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薇
摘要:学生的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都离不开生活实践。小学思品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以学生主体参与的生活化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感悟、内化,获取经验,促进他们良好品德的养成,组织这种课堂教学的核心策略就是“生活化”。本文就结合笔者从教经验就生活化的小学思品教学阐发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学思品;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294-01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们要依据新的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思品课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要求我们要把品德教育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教学从学生生活取材,用于指导学生的生活,使品德养成教育成为小学生的自觉要求。
一、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和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1、活动的内容源于学生生活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是思品课的首要理念。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把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课堂活动的主题。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品德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然而,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却过于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疏离了学生的的现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生活又是细节合成的。所以,构建生活的课堂,注重细节,对师生关系、课程教材、教学活动进行意义重构,是深化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2、关注生活,细节入手
相信老师们,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肯定是深有感触。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决不是一蹴而就,靠我们讲些大道理就能有成效、有收获的;而要靠老师们做一个生活上、工作上的有心人,以身作则,不厌其烦地、周而复始地,并且巧妙地引导学生。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要“儿童化”,一切工作都要从孩子的年龄、心理以及思想上的特点出发,以儿童化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他们进行具体、形象、直观的引导,达到“天时地利人和”之境界,使之耳濡目染,心悦诚服,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天时地利人和”并非可以信手拈来,只要有一点时机的不成熟,都会导致失败。正确的生活态度是一个人品德培养中最基本的,与其做一个整天怨天尤人的人,不如学会换个角度看世界,乐观地面对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享受生活。
3、活动的形式贴近生活
课堂教学中设计的活动应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这样做既能贴近学生生活,又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春节里不休息的人)一课中,我请同学合作表演情景剧“爸爸春节又加班”,让学生通过观看表演,组织学生讨论一些问题:如果这些人都不上班,那么我们的生活会怎样?激发学生对劳动者的尊敬和感激之情,从而引发学生们内心的一种感动,并分组制作小礼物、写慰问信、做祝福卡等,以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爱心和感激之情。
二、突显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全面性、全程性,培养生活小主人意识
1、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常常出现很多的童话形象,这些教学内容符合儿童心理的发展。教师可以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置身于生活的世界里。例如,在保护小动物的课堂上,我让每一个学生都扮演成小动物,并给小动物们分组,每组带上不同的头饰,成为“小蚂蚁”队、“小蜜蜂”队、“小鸡”队…。课堂活动以组为单位,人人参与,孩子们情绪高涨,个个争当课堂学习的小主人,让他们在愉快的活动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
2、体验生活,在活动中自主感悟
激发情感育情悟理是思品课达成教学目标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因为“情”是通向“理”的桥梁,“情”和“理”又是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纽带。“情”从何处来,“理”在何处明?课中,我们应在把握《课程标准》的前提下,以教材或师生提供的道德素材为凭借,引导学生对道德素材中的道德范例(典型的生活人物或典型的社会事物)进行深刻的价值分析和心理体验,激发其道德情感达到悟理的教学目的。
如在执教《尊敬老人》这一课时,可以教材中“伟伟自觉敬老助老”的道德典范为主线.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进行价值分析和情感体验。(1)课文写了伟伟孝敬自家奶奶哪些事?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2)老人受到伟伟细致人微的照顾时,心情怎样?她会怎么想?又会对人说些什么呢?(3)伟伟听到老人、家人或是街坊邻居对他的夸奖,心情又会怎样?通过抓住伟伟这个生活范例,引导学生对其行为结果和行动动机,进行深刻的合情合理的,分析和心理体验,激发了学生对老人的同情心和善待情。
三、评析生活,拓展生活
升华认识思品课教材提供的道德素材,虽然来原于生活,但都是通过编者进行了认真筛选并进行适当加工处理的人和事,毕竞是典型的,高境界的,甚至是较为理想化的教育材料。为了让学生明理更深刻,行为取向更具有生活意义和社会效应,在课尾环节,我们应让学生多列举和评析生活中的实例,多质疑生活中的“两难”问题,使思品课教学更具有生活化气息,以达到帮助学生进一步升华道德认识的目的。
总之,在课改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小学教育唯有面向生活才有生命力,唯有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及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一位思品课教师就应是一个班或一群孩子成长的引路人、导航人,加强思品学科“生活化”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