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硕
摘要:生本的课堂应该是无处不在的,语文课堂自然也不在话下。正如郭思乐教授所说: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和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它体现了我们对教育生态文明的追求。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172-01
社会迅猛发展,教育与时俱进,课改势在必行,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承,而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剥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权利,以致我们的许多学生能够应对各种各样的考试,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观念,由“为教而教”逐步转移到“为学而教”的轨道上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探究性是自主学习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就要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第一,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大胆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发言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更足了。第二,精心设计好“导入语”,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要吊起学生的“胃口”。我们都知道,生本教育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要目的,其方式也主要是“以生带生”“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以学定教,直至不教而教”这样的课堂才是开放的课堂,然而在这样的课堂上有时也会给我们一些感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生带生”
我们知道所谓的“以生带生”就是指“一帮一”“一带一”从课前的预习到课堂上的练习基本都是依靠这一环节来完成。但是有时候学生并不是完全按照老师的设想来完成学习任务的,这一环节还取决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性格。有些同学自由散漫,自我约束力较差,这就有可能会在“互助”的过程中出现一些与学习无关的问题,从而还会延伸出教学秩序混乱的问题,这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对这一现象我们也许可以从小组的划分上作文章,使小组的组合形式多样化,也可以尝试让同学们自由组合小组,让同学们尝试与更多的同学交流、学习和互助。 这样自由组合的小组会使学生感觉自己在小组中是独立平等的,没有太大的学习压力,更加容易建立自信。对于组与组之间的差距,我们可以选择因材施教的形式,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并在学习过程中重点帮辅弱势小组,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先学后教,多学少教”
在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今天“学生自学—展示交流—教师点拨—总结教学”成为主流。但是一些学生并不能做好自己的“学”,在自己“学”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在教学《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这一欣赏课时需要同学们搜集和查找与课本所选作品有关的画家及其作品的学习资料。由于其作品较多不可能每个人都完成的非常详细,所以我首先告诉同学们可以搜集到这些资料的网址,然后再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喜好不同来分工查找。这样以来学生在查找相关内容时就有了更强的目的性,自然准备的也就充足了。
三、学生的思维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我们都会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发散思维。因此,学生的思维就会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这样有时就会在课堂上出现一些学生思维的怪异、独特和不符合实际情况,有时甚至会打破课堂上的组织性而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这也许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有好处,但是却不利于学生思维准确性和完整性的发展。然而对于培养学生思维准确性和完整性的问题老师是责无旁贷的。教师需要及时准确的对学生的作业以及发散性思维做出正确的评价,让同学们明白语文课文中所体现的真、善、美。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还是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分析方法,真正做到“既要放,又能收”。同时在发散性思维练习的过程中还会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采用及时评价的方式,让同学们针对不同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这样可以对这一现象做一定的缓解。
生本的课堂应该是无处不在的,语文课堂自然也不在话下。正如郭思乐教授所说: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和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它体现了我们对教育生态文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