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
摘要: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素质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倡导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语文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从目前许多城镇中学教学现状来看,素质教育还没有能完全真正落到实处,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城镇学生相对于大城市学生来说,形势更为严峻,面临困难也更多。本文立足于应用探索,立足于全面实践,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总结规律,为城镇学生拥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提供几点相对可行的方法指导。
关键词:城镇中学;语文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143-03
在面对新世纪挑战之际, 我们的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 也不单单是刻苦的精神, 而是自主学习的能力与科学的创造能力。而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城镇中学的学生由于来自各个不同的乡村一级学校,在语文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水平上不仅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与大城市学生相比更是存在着比较显著的距离,而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不是由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决定的,而是由城镇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环境、社会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差异性决定的。无论在观念、模式,还是方法等方面,城镇学生都存在着不少妨碍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的问题,而针对这方面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本文旨在研究城镇中学学生语文能力差异的原因的基础上,遵循教育规律,提出可行的对策支持,构建一套相对行之有效的教育实现途径和模式,将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贯穿到学生的语文学习中,以供城镇语文教师参考。
一、首先,改变语文评价模式,建立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与热情
这里,我们提倡的语文学习评价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各类评价中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搞一次评价就把学生的水平武断地下结论的做法,允许学生有再检测的机会和权利,直至学生自己认为满意为止。新课标语文学习评价的实施过程中,也要求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对评价的内容、形式等作适当的调整,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素质。所以,日常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价往往更能让学生体验懂到成功的喜悦,在语文学习中充满自信。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参与学习、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的勇气和态度,即便学生存在着某些问题,也在指出问题,帮助其纠正的同时,大张旗鼓地肯定其获得成功的那一部分,哪怕是很小很小的成功,也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那么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学生的自信和热情必将得到很好的激发。;学生是否乐于自主学习,就要看教师是否树立起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是否给他们以激励和指导。可以说,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激励,在一定意义上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自信和兴趣,与此同时也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学习的效度。
另外,每学期期末的总结评价一般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师生共评的方式进行,无论采用哪种评价方式,作哪一种评价结论,其最终目的都应要落实到通过评价促进师生不断转变教、学观念,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形成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工作和生活能力奠定基础。
当然,语文学习的评价结果少不了定量的评价,而适当的弹性评分在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定量评价时也能起到一定的而积极作用。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平常学习实际水平的基础上,适当将分数评得偏高一点,或许就能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虽然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对于未成年的学生来讲,“成功更是成功之母”,一次小的成功就很有可能会树立学生自信心,可能会激励学生努力去取得更大的成功。比如在让学生和老师都感到头痛的作文教学时,在给学生的作文评分时,如果每一次都从严要求,从严评分,学生的作文成绩总是不及格、总是不能得优,就很容易在学生的心灵上打下“作文难写”、“我是怎么也写不好作文”等消极的烙印,产生负面效应,彻底摧毁学生学习的自信,对写好作文失去信心。相反,如果我们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尽量发现学生的优点,特别是对于那些写作比较困难的学生,哪怕是一个词用得好、一个句子写得好,都给予他们充分地肯定,在分数的评价上,也适当地给高分,这样学生就会在自信中作文,从而,写出比前一次更好的文章,树立“我能写好”“我能学好”的自信心,不断克服困难,不断向学习的高峰勇敢攀登,从而也达到自信生活的目的。
二、其次,改变课前陈旧的预习方式,变语文学习为“先学后教”,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
以往许多教师往往在上完一节课后会告诉学生,回去预习新课,下一节我们要上新课。到了下一节课, 有的教师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有的老师在检查学生预习时的确有检查阅读的痕迹(如划分段落;整理作者,整理字词等)。但是, 学生是如何做到这些的,真正有没有效果,好多教师都没有更深的追究。其实,现在学生大多手头有这样那样的资料,利用三、五分钟,一抄就完事,对上课的作用不大,甚至有些东西成了学生的拐杖,学生仗者这些东西,上课都可以不认真听讲而说出答案。这样,学生不但没有学到知识,缺乏了自己的思考,影响了其组织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形成,而且也易养成他们投机取巧的不良习气,害了学生。我们提倡的具体操作模式是,首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完成预习,有时考虑到学生的确没有足够的时间预习,甚至可以牺牲一定的课堂时间让他们去预习。作为城镇中学,晚自修是学校的一大特色,教师甚至可以有效的利用学生晚上在校时间进行预习的指导。另外,预习作业的设置,除了常规的字词句段、作者、写作背景的整理外,还可以针对课文内容列举出一到几个探讨性、思辨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新课文之前就先进入一种独立思考的状态,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然后,再利用上课5——10 分钟做课前测评,保持学生的预习热情始终不退。例如,在教《雷雨》这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先思考一个问题:周朴园究竟爱不爱鲁侍萍?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课外讨论,并举出课文内的实据,形成文字,以便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在教学《祥林嫂》时,也可以在课前抛出“为什么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样的问题,激发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从而产生阅读与思考的热情。经我们课题组成员实践,这样的课前预习效果是非常理想的,让戏剧、小说的教学都化繁为简,事半功倍。
三、再次,课堂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有限的时间交给学生,把着力点转到为“学”服务
课堂,要充分吸引学生参与,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主动性地充分发挥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根本。 教师应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那套求同思维、知识传授型关系和“转转模式”(备课围着教参转,教学围着考试转,老师围着教案转,学生围着老师转),营造有巨大吸引力的情感气场,引导学生全方位、全员、全程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积极去读、思、练、讲、写,促其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多感官参与。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培养。
我们提倡的具体操作模式有:
1、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各种环节的模式,赋予学生创新的机会,坚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能力。俗话说 “耳听十遍不如眼看一遍,眼看十遍不如手过一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特点,紧扣课文内容,开展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包括参与板书设计、参与课堂教学的总结、课前三分钟演讲、讲故事、自编自演课本剧等,既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克服不敢说的畏惧心理,又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潜力得到挖掘,创造力得到开发。例如,教学语文必修四戏剧单元时,因为此单元具有极强的戏剧冲突,故事生动有趣,文中角色性格鲜明,极富个性,就非常适宜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表演前先让学生仔细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动作和语言,然后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课文改为剧本,当堂进行排练、表演。从理解课文内容到改写剧本再到现场表演,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不知不觉获得了阅读、思考、写作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在教学诗歌单元时,让学生通过听录音,把握诗歌感情后,采用模仿朗诵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诵竞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对诗歌的理解与记诵,都是提高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能力的有效途径。
endprint
2、收起师道尊严的形象,采用平等的对话式教学模式,和学生保持民主、平等的关系,努力为学生创造那种“推心置腹地交谈思想的气氛,给学生”插嘴“的权力 ,鼓励学生“插嘴”。在许多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课堂上,学生“插嘴”,会令很多教师反感。其实,秩序井然的课堂不一定有利知识的传授,相反制约着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听了许多名师的课,总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原因在于他们的课堂多了一些突发的、有创意的灵感,而这些都来源于学生不由自主地插嘴。这些插嘴的学生实际上是在对问题积极思考后,发现新问题,产生思想的时候“嘣”出来的。学生的“插嘴”是灵感的体现,它蕴含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大胆的想象,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地对待。首先要接受他们的新观点, 然后再给予论证的时间,做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 鼓励学生,使学生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的感受。课堂气活跃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也跟着”活“起来了。
3、采用小组互助学习的模式,给学生”争论“的权利。课堂是教学的一个场所,在这里教和学都是一样重要。布鲁姆建构主义理论之一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形式,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教学中的民主平等、合作融洽、相互尊重信任、团结协作、共同参与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在学生的认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在针对一些讨论性、总结性较强的问题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每个小组指定一名组长,在讨论问题时,大家集思广益,小组成员互相合作,有争议时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将小组结果作为集体智慧的结晶,向全班同学展示。当然,要特别注意个别同学缺乏群体意识与交往技能,只关注自己发言的机会,不善于倾听别人的见解;学习好的同学充当指挥者的角色;将小组内妨碍获胜的同学排斥在外;比赛之后互相埋怨等情况。总之,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技能,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学会互相帮助。
4、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给学生“探索”的权利。 心理学家乔治波利亚普认为:“非常有必要让学生具有尽可能多的探索兴趣和机会。 ”学生如果习惯采取服从的态度,完全跟随教师的指挥棒转,那就会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健全的学生人格, 还扑灭了学生创新的火花,使思维缺乏灵活性、 创造性。因此,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完全可以凭借日新月异的网络平台及学校所拥有的多媒体条件,为学生提供探索求知的机会,并指导他们主动用已有的知识,独立发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获既得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既品尝到探索的乐趣,又发展了创造思维。例如,在进行诗歌鉴赏技巧总结归纳时,通常的做法是教师在讲台上讲的头头是道,满头大汗,学生忙着抄纲纲条条,手酸又头晕。教师其实可以不妨大胆放手一下,让学生利用网络,自己上网搜索相关知识要点,进行总结、整理、归纳,甚至可以形成PPT,让学生在班上以小组方式展示,因为是学生自己的成果,制作者往往印象深刻,无需再死记老师笔记,同时因为是自己的同学展示,又增加了学生上课的热情与兴致,且能形成知识互补,或许比教师归纳的更加全面,效果事半功倍。
四、课后,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及思维训练
课后,改变以往布置作业只是单纯为了巩固课堂所学的方法,多布置一些和课文相关的阅读作业,可以要求学生针对阅读比较写一些读后感或者小议论、小质疑之类的小文段,也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各种途径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进行必要的摘抄。在增加学生阅读积累、拓展知识面、拓深认知的同时,养成学生每天阅读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思考、探究、表达的能力。在问题的设置上,可着重考虑进行学生必须的创新思维训练。比如教完一篇文章后,我们可以要求学生针对作者的创作意图做一探讨,在阅读相关文章后,进行多角度解读,进行多向思维训练;也可以在课后,设立一些与课文观点互逆式的问题,让学生既作正方又作反方加以辩论,让学生思维冲破习惯范围,超越常规思考,进行变向思维训练;甚至可以布置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模仿课文进行再创作,设法使学生自己开辟思维的新角度、新途径,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进行新向思维训练。
参考文献:
[1] 陈儒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M]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 赵传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M].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3] 陈健芷.学生创新能力培养[M].哈尔滨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4] 沈华兵 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