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4-09-01 15:15王俊淇
山东青年 2014年7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王俊淇

摘 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的实施方法,隐性教育在实践中被教育者广泛运用,是显性教育的强有力的补充。但时至今日,理论界对隐性教育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许多问题还亟待研究和解决。本文简洁揭示了隐性教育的概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隐性教育的必要性、并对当前隐性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加以分析,最终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以便更有效的发挥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大学生;显性教育

所谓的隐性教育,是指具有隐藏目的的教育,教育者为了实施教育目标,通过潜在的教育要素间接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潜移默化影响和改变的手段。作为一种教育方法,隐性教育将教育要素渗透到受教育者所接触的外部环境、文化生活、宣传、服务管理等具有与显性教育不同的教育载体之中。隐性教育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使得受教育者接受到一定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进而受到教育熏陶,使得教育成果变成了自身的道德评判标准,并作为行为的指导准则\+①。隐性教育的原理及教育方式主要是通过非主动意识的接受,受到引导和影响;以情相待,服务于人;强化意识教育,着重于教育过程的积累。隐性教育有着其它教育形式无法代替的教育作用,即强化隐性教育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通过理念和方法的创新实现显性教育达不到的教育目标和成效。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不是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而是以不被人注意的形式存在于校园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大学生日常生活之中。主要包括: 一是物质层面的隐性资源,如校园、教室的物理环境,这是一些客观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和反映了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兴趣爱好,对学生品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属于一种相对稳定的、静态的隐性教育资源。二是互动层面的隐性资源,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家庭互动等。三是文化层面的隐性资源,具体体现在学校的历史传统、办学理念、校风、校训、师德师风及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这种精神和文化层面的隐性教育资源,对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思想风貌具有深刻的影响。四是制度层面的隐性资源,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守则、规范和组织都集中体现出高校的教育方向和领导者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着重要影响。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隐性教育的必要性

(一)实施隐性教育是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需要

长期以来,强制性的“灌输式”说教方法一直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模式。这种教育模式过分强调“灌输式”和强制性说教,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至于受教育者是否接受这些“硬性”的教育内容,教育者从不关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处于一种完全不平等状态。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只对受教育者进行正面理论宣传,尽量回避或掩盖那些错误的思想言论、事实和社会现象,突出强调教育者的权威意识和教育的唯一正确性,受教育者只能听从是命。“我说你听,我打你通,我令你行”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贯做法。这种状况,常常导致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甚至演变成为一种消极反抗的病态心理:盲目抵触教育者所谈及的任何事情,对教育内容采取极端的反对态度,趋向或偏好于教育者所反对的事物,或非主流的观念意识。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一味的灌输式说教可能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也有可能事半功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改变以往的教育模式,隐性教育是必要的。

(二)实施隐性教育是贯彻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需要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顺应人的自然发展过程,“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充分激发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引导他们主动去探索、去创造。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其主体、对象、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受教育者对教育信息进行接收、择取、整合、内化及外化践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育者施加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受教育者要有接受教育的意愿,能够认同教育信息。\+②可是,传统的灌输式的主要特征是把教育对象当作“物”对待,当作“可被别人占有的东西”,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简单化为“我讲你听,我要求你遵守”。而在隐性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双向互动的,教育者通过受教育者所反馈的信息不断调整其教育过程,以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并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发挥其潜在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可见,隐性教育可促使受教育者根据社会主义思想标准及道德规范自觉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等,从而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二、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效果不明显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隐性教育的教育效果不会立竿见影。由于隐性教育的隐蔽性特点,加之隐性教育的教育途径大多通过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推广,隐性教育参与面受限,教育活动的实效性不明显,教育资源缺乏等情况,这些情况造成了隐性教育的教育效果只能是通过循序渐进慢慢达到理想目标。

2.影响的不可预测性

隐性教育的教育影响的不可预测性。隐性教育的受教育者接受的教育是间接的。因此,隐性教育的教育影响具有两面性,即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隐性教育的正面影响主要包括正确的政治导向、陶冶情操洗涤心灵和规范行为等方面;其负面影响主要是指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负面效应。因此,隐性教育的教育影响,并不一定都是正面影响,有时受教育者从隐性教育教育过程中得到部分正面影响,有的时候会得到部分负面影响。

3.隐性教育反作用于显性教育

隐性教育需要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要树立这样的典型,教育者会将英模等光荣形象部分放大的宣传教育。但是当真正的事实与显性教育宣传的事实不相符合的时候,虽然教育也达到了短暂的目的,但是使显性教育的背后仍然存在隐忧。一旦受教育者知道他们心中的光荣形象也是普通人,也曾将犯过错,受教育者就会倍感到失望,如果没有调整好心态,就会使受教育者失去精神的核心力。所以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开展隐性教育的同时,要注意事物的两面性,要尊重事实,使显性教育在正面教育的同时,隐性教育能够与显性教育有效的整合并达到正确引导教育学生的教育目标。endprint

(二)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隐性教育与高校的显性德育相互补充,形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客观地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隐性教育存在教育效果不显著,教育影响不可预测等问题,分析其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不全面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隐性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有的高校对于隐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只停留在概念层面,在教学实践环节上仍然采用以显性教育为主体的传统教育模式,以枯燥的课堂教育和理论灌输等显性教育形式为教育手段,强化日常管理为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忽视了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缺乏通过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学生教育和关怀。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新兴的教育方式,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达到教育目标,受教育者能够更加适应这种教育方法。高校需要正确认识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学的将这种教育方法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

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其教育载体的契合度不够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其教育载体契合度不够,高校隐性教育的重要教育载体有校园文化、新媒体和教学课堂等,这些教育载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新媒体内容,作为教育的主要教学课堂,都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表现,但是这些载体容易忽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作用,没有将这些载体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教育活动结束后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不显著;另一方面,本应该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变成了机械化灌输式的教育,这就显得十分的教条和单调。

3.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一些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熟悉,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更是缺乏内容创新和方法改变。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立足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能从学生的根本教育需求出发,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在高校无论是思想教育工作者还是专业课教师都深深的影响着学生,他们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授载体,然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个别教师对忽视了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对金钱至上的社会学生更容易迷失自我,教育的学术腐败等都对学生们产生了很坏的影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素质直接关系到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

三、对策分析

(一)加强课程教育的诱导渗透

隐性教育最典型的特点就是“润物细无声”,顺应学生“无意识接受”的心理,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课程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与此相应,学校的育人职能在任何时候都无法在脱离课程教育的状态下而获得完美实现\+③。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应充分拓展课程特有的育人功能,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挖掘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的资源,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课程教学之中,传递渗透在课程教育中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生活态度和思想信仰等,使课程教育的渗透成为隐性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样进一步扩大隐性教育的范围,可以加大隐性教育的效果。

(二)完善校园环境的规划建设

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新媒体内容,作为教育的主要教学课堂,都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表现,如果将这些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那隐性教育的效果会更加明显。首先,对校园物质环境的整体规划中,要充分考虑物质环境对学生影响的多样性。要在进行校园规划的过程中综合考虑整体布局,既体现学校特色,又具有时代气息,形成和谐、自然、文化气息浓郁的校园环境。学生身处其中,既受到优美环境的熏陶,又受到形象生动的教育。其次,校园文化环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学生的发展和才能的培养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环境完全能够反映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的水平和档次,能够反映出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以及它所培养出的人才的质量。\+④所以要完善校园文化环境,开展多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将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有机结合起来,还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监督,规范对社团组织的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社团建设的作用,同时学校要充分发挥舆论对学生的影响,引导学生明确是非观念,并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三)扎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真实、生动的特点,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有利于巩固和完善学校的教育内容,比课堂上纯粹的说教要有效的多,是进行隐性教育的最好载体之一。\+⑤因此,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多组织大学生参加军训、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设计好活动的主题和内容,引导大学生参与其中。

(四)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知识,笔者认为应该进一步提升。在高校无论是思想教育工作者还是专业课教师都深深的影响着学生,他们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授载体,如果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修养都有待提高,那很可能会对大学生潜移默化一些不好的影响。高尚的人格可成为学生的楷模,渊博的学识能启迪学生的智慧,精湛的教学技艺使学生“如沐春风”。在高校中,管理人员, 教学人员、服务人员都负有育人的责任,高校只有树立全员育人观念,把育人作为全体教职工全员投入的系统工程来看待,才能有效地培育出优秀的人才来。因此,需要大力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四、结语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高校中作为规范学生行为及思想动态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尽如人意。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在其教育内容的科学性.教育方法的创新性,教育过程的愉悦性,教育载体的多样性和教育效果的长久性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多是采取直接的、灌输式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虽然在短时间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存在着局限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面对日益庞大的高校学生队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适应了日益变化的社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期的我国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是复杂多变的,因为我们面临的是不同社会意识形态的世界,面临的是不同价值观充斥的世界,只有通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无形之中使学生得到熏陶和感染,使学生的思想健康成长相信在师生与社会各界共同配合和积极努力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定将迎难而上,开拓创新,继续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的路线,不断地扎实推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更好更快发展。

[注释]

①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②段鹏飞.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

③陈静.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J].科教文汇,2010,(35):9- 10.

④金晓萌,曹军.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93-195

⑤杨乾良.高校德育中传统文化的隐性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0.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段鹏飞.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

[3]陈静.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J].科教文汇,2010,(35):9-10.

[4]金晓萌,曹军.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93-195.

[5]王玄武.比较德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35- 336.

[6]杨乾良.高校德育中传统文化的隐性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0.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党委宣传部,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endprint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