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
摘要:问题是学习的出发点,教学中引导学生敢问、会问、善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及教学质量。
关键词:意识;方法;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360-01
“敢问”是学生敢于把自己的疑问表达出来,“会问”是学生不盲目的提出问题,“善问”指学生自觉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在落实生物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发与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
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脑海里常常出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在教学中,让学生处在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尽情地参与、表达、思考。可以把权利交给学生,启动他们思维,让学生自主分析、理解,这将会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以前的知识,掌握现学的知识。通过师生互动,从问题出发,充分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让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再以认真的疏导和辨析。是学生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得已解决。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明创造是人类进步的灵魂,一切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产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的认知规律。教师在引导学生看书、练习、实验的时候,应有意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习惯。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还会促使学生去解决问题,直至有新的发现。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就会得以发展。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今天还存在着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学生对书本、对老师只有被动的服从、接受,没有自己的思想。因此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破在眉睫,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教学,由此获得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锻炼。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夯实双基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基础。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所以应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科普读物,扩大信息量。
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比如,通过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或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在细胞中的分布等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生做“不同温度下酶的催化速率”的实验,以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比较能力。随着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学生会发现许多新奇的事物、许多无法解释的现象,这就能引发他们的思考,培养发展了他们的问题意识;
2、发扬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如果教师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动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3、改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不仅依赖于学生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还依赖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能,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1)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问题
生物的奥秘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让丰富的图、文、声、动画等鲜活的情境多渠道地展示,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活跃其思维,点燃其问题的火花。
(2)在问题探究中形成问题情境
适宜的情景总是与实际问题的解决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利用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的方法。如:教师展示几位同学设计的《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的实验方案,组织学生分析,那个方案好?好在何处?哪个方案不好,欠缺了什么?哪个方案更可行?……通过学生的比较分析,学生对存在的问题认识更加深刻,其问题意识得到了强化和训练。
(3)运用生活体验,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离不开生物,生物更离不开生活。生物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实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时刻关注生活中的生物学事实,如:储存蔬菜为什么低温、低氧?每次新流感到来,已接种过流感疫苗的人群中还有许多人会感染?等等。关注这些问题能激起学生的强烈困惑,从而引导学生将生物知识与生活、学习联系起来,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养成自觉善问的好习惯。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氛围,使学生敢问。建立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激发学生求新求异,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蠢蠢欲动想问。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使学生会问。在教给学生问题的切入口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教师要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产生的新问题作为教学的结束点,把问题意识延展到课外,让“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知识、习得能力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