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丽霞
一、偏远地区发展现状
我国偏远地区多为“老、少、边、穷、苦”区。长期以来,我们把经济建设的主要力量集中在仅占国土面积1/3的平原和盆地上,而对偏远地区经济建设重视不够,其结果是加剧了偏远地区的相对贫困和落后。贫困的偏远地区受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影响,大多数的基本状况是生产方式原始,生产手段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农民素质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仍然处于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之中。尽管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由于自然条件、社会历史等原因,这些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着实际的特殊困难,这将是一个艰巨、复杂、长期的历史过程,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长期以来,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除了城乡的严重失衡外,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对偏远地区的忽视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偏远地区发展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自然生态条件差
偏远山区的贫困问题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是自然生态环境恶劣是造成其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生态贫困的典型表现在:一是生产环境,尤其是农业生产环境恶劣。二是自然灾害较多。由于地处山区,辖区内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较多;同时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区域气候资源分布不均匀,多旱灾、冰冻和洪涝灾害。
(二)基础设施极度落后
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由于偏远地区区域内基础设施供给不足或严重短缺,往往造成区域内基础生产和生活能力缺乏,导致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领域受限。区域经济发展中,物质基础设施,主要是道路、桥梁、通信等,以及社会制度基础设施,如医疗保险制度、教育制度等的缺乏会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人力资本匮乏
偏远地区人力资本往往由于健康状况欠佳或教育水平缺失或偏低而导致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缺失,从而造成区域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偏远地区一般都是人力资本存量较低地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健康状况欠佳,如各种类型的残疾或重病人员缺乏从事生产生活的基本的能力;第二是教育水平偏低、技能培训不足或缺乏。
(四)文化资源贫困
文化贫困是指由于教育、科技、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落后等原因导致偏远地区人们精神生活状态贫困,从而影响整体经济发展。主要表现有:(1)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教育程度低,文盲和半文盲的贫困人口占有一定的比例;(2)价值观念落后。由于受传统价值观念、民族风俗习惯等影响,且不能及时接受新的价值观念,导致其生存观、生活观较为保守落后;(3)生产和生活方式保守落后。一些居于山区的人家,生产方式上仍保持原始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和生活方式保守落后;(4)由于居住区域闭塞、文化观念保守和文化传播媒介缺乏,使得新文化、新观念和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不能进入这些地区,不能完成区域内的文化更新和创新。
三、偏远地区发展面临的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作为政策导向,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全社会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关注农村的氛围更加浓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更加有利。一是我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综合国力和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强农惠农力度将持续加大,种粮直补和新农村合作医疗投入进一步加大,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空前重视,农民购买农机补贴力度加大等都给农民带来了最直接的实惠。二是我国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十二五”时期城镇化率将超过50%,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将更加明显。三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深化,扩大内需战略全面实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将更加广阔。四是农村改革深入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更加坚实,发展活力将进一步增强。
四、解决偏远地区发展问题的措施建议
(一)从发展战略上高度重视偏远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
偏远地区要加速发展,除了重视城镇在经济发展中的幅射和拉动作用外,更要从战略的高度审视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做出科学的决策。各级政府必须从当前偏远地区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出发,实事求是地推进偏远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用创新精神加快偏远地区农村经济建设步伐,提升偏远地区农村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只有在经济上保障村民物质利益的同时,在政治上尊重村民的民主权利,让村民依法直接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才能有效地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提高民主参与与决策的程度和能力,才能带领群众一起想,一起干,走上一条良性的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实现共同富裕。
(二)教育基础设施与物质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
针对偏远地区地区人力资本水平不高,生产生活设施落后等现状,落实偏远地区整村连片开发的政策,需要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和物质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偏远地区,最需要投资的就是提高人力资本的教育和培训,以及提高生产生活条件的物质基础设施。加强教育基础设施,需要创新现行的教育制度,逐步实现城镇和农村教育公共资源的均等化,实现义务教育重心的上移,有步骤地推进小学教育向乡镇集中,中学教育向市县集中,以利于教育资源的集中和优质教育资源使用的均等化。同时,加强物质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实施通村入户公路工程、水利设施修建工程、通信和电力设施架设工程、人畜饮水工程、村级标准化医疗室建设工程和村小危房改造工程等。
(三)推进投入创新,提高资金投入的量与质
首先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要运用多元渠道加大对偏远地区农村建设资金投入的数量。其次要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应鼓励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将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加强考核评价,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再者要加强规划和监督,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在资金投入不足的条件下,偏远地区要尽可能规划好资金的流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并加强监督检查,严禁杜绝资金的截留、挪用或浪费。
(四)建立土地流转制度,引导偏远地区经济发展
土地规模经营必将代表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山区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是政府垄断城镇建设用地一级市场,实行统一征用、统一规划、统一拍卖、统一开发、统一管理。二是引导农民向集镇、小村庄及国省道沿线搬迁,推进城镇化。三是放活土地使用权。在进一步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转让、转包、互换、反租、入股等有利放活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形式,促进土地向优势资本、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集中,逐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健全和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同时,为配合土地流转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有必要加快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鼓励和吸收农民进镇务工经商,凡在城镇有固定住房,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农民均可转为城镇户口,并在子女人学、就业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信担保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杨再梅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