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红云
摘要:教学中会遇到学生出乎意料的回答,教师要寻找学生“错误答案”的原因:是老师语言表达的误导,是学生对教学文本的错误解读?……正是这些错误让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内心。关注它,你会知道教学的方向。
关键词:文本的误读;教学的拐角;美丽的错误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166-02
教学设计中,我们往往期待着学生在课堂上能如我们所愿,踏上教学预设的红地毯,走上一个个成功的舞台,完成我们所设计好的课堂教学任务。但往往事与愿违,课上却会时时碰上一个个“绊脚石”,让教学进程驻步。课堂上的不和谐音符就是学生对教学文本的错误解读,有些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听到这些“异音”,不是“不闻不问”就是加以批评。而我也仅简单主观地纠正,内心还责怪农村的孩子理解力低下。但长期的一线教学让我慢慢发觉,其实质是我们走进了一个错误的教学怪圈,这样的教学带来的是怎样负面效应呢?
一、教学的主体不是学生
有些课堂看上去热闹精彩。然而不难发现教学过程学生主体地位错位,学生只是完全在教师“导引”下围着我们转的陀螺,因为我们精心设计的问题,并不是学生发现的问题,而是自己发现或根据教参总结出来的问题,课堂气氛热闹是老师的与学生何干?如我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学设计是:(1)总体感知概括大意。(2)阅读课文找出两部分的过渡段。(3)百草园是乐园怎样看出来的?……学生提出问题是:(1)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放在一起有什么用意?(2)文章为什么没有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此刻设想与学生的思维南辕北辙。因为不同的阅读主体在理解和接受阅读内容时,阅读结果也是不同的。文本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无限开放的世界。没有学生对文本的真正参与,感悟的教学是荒谬的。可以想象当我分析课文时,学生参与和专注的神情是多么无奈?此时你会明白课堂到底失去了什么?
二、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心理完整性被破坏
心理学认为:良好的阅读,其心理流程应该是比较流畅、自然向前推进的。而课堂上设计的问题往往不是学生阅读过程中实际的思路,对学生而言完全是外在问题,不管提问的角度多么巧妙,都截断了学生自己思维,使学生完整的思维心理受到严重干扰,根本谈不上对文章整体感悟与把握。
三、扼杀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脱离学生实际进行教学是一种远离现实的伪教学。教的不是文本而是教师,长此以往,养成学生思维惰性,很难使学生接近真正的阅读,极大地破坏了积极性。同时,真正的教学活动是由读者、作者、文本构成的,作品中呈现的形象都熔铸着作者思想、情感,需要读者去发现,去解读文本中空白,创造出新的形象。素质教育要求课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并赋予它鲜明人文性、创新性,使之向文学发展。这样才能让教学拥有希望的未来。但是有人往往害怕学生那些“不着边际”的问题扰乱了课堂教学进程。事实上,担忧是不懂教学规律的结果。我们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重视学生的那些错误。
1.换位思考,学生的小脑袋为什么会蹦出奇妙的答案?曾经在课堂学生回答错误时,我会使出浑身解数希望把学生引导到既定轨道上来,结果是下课铃响起一刹那,伴随着油然而生的失落感,这堂课我到底交给学生了什么,学生学到了什么?回放课堂忽然发现一个自以为是的教法,就是忽视了语文课堂的现象:学生的脑袋蹦出的那些奇妙的答案,而我却没有找到改变这种现状最佳方式。个别同学在课堂上出现了错误,我该停下来反思,放下老师的姿态以学生的思维去换位思考:这些一个个看似荒诞的答案为什么会这样,是想到了什么?然后纠正错误可以让学生直观而形象地理解和认识问题,远比直接告诉他们正确答案要深刻得多,学生也肯定不会“重犯”类似的错误。如我讲到《三峡》,问:“哀转久绝”的“绝”的解释,忽然从后排传来一声——“断气”。我根本就没想到一篇和死亡毫无关系的散文,怎么会有如此离奇的答案?顿时大部分同学都笑了,他赶忙低下了头,可他平时成绩不错,不知为何会犯这错误。是和别的含义混淆了?于是我就插了几句,“刚才,所说的‘断气是另一个‘绝的意思,能帮他想想学过是“断气”的含义的词语吗?“学生开始七嘴八舌中发现“恸绝良久”的“绝”的解释相似。还找出了“绝”的其他含义。那名同学在其他同学分析时,不住地点头,他已从中受到启发。我想这次讨论中受到启发的,何止他一个。而这些“意外”收获,不就是因为那个美丽的错误!
2.是你的“错误”让我的教学之树更加枝繁叶茂。孔子在3000年前就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新世纪的教师更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点。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而这一切会在课堂中有所体现。教师如果漠视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他就会失去一次绝佳的学习机会。有次我教《父母的心》时提一个问题,问学生最后为什么一个孩子也没送?你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不送的原因?学生找出了,可一个学生却出人意料地说把孩子要回来的父母不爱他。我一愣,问他为什么?他说孩子的父母没为孩子前途考虑。面对这与众不同的答案,我让别的同学帮他思考:“这对父母想过孩子的未来吗?”当所有的学生朗读出体现父母之爱句子时。忽然想起了这位同学的话:孩子并不幸福。是否能引起我们课本以外的思考。我也觉得或许孩子从此并不幸福,不是因为没有得到贵妇人的财产,而是会误解父母的行为,会反复追问:为什么把他送过给别人?想起在大学读书时一个同学,当我们集体过生日时,她就会暗自垂泪。原来她出生时曾被送过人,虽然没送成,可是在她的心中总有打不开的情结:为什么要把我送人。生日就会让她流泪。你会觉得她能体会父母之爱吗?此时薄薄的小说一下子变得厚重起来,我深深地感谢这些爱思考的孩子,是他们让我走出定式的思维模式。
3.我们肩并肩,一起去寻找心中的罗马。有人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我愿和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一起搏击,那些美丽的错误会让我的课堂风光无限。“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都有权利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是离奇的回答。老师应对每一个声音作出及时的反应,这是对学生的尊重和负责,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课堂上主角,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提高了,这一切也坚定了我重视语文课堂上“错误”现象的信念。
让我们更多去关注语文课堂上那些“美丽的错误”,对纠正学生的错误,丰富老师的教学水平,增进师生之间平等、合作关系都有着重要作用。今后不管晴天还是雨天,我会快乐地带着我的学生,寻找属于他们的罗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