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公共教育支出总量探究

2014-09-01 19:51聂子路郭伟世韩国丽
北方经济 2014年7期
关键词:预算内财政性教育经费

+聂子路+++郭伟世+++韩国丽+

“教育为立国之本”。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为22236.23亿元,达到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4%的战略性目标。然而,该目标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早已提出。可见我国公共教育支出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值得反思与深究,教育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学界也聚集了更多的目光审视政府的行为。内蒙古自治区有其独特的边疆位置和民族特点,分析研究内蒙古自治区的公共教育支出总量情况对全区教育的发展以及自治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族和谐有着重要意义。

一、现状分析

(一)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

分析比较财政性教育经费(即公共教育支出)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衡量教育支出总量和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财政性教育经费囊括了内蒙古预算内和超出预算部分的支出,能够更真实、更全面地反映内蒙古公共教育支出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内蒙古2003年以来的十年中,GDP增长十分迅速,财政性教育经费也随之增长。除2006年之外,内蒙古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基本在3.0%到3.5%之间波动,并从2010年开始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这表明内蒙古注重在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配套提高教育经费的投入。然而,直至2012年,公共教育支出占全区GDP的比重最高值仅为3.49%,就国家提出的4%的要求而言始终没有达到。从绝对规模上看,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总量仍不够大,支出规模有待进一步提升,影响着全区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素质的提升。

从相对规模的角度对比内蒙古自治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的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能够反映出自治区对教育财政投入规模有待提升。如下表1所示,尽管自治区在2003、2004年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自2006年以后开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距不断拉大,2012年更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0.8个百分点。这反映出自治区财政性教育支出规模不够大、增长幅度较小、总量需要提高。表明内蒙古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GDP增速极高,对教育政策的执行和实施却具有一定的迟缓性。

(二)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

通过对比分析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可以反映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反映教育在内蒙古实际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从图2可以看出,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在12.5%至14.2%之间波动,且波动幅度较大。这反映了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经济社会文化的投入进行相应的调整,也显示出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入缺乏稳定性,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教育在全区工作中的地位。结合表2可以发现,除缺乏2012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数据外,其余年份中,内蒙古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预算的比重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距不断拉大。整体而言,尽管教育支出伴随着财政支出情况一并向上增长,但自治区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均没有达到国家15%的标准,总体规模始终不足,财政预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可能由于全区近年来投入到市政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的金额较高,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高,所拨付的财政预算不够充分。

二、影响因素

(一)经济因素

GDP总量的多寡直接影响到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规模大小,从而影响到财政支出用于教育领域的数量和结构。相比较而言,北京、上海等发达省份GDP总量较高,且财政收支规模较大,因此可用于教育问题的公共资源较多,教育支出总量也就较多。可见,财政教育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等因素。内蒙古自治区多年来依靠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并广泛的开发利用,多年来一直位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GDP增速排行榜的首位,经济增长速度得到可喜的变化。然而就全区GDP总量而言,2012年排在第十五位,与东部发达省份仍有较大差距,可以用于发展教育的财政力量有待提高。

(二)相关政策

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政策也是影响财政教育支出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决策者的政策决定和政策导向将很大程度影响经济发展动向。同样作为公共事业范畴,内蒙古自治区的财政支出也要顾及科技、文化管理、卫生事业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如何合理调整公共支出结构成为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教育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其投入总量会受到其他方面的影响。在我国,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设立了民族教育专项补助经费,在高校招生问题上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降分录取等优惠政策,这些政策也影响着自治区公共教育支出总量与增幅的变化。

(三)人口因素

人口的总量和年龄结构的变化影响着自治区财政教育支出情况。人是教育支出的对象,人口数量对教育支出情况起着基础性的影响。在一定的财政能力状况下,人口总量的提升就必然增加财政教育支出的负担,相应地需要扩大教育支出规模。通过内蒙古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可以看出,2006至2011年间,随着人口总量从2392.4万人增至2481.7万人,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支出总量始终呈上升趋势,并由110.92亿元迅速增至390.69亿元,短短6年之内增长到3.5倍之多。在校生人数从2006年的738.27万人减至2011年的686.24万人,始终呈现递减趋势。与此同时,预算内教育经费总量却不断上升。可见,自治区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提升,重视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的提高。

三、问题及对策

综上所述,内蒙古自治区近年来对教育问题的投入规模不断扩大,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教育在全区发展中已经被摆在突出的位置。然而,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对,自治区公共教育支出总量上仍存在问题。首先,全区的教育支出规模有待提升。就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和GDP的比重而言,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入总量有待提高,需要从数量上赶超发达省份、达到国际上占GDP的4%的基本要求,相关投入的上升空间仍然很大。其次全区公共教育支出比重也不够稳定,需要将教育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再次,对教育支出监管力度不够大也是如今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资金流向不够明朗,相关绩效考核与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实际应用于教育的经费及其成效有待考量。

因此,笔者认为内蒙古自治区应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调整和改善教育支出相关政策和结构,采用多元、多渠道的方式帮助自治区财政教育支出更加合理、使用更加规范,并提出以下几点参考建议:

第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努力实现教育支出法治化。内蒙古自治区作为资源大省,仅仅依靠短时间的能源开发与利用是难以达到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实力提升的目标的。自治区应放眼未来,将教育发展问题摆在突出的位置,重视少数民族受教育情况,制定相应年限内的教育发展战略,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发展目标,努力提升自治区人民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应制定相关法律条文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实施细则,通过法律手段规范财政对教育的支出力度,细化支出结构规范,让自治区教育支出有法可依。

第二,建立多元融资渠道。自治区教育经费问题的解决不能单单依靠政府拨款,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应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增加融资能力。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多元民族融合的特征,广泛吸引外地和外商投资,建立具有民族特色、专业的高等教育特区,开展联合办学项目,完善大学城等高等教育聚集地的项目融资能力。此外,还可以大力吸收社会捐赠,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项目吸纳资本,获得相关企业的关注,也可以增加高校联合项目和社会活动吸引来自基金会和其他社会慈善机构的财力支持。

第三,合理利用民族地区转移支付,优化财政教育出资结构。国家对内蒙古自治区这样的少数民族自治区给予了相应的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自治区应明确其中用于教育支出的比例,从总量上提高对教育方面的支出总额,加大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和GDP的比重。对在校生的资金投入也可适当减少助学金等方式,而通过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方法促进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改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也能够相应的减轻部分财政负担。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康伟

endprint

“教育为立国之本”。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为22236.23亿元,达到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4%的战略性目标。然而,该目标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早已提出。可见我国公共教育支出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值得反思与深究,教育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学界也聚集了更多的目光审视政府的行为。内蒙古自治区有其独特的边疆位置和民族特点,分析研究内蒙古自治区的公共教育支出总量情况对全区教育的发展以及自治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族和谐有着重要意义。

一、现状分析

(一)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

分析比较财政性教育经费(即公共教育支出)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衡量教育支出总量和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财政性教育经费囊括了内蒙古预算内和超出预算部分的支出,能够更真实、更全面地反映内蒙古公共教育支出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内蒙古2003年以来的十年中,GDP增长十分迅速,财政性教育经费也随之增长。除2006年之外,内蒙古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基本在3.0%到3.5%之间波动,并从2010年开始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这表明内蒙古注重在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配套提高教育经费的投入。然而,直至2012年,公共教育支出占全区GDP的比重最高值仅为3.49%,就国家提出的4%的要求而言始终没有达到。从绝对规模上看,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总量仍不够大,支出规模有待进一步提升,影响着全区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素质的提升。

从相对规模的角度对比内蒙古自治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的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能够反映出自治区对教育财政投入规模有待提升。如下表1所示,尽管自治区在2003、2004年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自2006年以后开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距不断拉大,2012年更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0.8个百分点。这反映出自治区财政性教育支出规模不够大、增长幅度较小、总量需要提高。表明内蒙古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GDP增速极高,对教育政策的执行和实施却具有一定的迟缓性。

(二)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

通过对比分析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可以反映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反映教育在内蒙古实际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从图2可以看出,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在12.5%至14.2%之间波动,且波动幅度较大。这反映了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经济社会文化的投入进行相应的调整,也显示出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入缺乏稳定性,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教育在全区工作中的地位。结合表2可以发现,除缺乏2012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数据外,其余年份中,内蒙古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预算的比重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距不断拉大。整体而言,尽管教育支出伴随着财政支出情况一并向上增长,但自治区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均没有达到国家15%的标准,总体规模始终不足,财政预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可能由于全区近年来投入到市政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的金额较高,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高,所拨付的财政预算不够充分。

二、影响因素

(一)经济因素

GDP总量的多寡直接影响到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规模大小,从而影响到财政支出用于教育领域的数量和结构。相比较而言,北京、上海等发达省份GDP总量较高,且财政收支规模较大,因此可用于教育问题的公共资源较多,教育支出总量也就较多。可见,财政教育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等因素。内蒙古自治区多年来依靠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并广泛的开发利用,多年来一直位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GDP增速排行榜的首位,经济增长速度得到可喜的变化。然而就全区GDP总量而言,2012年排在第十五位,与东部发达省份仍有较大差距,可以用于发展教育的财政力量有待提高。

(二)相关政策

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政策也是影响财政教育支出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决策者的政策决定和政策导向将很大程度影响经济发展动向。同样作为公共事业范畴,内蒙古自治区的财政支出也要顾及科技、文化管理、卫生事业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如何合理调整公共支出结构成为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教育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其投入总量会受到其他方面的影响。在我国,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设立了民族教育专项补助经费,在高校招生问题上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降分录取等优惠政策,这些政策也影响着自治区公共教育支出总量与增幅的变化。

(三)人口因素

人口的总量和年龄结构的变化影响着自治区财政教育支出情况。人是教育支出的对象,人口数量对教育支出情况起着基础性的影响。在一定的财政能力状况下,人口总量的提升就必然增加财政教育支出的负担,相应地需要扩大教育支出规模。通过内蒙古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可以看出,2006至2011年间,随着人口总量从2392.4万人增至2481.7万人,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支出总量始终呈上升趋势,并由110.92亿元迅速增至390.69亿元,短短6年之内增长到3.5倍之多。在校生人数从2006年的738.27万人减至2011年的686.24万人,始终呈现递减趋势。与此同时,预算内教育经费总量却不断上升。可见,自治区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提升,重视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的提高。

三、问题及对策

综上所述,内蒙古自治区近年来对教育问题的投入规模不断扩大,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教育在全区发展中已经被摆在突出的位置。然而,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对,自治区公共教育支出总量上仍存在问题。首先,全区的教育支出规模有待提升。就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和GDP的比重而言,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入总量有待提高,需要从数量上赶超发达省份、达到国际上占GDP的4%的基本要求,相关投入的上升空间仍然很大。其次全区公共教育支出比重也不够稳定,需要将教育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再次,对教育支出监管力度不够大也是如今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资金流向不够明朗,相关绩效考核与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实际应用于教育的经费及其成效有待考量。

因此,笔者认为内蒙古自治区应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调整和改善教育支出相关政策和结构,采用多元、多渠道的方式帮助自治区财政教育支出更加合理、使用更加规范,并提出以下几点参考建议:

第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努力实现教育支出法治化。内蒙古自治区作为资源大省,仅仅依靠短时间的能源开发与利用是难以达到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实力提升的目标的。自治区应放眼未来,将教育发展问题摆在突出的位置,重视少数民族受教育情况,制定相应年限内的教育发展战略,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发展目标,努力提升自治区人民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应制定相关法律条文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实施细则,通过法律手段规范财政对教育的支出力度,细化支出结构规范,让自治区教育支出有法可依。

第二,建立多元融资渠道。自治区教育经费问题的解决不能单单依靠政府拨款,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应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增加融资能力。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多元民族融合的特征,广泛吸引外地和外商投资,建立具有民族特色、专业的高等教育特区,开展联合办学项目,完善大学城等高等教育聚集地的项目融资能力。此外,还可以大力吸收社会捐赠,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项目吸纳资本,获得相关企业的关注,也可以增加高校联合项目和社会活动吸引来自基金会和其他社会慈善机构的财力支持。

第三,合理利用民族地区转移支付,优化财政教育出资结构。国家对内蒙古自治区这样的少数民族自治区给予了相应的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自治区应明确其中用于教育支出的比例,从总量上提高对教育方面的支出总额,加大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和GDP的比重。对在校生的资金投入也可适当减少助学金等方式,而通过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方法促进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改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也能够相应的减轻部分财政负担。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康伟

endprint

“教育为立国之本”。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为22236.23亿元,达到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4%的战略性目标。然而,该目标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早已提出。可见我国公共教育支出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值得反思与深究,教育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学界也聚集了更多的目光审视政府的行为。内蒙古自治区有其独特的边疆位置和民族特点,分析研究内蒙古自治区的公共教育支出总量情况对全区教育的发展以及自治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族和谐有着重要意义。

一、现状分析

(一)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

分析比较财政性教育经费(即公共教育支出)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衡量教育支出总量和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财政性教育经费囊括了内蒙古预算内和超出预算部分的支出,能够更真实、更全面地反映内蒙古公共教育支出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内蒙古2003年以来的十年中,GDP增长十分迅速,财政性教育经费也随之增长。除2006年之外,内蒙古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基本在3.0%到3.5%之间波动,并从2010年开始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这表明内蒙古注重在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配套提高教育经费的投入。然而,直至2012年,公共教育支出占全区GDP的比重最高值仅为3.49%,就国家提出的4%的要求而言始终没有达到。从绝对规模上看,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总量仍不够大,支出规模有待进一步提升,影响着全区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素质的提升。

从相对规模的角度对比内蒙古自治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的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能够反映出自治区对教育财政投入规模有待提升。如下表1所示,尽管自治区在2003、2004年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自2006年以后开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距不断拉大,2012年更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0.8个百分点。这反映出自治区财政性教育支出规模不够大、增长幅度较小、总量需要提高。表明内蒙古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GDP增速极高,对教育政策的执行和实施却具有一定的迟缓性。

(二)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

通过对比分析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可以反映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反映教育在内蒙古实际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从图2可以看出,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在12.5%至14.2%之间波动,且波动幅度较大。这反映了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经济社会文化的投入进行相应的调整,也显示出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入缺乏稳定性,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教育在全区工作中的地位。结合表2可以发现,除缺乏2012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数据外,其余年份中,内蒙古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预算的比重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距不断拉大。整体而言,尽管教育支出伴随着财政支出情况一并向上增长,但自治区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均没有达到国家15%的标准,总体规模始终不足,财政预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可能由于全区近年来投入到市政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的金额较高,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高,所拨付的财政预算不够充分。

二、影响因素

(一)经济因素

GDP总量的多寡直接影响到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规模大小,从而影响到财政支出用于教育领域的数量和结构。相比较而言,北京、上海等发达省份GDP总量较高,且财政收支规模较大,因此可用于教育问题的公共资源较多,教育支出总量也就较多。可见,财政教育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等因素。内蒙古自治区多年来依靠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并广泛的开发利用,多年来一直位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GDP增速排行榜的首位,经济增长速度得到可喜的变化。然而就全区GDP总量而言,2012年排在第十五位,与东部发达省份仍有较大差距,可以用于发展教育的财政力量有待提高。

(二)相关政策

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政策也是影响财政教育支出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决策者的政策决定和政策导向将很大程度影响经济发展动向。同样作为公共事业范畴,内蒙古自治区的财政支出也要顾及科技、文化管理、卫生事业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如何合理调整公共支出结构成为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教育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其投入总量会受到其他方面的影响。在我国,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设立了民族教育专项补助经费,在高校招生问题上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降分录取等优惠政策,这些政策也影响着自治区公共教育支出总量与增幅的变化。

(三)人口因素

人口的总量和年龄结构的变化影响着自治区财政教育支出情况。人是教育支出的对象,人口数量对教育支出情况起着基础性的影响。在一定的财政能力状况下,人口总量的提升就必然增加财政教育支出的负担,相应地需要扩大教育支出规模。通过内蒙古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可以看出,2006至2011年间,随着人口总量从2392.4万人增至2481.7万人,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支出总量始终呈上升趋势,并由110.92亿元迅速增至390.69亿元,短短6年之内增长到3.5倍之多。在校生人数从2006年的738.27万人减至2011年的686.24万人,始终呈现递减趋势。与此同时,预算内教育经费总量却不断上升。可见,自治区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提升,重视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的提高。

三、问题及对策

综上所述,内蒙古自治区近年来对教育问题的投入规模不断扩大,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教育在全区发展中已经被摆在突出的位置。然而,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对,自治区公共教育支出总量上仍存在问题。首先,全区的教育支出规模有待提升。就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和GDP的比重而言,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入总量有待提高,需要从数量上赶超发达省份、达到国际上占GDP的4%的基本要求,相关投入的上升空间仍然很大。其次全区公共教育支出比重也不够稳定,需要将教育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再次,对教育支出监管力度不够大也是如今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资金流向不够明朗,相关绩效考核与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实际应用于教育的经费及其成效有待考量。

因此,笔者认为内蒙古自治区应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调整和改善教育支出相关政策和结构,采用多元、多渠道的方式帮助自治区财政教育支出更加合理、使用更加规范,并提出以下几点参考建议:

第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努力实现教育支出法治化。内蒙古自治区作为资源大省,仅仅依靠短时间的能源开发与利用是难以达到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实力提升的目标的。自治区应放眼未来,将教育发展问题摆在突出的位置,重视少数民族受教育情况,制定相应年限内的教育发展战略,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发展目标,努力提升自治区人民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应制定相关法律条文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实施细则,通过法律手段规范财政对教育的支出力度,细化支出结构规范,让自治区教育支出有法可依。

第二,建立多元融资渠道。自治区教育经费问题的解决不能单单依靠政府拨款,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应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增加融资能力。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多元民族融合的特征,广泛吸引外地和外商投资,建立具有民族特色、专业的高等教育特区,开展联合办学项目,完善大学城等高等教育聚集地的项目融资能力。此外,还可以大力吸收社会捐赠,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项目吸纳资本,获得相关企业的关注,也可以增加高校联合项目和社会活动吸引来自基金会和其他社会慈善机构的财力支持。

第三,合理利用民族地区转移支付,优化财政教育出资结构。国家对内蒙古自治区这样的少数民族自治区给予了相应的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自治区应明确其中用于教育支出的比例,从总量上提高对教育方面的支出总额,加大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和GDP的比重。对在校生的资金投入也可适当减少助学金等方式,而通过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方法促进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改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也能够相应的减轻部分财政负担。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康伟

endprint

猜你喜欢
预算内财政性教育经费
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发布
商业银行资金清算账户成为人民银行财政性资金监管盲区需引起关注
管好用好粮食仓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
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
基于ArcGIS9.0-GeoDa059i的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空间差异性分析——以2008-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为例
基于ArcGIS9.0-GeoDa059i的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空间差异性分析
——以2008-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为例
资讯速递
发改委下达5.52亿元水污染防治中央预算内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