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慧
从井冈山到中央苏区,朱毛红军将一块块狭小的红色割据区域开辟和发展成了鼎盛时辖江西、福建、闽赣、粤赣四个省级苏维埃政权,拥有60个政权县、人口430万、面积8.4万平方公里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围绕着改善根据地人民群众生活和保障红军队伍给养两大中心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经济建设工作,探索了一条适应当时艰苦形势下的经济建设之路。
一、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
根据地的经济具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它是在敌人分割包围的战争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第二,以农业经济为主,工业很少;第三,它是一种包括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私人经济多种经济成分的新民主义经济。这是由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前途所决定的。
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容:
1、实行土地革命,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性质为农民所有。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封建地主土地占有制是一切封建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要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就要彻底挖掉它的基础,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只有这样,民主革命的基础才能牢固。
2、恢复和发展农工业生产,加强根据地的物质基础。实行土地革命的目的在于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前提。但是,要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就需要在解决土地问题的同时,具体组织和指导农业生产。
3、建立新型的财政金融,支援革命战争,保障红军和各级政府的供给。建立稳定的财政金融体系是根据地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进入土地革命时期,一方面由于建立了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经费需求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则是赤白长期交战,环境恶化,共产国际和中央对地方的支援也有很大的困难。因此,筹措经费也就成为各地红军和根据地政府的经常性工作。不仅如此,能不能保证红军和政府的供给,还直接关系到红军和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根据地“战争不但是军事的和政治的竞赛,还是经济的竞赛。”
4、发展贸易,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活跃物资交流。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严重动摇了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国民党政府实施经济封锁,使赤白区间的正常贸易中断,农民没有了进款和补给渠道,日用必需品(盐、布、药等)奇缺和昂贵,严重地影响根据地军民的生活。为了克服这种经济困难,根据地的党和政府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开展内外贸易,活跃物资交流。
二、井冈山时期的经济建设在中央苏区的延续和发展
较之井冈山斗争时期开始的经济建设摸索尝试,中央苏区在外部环境上既有与之相同的共性,更有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延续和发展出更适应当时艰苦卓绝战争环境下根据地建设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措施。
1、土地分配制度更趋合理,激发了根据地农民的生产热情。发展农业生产是苏区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其根本就在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土地法的几经实践与修改,进一步明确了土地的所有权以及分配方式,使得贫农成为中央苏区的忠实拥护者,使中农思想得到稳定、富农分子保持了中立,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中央苏区的农业发展。
2、贸易与商品流通机制更为灵活,活跃了赤白区的物质流通。早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宣布了工农革命军的“六项注意”,其中就有“买卖公平”。在整个苏区时期,针对商业政策,当时的中共中央就明确提出,在建立和健全苏维埃政府地外贸易机构的同时,应该更多的去寻找商人的线索与关系,经过他们来高价的输出我们的生产品,廉价输入白区的日用必需品;特别是消费合作社,必须以更大的积极性自动去寻找商人的关系,打通赤白的交通路线,来进行对外贸易。
3、国民经济成分更加丰富,调动了一切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因素。“现在我们的国民经济,是由国营事业、合作社事业和私人事业这三方面组成的。”[1]为了保障战争需要和维系新生的红色政权,苏区政府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采取灵活多样的生产经营方式,自力更生,共同致力于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与发展。苏区政府对资本主义私营经济的发展采取鼓励发展、适当控制的原则,确立了公营保供给、私营为民生、鼓励个体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创造性地建立了以生产合作社、劳动合作社、消费合作社、手工合作社、商业合作社等自愿结合的经济实体,这些经济实体的成立为克服艰难时局,打破敌人经济封锁,繁荣苏区经济等各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财政金融体系进一步健全,保障根据地的经济秩序。在中央苏区,“一苏大”通过的《关于经济政策的决议案》,虽然文字不长,却为苏维埃政权规定了有关工农、商业、财政、金融和市政建设等经济政策的基本方针和依据。具体来说,一是统一财政、加强管理,中央苏区政府建立和健全了各级财政机构,制定和颁布了预决算、会计、国库、审计、税收等各项财政规章制度;二是通过发行革命战争公债和经济建设公债筹措资金;三是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实行统一的金融政策,包括债务、借贷、货币及发行;四是金融管理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颁布了《国库暂行条例》,直接由国库实施国家所有现金收入、保管、支出的管理。
三、中央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1、制定经济政策要建立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之上。调查研究是做好科学决策的前提。无论是井冈山时期还是中央苏区,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堪称典范。从1927年10月到1934年10月,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革命根据地从事革命斗争七年,期间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写下了《宁冈调查》、《永新调查 》、《寻乌调查》、《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等一大批至今仍为后人称道的调查报告,这些调查报告,详细地记录和分析了各阶层群众的生活状况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商业活动、土地斗争、文化教育、政权建设等各方面的现状,为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政策奠定了基础。毛泽东不仅身体力行,而且还要求红军队伍中每一个人都要会做调查研究。
2、紧紧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群众就是要始终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第五次反“围剿”的关键时期,国民党军队重兵压阵,毛泽东反复教育苏区的党员和干部,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3、要敢于创新,及时调整政策,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根据地的军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根据地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在一些地区废除了地主封建土地所有制,动摇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扩大和加强了农民的个体经济。在制定和执行经济政策时,审时度势及时做出调整。党和苏区政府在经济工作方面采取了许多重要的措施,如调整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左”的错误;设立国民经济部,从组织上加强对苏区经济建设的统一领导;及时召开了两次经济建设大会等。所有这些都为保障红军供给,适当改善群众生活,发挥重要的作用。与工农武装割据相适应,在井冈山时期和中央革命根据地,新民主主义经济已经出现,尽管还只是处在襁褓之中的一个婴儿,但它却代表着中国经济发展光明灿烂的曙光。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