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坚持与发展

2014-09-01 05:40章燕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实事求是邓小平

章燕

【摘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相结合,并在实践中坚持与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关键词】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发展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C-0030-03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在中国搞革命,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搞社会主义建设,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

思想路线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的指导思想,它的基础是认识论。认识论有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也有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这两种认识路线在实际中就表现为实事求是和主观主义两条根本对立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我们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坚实基础。1917年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世界上诞生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且开辟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天地,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而不是照抄照搬苏联的模式和经验,成功地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顺利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针对“文化大革命”以及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邓小平以无产阶级战略家的深邃洞察力于1978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是我们党在思想战线上拨乱反正的纲领性文件,是新时期开端的宣言书。讲话的核心内容在于重新倡导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邓小平正是本着这一思想路线,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出了改革开放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就是破除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事实表明,从1978年开始,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是本着这一思想路线,领导党和国家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今天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正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成果。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规律和总趋势,毛泽东思想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邓小平理论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现如今,党中央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实事求是就像是一根红线,贯串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当中。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首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邓小平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贯穿着这条科学的思想路线。其次,对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而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它的逻辑起点,是它的提出、形成、发展的出发点。再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邓小平作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断等的每一个重大理论问题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晶,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生动体现。邓小平根据这一思想路线有力地推动了全面改革的展开和深入。从今天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和祖国的繁荣昌盛不难看出:从改革的起步到全面展开和逐步深化,邓小平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最后,本着这一思想路线,邓小平推动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这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成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起点、逻辑起点和基石。

三、邓小平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坚持与发展

在民主革命时期,在同党内教条主义的斗争中,毛泽东为我们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一次大的思想解放。中国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说正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受“左”倾错误思想影响,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渐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致发生“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严重错误。1977年4月,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邓小平指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工作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是我们党在思想路线上拨乱反正的纲领性文件,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言书,也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讲话,针对当时关于姓“资”姓“社”的争论,邓小平论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评判标准,阐述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以及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文明成果的思想,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的宣言书。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为创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历史性贡献。邓小平作出了关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关于改革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富民强国的必由之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断,关于“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以及关于和平与发展是两大主题的论断等,这些论断都是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打破旧传统和习惯势力的束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所得出的被实践检验为正确的理论成果。

关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比较落后,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摆脱贫困落后,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当前我国国情最基本的概括,进一步统一思想,为反对“左”和右的错误倾向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是我们认清社会主义事业长期性和艰巨性的指南,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以无畏的革命精神和极大的勇气突破了前人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上的限制和框框,在人类历史上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科学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实践证明,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是我们党领导的解放生产力的第二次革命,适应了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有利于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发展开放型经济,是我国通往富裕和繁荣的必由之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有效地发挥了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社会全面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首先,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源在于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任何社会革命从来都不会无缘无故地发生,其任务就是要通过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来解决社会生产力。其次,邓小平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出发,指出了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秩序有步骤地改变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体制,以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改革必须围绕和服从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再次,1984年6月,邓小平明确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过后不久,他又进一步指出:“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邓小平洞察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对当今世界的特点作出了准确的判断;总结中国近代落后的历史经验教训,对当今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重要性作出了深刻的分析。实践证明,实行对外开放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发展科学技术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是总结我国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最后,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创举,也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的成败关系到中国的命运。为了保证我国改革开放顺利进行,取得成功,邓小平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实践经验,提出在改革开放中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同时他还特别强调要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不仅有利于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解放,也有助于纠正一些人对生产力标准的误解和曲解,克服把生产力标准庸俗化的不正常现象。全面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事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

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在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中,正是因为邓小平坚持与发展解放思、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套,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因为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世界历史却有着共同的规律。但一般规律在各国的表现形式又往往不同,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这是历史的必然。然而,由于国际环境和时代条件的变化,每个国家的历史发展,政治状况经济实力等都不尽相同,这也就使得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必然有其特殊性,不可能有固定不变的共同模式,因此必须从各国的实际出发。我国在探索本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要注意从中国实际出发,吸收国际经验,有分析地学习和借鉴外国的经验教训。1979年,邓小平通过对中国现代化面临的特点和最深层次矛盾的深刻分析,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概念。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正式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这是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又一结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下转第37页)(上接第31页)的一条根本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原则,也是唯物辩证法的光辉体现。邓小平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解决了在经济、文化都落后的中国,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令世人瞩目。首先,邓小平坚持的共同性原则,就是在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的目标。其次,邓小平坚持把共性原则与中国实际个性相结合。中国实际的个性主要是中国的国情。邓小平对中国国情分析是科学而全面的。正是由于对中国国情的透彻了解、确切分析、正确把握,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搞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充分体现了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结合。

邓小平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应用于中国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艰难探索,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的今天,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旗帜,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编黎原)

猜你喜欢
邓小平理论实事求是邓小平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实事求是”定乾坤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基于邓小平理论浅谈当今青年干部选拔观
邓小平政治教育理论探析
红色读物
对邓小平理论发展史前沿问题的研究——评高屹著《邓小平理论发展史》
邓小平“怕”回老家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