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挑战与应对

2014-09-01 23:32林秋琴江鸿波
大学教育 2014年12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高校学生党组织

林秋琴 江鸿波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发展党员质量”,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可以说是其中一个重点。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本文结合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实践,探讨所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之策。

[关键词]高校基层学生党建挑战应对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2-0141-03

一、当前高校学生党建面临的挑战

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两方面的挑战,一是外部大环境的变化,增加了党建工作的难度;二是学生党建工作对象自身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对党建工作开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必须进一步把握当前时代特点和大学生群体特点,从而找到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时代背景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主要时代背景是国内国际两个大环境的时空巨变。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急速发展,中国综合国力迈上大台阶,民族自信心稳步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与此同时,西方世界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融交锋和意识形态斗争更加错综复杂,各种有害思潮和论调影响了当代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思想问题与现实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学校德育与社会现实呈现出“两张皮”现象,增加了思政工作“入脑入心”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包括党建工作在内的高校思政工作的成效。

在宏观环境之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开展的直接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维度相对独立的德育工作环境模式悄然转变,网络环境作为富有时代特征的“第四空间”,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相互影响、渗透,逐渐形成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交错发展的立体育人环境。随着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国与国之间在地理上的边界消除,网络空间无限延伸以及点对点的多向传播方式,深刻影响着人的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这使得思政工作者的“战场”不断扩展以至于无限。有调查显示,73.1%的学生获取社会信息最主要的渠道是“网络”;59.9%的学生使用微博;81.1%的学生参加了网上的圈子、小组、群组。网络对学生工作生活、思想行为和价值取向潜在影响越来越大。二是随着高校国际化办学的推进,思政工作者面临着国际国内学生教育管理的两个战场,在培养大学生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的同时,在对留学生实施“趋同化”管理教育的背景下,对高校思政工作特别是党建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二)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特点

为了更好地把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特点,在借鉴教育部司政司和有关学者调研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近期针对本科生做了一个“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研。调查数据显示,在政治价值观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问题上,绝大部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示认同和拥护,85.5%的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表示赞成;79.5%的学生认同“社会主义终究可以战胜资本主义”;76.7%的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对于我国现代化有根本指导作用很大”;87.4%的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76.9%的学生认同“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79.5%的学生认同“在考虑利益问题时,应首先考虑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

与此同时,必须看到,有少部分学生思想观念模糊不清晰,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该部分学生往往对社会主义制度信心不足、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不够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持不够。如有15.5%的学生对于“社会主义终究可以战胜资本主义?”问题回答“难以判断”;在对“你的信仰是哪方面?”问题回答中,59.7%选择“共产主义”,有15%的学生选择“纯科学”,11.3%选择“不知道,不清楚”,10%选择“拜金主义”,甚至有3%选择“宗教”。在对“在选择就业最重要的考虑是什么?”问题回上中,41.7%的学生选择“发展空间”;23.7%选择“兴趣爱好”;10.7%选择“薪水高低”;10%选择“工作的稳定性”;2.7%选择“社会国家的需要”。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信仰具有自由化和多元化的特点,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必须进一步加强包括党建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自身存在的不足

在面临外部挑战的同时,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自身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教育内容上主动退缩

在开展党建工作中,出于工作难度的考虑或迎合学生特点的需要,有的时候主动放弃了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使命教育和党性教育,可以算作是一种退缩行为。这种退缩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理想信仰教育不够。有的党建活动组织者存在畏难情绪,认为党建活动过程中对学生党员谈理想谈信念难度大、效果差,主动回避了这个最重要、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

二是使命责任教育不够。有的学生党组织举办“形势与政策”教育较少,学生党员对国际国内大事了解不多不深,信息主要来自网络,对党的方针政策不感兴趣、不关注、不学习,导致党员责任感下降。

三是党性教育不够。有的党建教育活动不注重强调党员的先锋意识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讲奉献、不讲宗旨、不讲党性,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党员淡忘自己的角色和身份,放松要求、逃避责任,最终体现不出其先进性。

(二)在教育活动开展上泛娱乐化

近年来,受社会上影视节目中“泛娱乐化”现象的影响,在一些学生党员教育活动中,泛娱乐化倾向严重。

一是不讲政治。有的党组织在开展党员教育活动、支部生活的过程中,不讲政治、不愿在教育方式方法和活动形式上下功夫,按照举办团学活动的方法,动辄组织一些文体活动、休闲活动,体现不出党与非党的区别。有的党建活动“恶搞”红色经典、“戏说”历史人物,使党建教育活动呈现出“娱乐化”、“错误化”倾向,这些都是不讲政治的表现。

二是不讲纪律。有的党建活动过程缺乏应有的正规性和严肃性。有的党建活动组织者本身就对活动不够重视,参加的学生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你好我好大家好、乐呵乐呵到结束”,教育活动变成了娱乐活动。

三是不讲规范。有的基层党组织不按照组织规定举办党建活动,“想起了就开、有事了才开”,平时则让学生党员处于“放羊”状态。这样就使学生党员感觉“入不入党一个样,参不参加党建活动一个样”,觉得参加党建活动和参加其他第二课堂活动差不多,参不参加都可以。党建活动缺乏必要的规范,不仅使学生党员归属感下降,同时也容易导致学生党员身份意识的淡漠。

(三)在工作机制上缺乏创新

学生党建工作客观上存在一定难度,而有的高校学生党组织长期以来在工作机制方面又缺乏创新,导致党建活动质量下降,党建教育效果不理想。

一是党组织对学生黏着力不够。一段时期以来,党组织给人刻板的形象,党建活动“文山会海”、“运动不断”、“开大会、读稿子、打瞌睡”,活动缺乏青春活力,对学生的黏着力下降。有的学生因此认为“入党将占据学习时间,是无聊的事情”,这影响了学生党组织在大学生中的吸引力和号召力,不仅普通学生“敬而远之”,连部分党员学生都不愿参加。

二是对党员的考察手段缺乏。在革命战争年代,一个积极分子往往历经千辛万苦、接受重重考验方能成为党员;而在当今时代缺乏这样的考验机会,也缺乏考验手段,无法考察一个大学生对党的信仰和认识究竟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无法科学评定学生的入党动机。有的学生党员入党前后差别很大,入党前各方面表现积极,入党后则消极应对,其动机值得怀疑。同时,由于缺乏科学测评标准和手段,实践中,有时候一些真正优秀的人才没有被党组织完全吸纳。

三、改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对策探讨

面对挑战与不足,笔者认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党建工作者要坚守底线

作为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历史使命的高校而言,高扬党的旗帜,坚守立场和底线是题中之意。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必须进一步增强使命责任意识,切实按照中央文件精神,着眼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要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相关文件规定,严把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关,通过各式各样的教育载体和手段,对学生党员加强党性教育;不让动机不纯、思想不坚、行为不轨的人混入党内。

(二)在组织目标上要着眼“两个力”的提升

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建,作为学生党组织,在组织行为目标上,要聚焦“两个力”的提升。

一是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正统性——红色魅力。在新时期,要提高党组织对青年大学生的吸引力,必须改变党组织刻板、僵化形象,必须使党建活动充满红色魅力和青春活力。同样是爱国主义教育,如果课堂上照本宣科、念材料,则效果一般;如果通过举办“红歌会”、“红色故事会”、“红色电影周周看”、“红色建筑遗迹参观”等活动,效果就会好很多,可以有效提高党建活动的感染力、吸引力,让参与者体会到红色教育的魅力。因此,要提高党组织的吸引力,应当加强党建活动形式的创新,注重平台、载体和表现手段的创新,增强党建活动的参与性、趣味性、亲切感。但同时也必须避免党建活动的“娱乐化”倾向,维护党建活动的严肃性。

二是增强党组织的执行力:吸纳精英——团队激励。要提高党组织的执行力,必须吸纳学生精英参与党建工作,为此需要做好配套措施尤其是激励机制建设。当前,在许多高校中,学生会、团支部等学生组织成员,在“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等荣誉评选中,往往具有优势,而在党支部中兼职工作的学生党员却往往被忽视,被认为纯粹是尽义务。长此以往将影响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对这支队伍给予激励。可以通过评选“优秀学生党支部书记”、“优秀学生党员”;提供培训与实践锻炼机会,加强业务培训等方式,激发学生党员的工作热情。

(三)在教育内容上要突出党性教育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难点和关键在于如何保持学生党员的先进性。笔者认为,学生党员先进性体现突出表现在“知、行、意”三方面上,党建教育也须围绕此三点展开。

知——学业与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本职工作是学习,党员学生理应成为学业优秀、各方面全面发展的楷模。因此,必须强调党员大学生应该在学业、社会工作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更高要求,要通过多种方法促进学生党员在学习和综合素质方面的发展提高,对于学习成绩较差和其他方面表现后进的学生党员要重点帮助,“一对一”帮扶,切实帮助其成长进步。

行——践行服务集体和他人。为人民服务是党员的根本宗旨,学生党员理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社会和他人的工作。学生党员应当积极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学雷锋等方式,为集体和他人、为学校和社会做一些服务性工作,体现党员本色。对此,高校和学生党组织要积极搭建一些平台和载体,为学生创造机会,提供必要人、财、物支持,为学生党员投身实践服务活动创造条件。

意——思想示范与引领。学生党员应该知行一致,率先垂范。学生党员要紧密和中央保持一致,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还要积极发挥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一个党员一面旗”,积极宣传党的理论和政策,主动引导其他同学正确看待和分析社会现象,带动广大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始终保持一致。

(四)在教育方法上要坚持三种教育形式

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引导,方法和路径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应重点把握好三种教育形式。

一是抓好入党仪式教育。现在一些高校的学生党建活动之所以流于形式、“泛娱乐化”,原因之一就是放弃了许多优良传统,比如一定程度上简化入党的仪式教育就是一个体现。仪式教育必须庄重、严肃,不能放弃,相反还应当探索更多的仪式教育形式。比如集体宣誓、唱《国际歌》、收看革命电影、参观经典党建基地等,增加学生入党的庄重感、神圣感。仪式教育一方面要突出主题、精心策划;另一方面要优化流程、避免繁琐,要勤俭节约,避免奢华浪费,要言之有物,避免空洞和走过场,避免单纯为了仪式而举行仪式。

二是抓好党员经常性教育活动。经常性教育活动,包括政治学习、理论研究、支部生活和其他各类党建活动等。有的高校学生党支部对于党员撰写思想汇报、组织支部生活等,热情不高,要求不严,频率较低,已经影响到了党组织对党员的管理和教育能力。为此,应当增加对党建活动的资金、人力投入,按照中央和有关部委文件要求,根据“科学发展观教育”、“创新争优”、“基层组织建设年”、“群众路线教育”等重要主题教育活动要求,组织开展有意义、受欢迎的党员教育活动,提高党组织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在这个过程中,除了传统平台和载体外,要契合当前时代特点,进一步发挥网络育人平台的优势,建设“网上党支部”、“网上党建课堂”、“网络党课”等党建载体,增强党建活动对学生的黏着力,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是抓好党员实践教育活动。当下,贯彻落实中央和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要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切实发挥实践性活动学生参与度高、贴近性强、教育主题渗透性好的优势,增加实践教育环节在党员教育中的比重和作用。第一,深入开展“红色之旅”学习参观活动,增强学生对党的感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第二,深入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西部,促进学生党员深入了解国情,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其学生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就业指导、创新创业等相结合;促进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为日后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新时期新阶段,要切实做好高校党建工作,树德育人,必须做好党建工作创新,切实推动相关工作开展,从而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党的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责任编辑:碧瑶]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高校学生党组织
清华党组织公开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