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教学实效性探讨

2014-09-01 07:11粟雪琼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教育课心理健康院校

【摘要】分析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以经济实惠为原则,用较少资源来开展活动教学,并采用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辅助教学,结合学生实际生成新的活动方式,提高活动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C-0106-02

作为大学公共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是一门习得幸福的课程,它要求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乐观品质和人格特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及追寻幸福生活。课程性质和目标决定了活动教学在其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这种本应受到大力推广的活动教学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却面临着许多困境,高职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教师也深感压力。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实效,更好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成为一个亟须研究的课题。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其教学实效的检验,不单只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要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即能否在课堂上有所体验和感悟,从而形成自我经验,并学会将它们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必须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而展开,让学生在活动教学中通过体验去感受及领悟生命存在的意义,不断激发他们对生命、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的活动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班级学生人数多,活动教学难以开展。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被动完成任务的初始发展阶段,师资不足导致只能采用大班上课的方式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课时少、学生人数多、场地受限制等情况。很多教师感到活动难以开展,认为课堂活动会出现乱或学生不认真参与的情况,最终仍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虽然有些教师也借助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形式上显得较为丰富多样,但仍是以教师为中心。这样的课堂容易使高职生觉得枯燥,没有新意,参与热情不高。

(二)学生参与和投入程度不深,活动教学效果不佳。在教学中,一部分学生会觉得活动过于简单,没有挑战性,不想参与,而活动开展后,课堂纪律表象相对松散,这也会导致一部分同学产生活动课纪律不严的错觉,因而会有学生在课堂上写其他学科作业、看课外书等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他们参与活动不积极、不投入。

(三)活动教学流于形式,教学实效性不理想。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深入心灵的教育,它的课堂教学需具真正专业化水准的教师。而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专业师资不足现象,大部分教师通过自学而来,没有经过全面、系统的学习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且无个案咨询实践经验的积累,只能自己摸索。活动教学没有能很好地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来开展,而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流于形式。在进行感受分享等过程中,有的任课教师由于心理学专业知识的贫乏,加上没有鲜活的生活案例,较难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和引导。高职生本身就存在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不良学习习惯,他们会觉得这样的课堂与思想政治教育无异,因而不愿意敞开心扉进行活动和感受分享,自然就难以获得深刻的心理感受和体验,也难以从同伴身上习得经验,这也加剧了他们对活动本身的排斥。此不良循环最终导致教师和学生都不想再活动,活动教学实效性不佳。

二、有效开展活动教学的前提

作为深入心灵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不同于其他教育教学工作,它的授课环境、方式及语言的使用等都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有效开展须在一定前提之下。

(一)以学生为本的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观念中要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穿到教学环节中,每个活动的设计以学生成长为主线来进行。同时,在活动设计中,一定要考虑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的身体和大脑动起来,让他们的心灵都有所触动。

(二)提供安全的课堂环境。安全课堂环境是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前提。学生不愿参与活动,不愿分享资源,是因为他们内心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担忧,如担心自身形象受到不良评价,担心隐私被泄露,担心自己的观点被否定等,一切让他们感到自身价值和尊严受到威胁的可能因素,都会被他们排在心灵和行动之外。因此,安全课堂环境的创建,成了非常重要的条件。

教师可以在最初和学生讨论出关于课堂安全环境维护的班级契约,即共同的责任和义务让大家共同去遵守。例如,某班的课堂誓约是:要有耐心,对自己对同伴的成长有耐心,允许大家有积累和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涉及个人隐私,要替他人保密;设身处地理解和关心他人;真诚、坦诚待人等。在这些契约的形成中,教师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讲授,而需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引导,让学生深刻理解其中含义。其次,教师要学会在课堂上从积极角度取向,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满足他们安全的需要,激发学生向上的心理动力。例如,课堂上一个学生说:“我太胖了。”教师可引导为:“你是个爱美的人,不过你追求美的标准好像有点过于严格呢。”这样的积极取向引导,学生会感到温暖而安全,也更愿意参与其中。

此外,教师适当的自我暴露也可促进学生产生安全和被信任感。在一次小组项目展示中,笔者被学生播放的视频真诚感动了,眼泪就自然地流了下来,但笔者没有刻意去掩饰,而学生也看到了,他们看到老师敢于直面自身情绪。这样的课堂气氛靠的是任课教师的真诚。而有时,面对学生的消极反应,有些任课教师会采取忽视的处理方式,但它们正是学生真实的心声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此时教师应积极去面对和引导。总之,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教师适当自我暴露可以增加学生的安全感和责任感,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尊重和信任后,就会开始去考虑自己的问题,学会承担责任。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教学有效开展的途径

在安全的环境中,任课教师应讲究一定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自身的积累,才能更好地提高活动教学的实效性。

(一)以经济实惠为原则,用较少资源来开展活动教学。心理健康课首先不能增加学生负担,也不能增加教师负担,若一堂心理健康课需要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这是不科学的。现在很多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或比赛,看起来很热闹,效果也不错,但是教师需要投入很多的精力去进行教具、资料等的准备,这样的课堂在实际教学安排中是比较难大众化和推广的。而有时只需要做小变通,利用很少的大众化资源也可开展活动并取得良好效果。比如在团队合作上,只需学生几个人一组,利用一支笔一张草稿纸,按照相关规定,每个人只出一个手指头共同去书写一个汉字。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收获也很大。因而,教师在设计活动时,首先尽可能保证活动不需要太多的前期准备,活动过程不需要学生进行烦琐的操作。

(二)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辅助开展教学。研究表明,高职学生更倾向于在能力方面进行同伴间的比较,实际上他们是喜欢开展实践活动的,而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活动投入低,更多是因为活动缺乏趣味,不能引发兴趣,所以他们卷入程度低,体验也就不深刻,感悟更无从谈起。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教师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要结合授课班级的特点,采用本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开展活动,而不能直接取用现成的活动方式。例如,同是音乐心理减压,活跃的班级采用音乐小品汇演的方式,安静的班级采用写听后感的方式进行。

(三)勇于创新,结合学生实际生成新的活动方式。当今,我们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收集到各种教学活动设计,但若不加改动地直接拿来使用,教学效果是比较低的。同样的活动,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的活动特点,设计活动时要根据教师自身及学生的特点加以创新,做适应性地改变,生成具有自我特色的活动方式。例如,在一个大班的人际沟通训练环节,由于场地的限制,笔者让学生在座位上直接进行“口传悄悄话”活动,既可以避开场地小和学生多的限制,又可以实现学生对沟通的理解和深刻体会。在情绪调节与压力管理训练中,让学生以小组方式介绍相关的调节方法,学生非常积极,有的小组一边展示茶艺一边讲解茶知识,压力调节的方法在袅袅茶香中娓娓道来,茶香和优雅的茶艺表演让其他同学深受感染;有的小组采用不同音乐来教会大家调节的方法;还有的小组通过体育比赛项目的演示展示了如何释放体能和压力。在学习心理训练一章,笔者结合学生课堂喜欢玩手机的实际,通过心理情景剧的方式,让他们通过表演、角色扮演和讨论等方式去解决课堂手机管理的问题,课后学生表示,通过这次活动他们对家长、老师和学校多了深一层的理解,也表示尽可能不再在课堂上玩手机了。这些生动的同伴活动教育和自身活动体验,远比教师的讲授让学生受益。因而,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要勇于创新,结合授课班级实际来开展。

(四)加强教师的心理教育知识学习和实践,提高教学业务素质。心理健康课程的任课教师,首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不断吸取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才有可能进行更科学和生动的授课。例如,很多教师在活动结束后的分享中,倾向于这样提问:“你现在感觉如何?”这个问题太过于宽泛,让学生难以回答。借用心理咨询的具体化技术,如果换成:“你在蒙上眼睛后,等待他人来救援时有什么感受?”“你蒙着眼睛被同学搀扶着走时,心里有什么感想?”这样提问,学生就好展开回答了。其次,还要有个案咨询的经验,能够结合当前社会现象及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对学生体验过或熟悉的经历进行剖析,而不仅停留在老生常谈的案例和苍白的语言上。最后,要提高自身的科学人文素质,并将人文关怀和教育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生命和自然的尊重、敬仰和追求。比如,在讲解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标准时,笔者同时针对女生的“减肥”话题进行了引导,在“口腔健康”中和他们谈起了如何通过对牙齿的关爱表达对父母长辈的关爱和孝顺。当他们不仅能从老师身上学到心理保健知识,还能学会具体的生活技能,学会爱的时候,他们的心灵才真正受到触动,才有可能将知觉与经验整合,并迁移到实际生活中,通过不断的体验和学习,逐步巩固,最终内化成自我的经验,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粟雪琼. 高职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3

[2]樊富珉.团体心理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3]穆成军.活动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科技视界,2013(35)

(责编吴筱)

猜你喜欢
教育课心理健康院校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改革研究
一堂书法教育课
实习教学中如何上好第一次安全教育课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