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提问是外语课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从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合作原则和关联理论三方面研究教师课堂提问的语用价值,通过分析英语课堂过程中教师提问的实例,以及与教师的访谈,了解教师对提问的理解,总结出合理的教师提问的语用策略。
关键字:教师提问;语用价值;言语行为;合作原则;关联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078-03
教师提问是近年来外语课堂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话语不仅是教师执行教学计划的工具(Nunan,1991),还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Hakansson,1986)。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完美的教师话语的组织和传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教师的提问又是教师话语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教学界对教师提问的研究已获得丰富而有启发意义的研究成果。教师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的见解,教师可以从中发现学生的进步和不足,从而进一步改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提问作为教学课堂中的会话形式,具有鲜明的交际特征。在课堂中,怎样使教师的提问更具有可理解性,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回答出问题,这就关系到提问的语用价值。本文试图从语用学的角度,通过分析英语课堂过程中教师提问的实例,以及与教师的访谈,了解教师对提问的理解,提出合理的教师提问的语用策略。
一、言语行为理论与教师提问
教师的提问体现着Austin提出的三种行为模式。Austin认为,当一个人说话时,他实际上完成了三种行为,即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言内行为是通常意义上的行为。它指移动发音器官,发出语音,并按规则将它们排列成合格的词或句子。言外行为是表明说话人意图的行为。言后行为是指说话带来的后果,所涉及的事后效应。在英语课堂中,教师话语首先是一种言内行为,教师通过自己的发音器官,发出语音,同样,学生的回答也是一种言内行为,通过课堂的这种交互作用,学生的语音,语调逐渐标准,对英语单词,词组,句子,语篇的把握能力逐渐加强。第二,教师提问的言外行为是显而易见的。根据Long和Sato(1983)对教师提问的分类,他们把问题分为展示型问题和参阅型问题。前者指教师提问时清楚问题的正确答案,其目的是想了解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掌握程度,后者指教师提问时并不知道这一问题的正确答案,答案是不确定的,其目的是让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探讨以及评价等。当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他的意图是明确的。第三,教师提问之后,学生的思考,回答,教师的反馈行为,都属于言后行为。当教师的提问意图被学生理解,领会和接受时,学生的思维就得到启发,他们就开始认真思考,随之而来的是回答问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课堂气氛逐渐活跃,教师的积极反馈,鼓励和表扬,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从而又使教师的教学热情高涨,更促进教学相长。
二、英语课堂教师提问实例分析
笔者对湖南某大学两位英语教师进行了个案研究,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课堂跟踪观察,把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详细记录,并在此之后对教师进行了访谈。其所教课程都是大学英语,教材为《体验英语综合教程II》。该教材每一个单元讲述一个主题,每个主题都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息息相关,联系紧密。所教学生为2011级大二学生。笔者用教师话语实例来分析,来探讨它们是否体现了会话的合作原则和关联理论。
1.合作原则与教师提问。Grice(1975:45)提出会话的合作原则:使你的话语,在其所发生的阶段,符合你参与的谈话所公认的目标或方向。Grice的合作原则包含了四个准则:关联准则(Relation Maxim),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和方式准则(Manner Maxim)。关联准则要求所说的话与正在谈论的话题有关。数量准则要求说话人提供足够的信息,但不要比所要求的信息更充分。质量准则要求说话者的话语真实,不要说虚假或没有足够证据的话。方式准则要求说话者不说那些晦涩,歧义和难以理解的话。在英语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教师的反馈这种话语模式是否遵循会话的合作原则,我们由以下实例来探讨。本节课讲的是教材第二单元《工作与职业》的文章A部分,文章题目名为《鼠标轻点,美梦成真》,是关于在互联网上求职的文章,文中讲述到一位求职者找工作,并提到自己曾经是一名战争难民(refugee),此处这位教师开始问学生们是否理解refugee的意思。
T:Do you know refugee?Whats the meaning of refugee?
Ss:(Silence)
T:Ok. Refugee is a new word in this unit. A refugee means someone who has been forced to leave his country for political reasons or during a war. Are you clear?
Ss:Yes.
T:Ok. Whod like to use this word to make a sentence?
S(volunteer):During World War II,many refugees fled to the United States.
T:Ok. Very good. Thank you.
因为refugee是所学单元的新单词,教师首先并不要求学生直接用这个词造句,而是问其意思,学生不明白时,教师用英语解释refugee,当学生明白这个单词的意思时,再要求他们造句,加深理解。首先,教师的这个提问符合关联准则,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关于战争与和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既符合单元主题,文章内容,也符合教学大纲对生词的要求。数量准则要求教师提供足够的信息,而在此,由于教师给出了refugee的意思,学生才能准确地造句。教师并没有给出多余的信息,也没有自己举例,而是恰到好处,这也符合数量准则对信息程度的要求。教师是人类知识的传播者,学生通过教师真诚的传授从而吸收,运用知识,这一过程从无半分虚假。教师耐心详细地解释refugee的意思,因而在这一过程之中不可能讲出让学生难以理解的话,核实学生明白refugee之后,才布置造句任务,故该提问也符合质量准则和方式准则。endprint
2.关联理论与教师提问。Sperber和Wilson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对语言交际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提出了有关联理论。Sperber和Wilson(1995:260-66)提出关联的第一(或认知)原则:人类认知常常与最大关联性相吻合。关联的第二(或交际)原则: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最大关联性是指话语理解时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the greatest possible effects for the smallest possible effort),而最佳关联性是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所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adequate effects for no unjustifiable effort)。在英语课堂中,教师提问应该寻找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在提问时试图配合,影响或改变学生的认知语境,使学生在信息处理和加工时找到与教师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从而领会教师提问的目的和意图,我们通过以下教师话语实例来分析。在这个实例中,教师讲授的是教材第四单元,其主题为灾难与营救(calamities and rescues),此时教师正将学生引入该单元主题上来,即进入课文教学的重要一环——lead in部分。
T:Have you ever heard of or saw some calamities,Linda?
S1:Sorry,I dont know.
T:Do you know calamity?That means disaster. Disaster,do you know?
S1:(Silence)
T:Well,may be Ill show you some examples about calamity. There are natural calamities and technological calamities. Earthquake is a kind of natural calamity. September 11th terrorist attack belongs to the technological calamity. Ok,would you give me some other examples?Have you ever heard of or saw some calamities?
S1:Yes,yes. I know some calamities,for example,hurricane and flood.
T:Hurricane,flood,ok,right,thank you. Sit down,please.
T:What about you,Mike?
S2:Er,aircrash,and forest fire.
T:Aircrash,forest fire. Ok,you did a good job. Thank you. Now I guess you know the meaning of calamity.
此处教师提的是一个参阅型问题,答案并不确定,也不唯一。在最开始时,Linda显然没有明白教师的意图,也不清楚calamity的含义,所以第一次话轮交际是失败的,以Linda的I dont know告终。这时,教师发现学生的难点,故而解释calamity的意思,但仍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第二次话轮交际因为学生的沉默也宣告失败。教师此时发现学生的难点仍然存在,根据关联原则,她设法找到相对应的语境关联,学生个人的感受,体验和经历是不一样的,教师设法补充,解释其话语,通过增加更多的语境假设来加强话语关联性。通过教师的举例,形象生动地使学生在脑海中产生对calamity的认知,学生运用自己的经历,所见所闻,也找到了calamity的例子,理解了教师的意图,也成功地完成了话语交际和问答互动。
3.教师访谈。在与教师的访谈中发现,教师认为提问在课堂上的比重比较大,提问在课堂上举足轻重,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程度,复习和练习已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的语言输出,也可以让学生掌握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提请他们注意,使之更好的吸收,更加积极的学习。同时,在访谈中,我发现教师善于运用各种提问策略,成功地进行提问,他们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考虑到了提问的语用意义,通过提问的策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关联假设,使所提问题更加清晰、更加合理。他们在上课时,会根据上课内容和课堂气氛及时调整备课时所设计的问题,当所提问题太难,学生有理解障碍或答不上来时,教师首先会使用重复策略,并把语速减慢,如果学生还存在疑难,此时他们会给出一些提示,也就是让学生找到他们的认知与题目的关键点的关联,使他们能回答好、理解好、吸收好这些知识。另外,教师还强调反馈的作用,在学生答题后,两位教师都认为要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最好是评论、鼓励和表扬,激励学生。
课堂提问是语言课堂上一种必要的手段,它的语用价值是本文探讨的核心。首先,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是教师提问的理论基础,教师提问体现出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同时,我们也探讨了教师提问与Grice会话的合作原则的关系。根据关联理论,教师可以改变学生的认知环境,修正提问,使教师的提问更具明晰性和可理解性。笔者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英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对教师课堂活动的期待程度。第二,教师的课堂提问应该附有交际性,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和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应该多思考提问的类型,多提参阅型问题,加以引导,而这一类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可能会有更奇特、更复杂,或更具创造性的回答,由此也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第三,在学生回答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适当地给予提示和帮助,多留出等待时间让学生思考,但不需要直接公布正确答案,而要巧妙引导学生找到与语境相关的信息从而顺利地答问。第四,在反馈的方式方面,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应该给予积极反馈,学生得到了认可和鼓励,积极性越高,学习兴趣越浓,进步就会越大。但我们不提倡教师一味地简单赞扬,诸如good job;very good之类,如果给予评论,鼓励和建议,学生对该问题或该语言点的印象会更深刻。
参考文献:
[1]Austin,J.L.How to Do Tings with Words?[M].Oxford:The Clarendon Press,1962.
[2]戈玲玲.教学语用学[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2013年湖南中医药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基金课题(项目编号99820001149)。
作者简介:何苗(1982-),女,湖南益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