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梅
摘要: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数学课程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努力为学生创设富有趣味性、探索性、延伸性的实际背景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数学教学;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126-01
数学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的应用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表层面上,而必须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所学的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可见,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一、以人为本,着力营造情境,加强学生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可见在问题解决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数学知识创造性处理原有教材,精心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数学内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识到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广泛涉及,加深应用体验,加强学生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当今社会,数学发展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如数学化的家电系列,临床医学、市场调查与预测以及平面媒体等等,无处不体现数学的广泛应用。让学生积极参与这些实践,通过体验的方式来理解数学知识,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学的勇气和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真正符合建构主义对学习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
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针对自已家里几个月来的用水情况,对家里有多少人,每天用水量有多大等,通过收集,描述,分析这个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诸如此类的实践活动,既渗透了环保的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又如:组织学生到一个交通经常发生堵塞的路口进行现场勘察,通过对汽车的数量,行人的数量,阻塞的情况,红绿灯的间隔时间状况的调查,学生做出了如下的分析:一是此路口货车经过的多;二是人行横道离路口远,存在大量行人横穿马路现象;三是主干道的红灯显示的时间相对短。根据以上的情况调查,学生弄清了造成经常发生交通阻塞的原因,并向交通管理部门提出改进措施:一要限制货车的吨位,二要增设人行横道线,三要延长主干道红绿灯的显示时间。如果这些建议得到了解决,更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自然而然发出感叹“学数学,用数学并不是那么难嘛!”学生体验到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成就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历程,增强了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
三、贴近生活,积极参与实践,加强学生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美国数学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可见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亲身实践。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更熟练地运用。教师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努力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机会,并努力去实践,培养应用意识和能力。
四、拓展知识,改变作业形式,加强学生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数学知识的学习仅满足于课堂教学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课外实践活动是深化学生数学知识应用意识的最好方法,所以必须将课堂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将课堂上的知识拓展到课外,采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无限的课后应用知识的空间。一是采取小调查形式,让学生调查家庭每月消费情况,再绘制成统计图表,从中了解消费的支配情况,以便做出合理调整。调查自己家里每个月的水电费的支出情况,计算一下这个月比上个月节省了百分之几还是增加了百分之几。二是采取小论文形式,让学生通过调查利率,对比计算同样的钱,是存入银行还是购买国债得到的利息多,来写一篇《怎样使自己的钱增值》的小论文。三是采取数学日记与数学周记形式,让学生通过一周学习之后,写一则周记。可引导学生从这样几个内容去写:第一,这一周主要学了哪些数学知识;第二,在生活中碰到了哪些与之有关的问题;第三,应用哪些知识解决了这些问题;第四,学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等。通过这些课外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只有认真学习和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才能具备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长期贯穿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数学课程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努力为学生创设富有趣味性、探索性、延伸性的实际背景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 文萍《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
[3] 李建平《中国教育报〈如何保证学生主动参与〉》,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