献:
[1]蒋乃平.有中国特色的职业能力内涵[J].职业技术教育,2008,(4):48.
[2]万秋兰.21世纪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1994,(4):1-3.
[3]杨炳元,郭丽萍.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0,(1):220-221.
[4]吴旭云,李志瑶.电气工程和电子信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01,(3):6-7.
作者简介:黄仲安(1982-),男,广西南宁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