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布和
2010年6月,国家在启动西部大开发10年后又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国家将呼包银、新疆天山北坡等地确定为重点经济区,力争把这些地区打造成西部新的经济增长带,形成产业战略新高地。
呼包银榆经济区包括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市,宁夏银川市,陕西榆林市等18个县市,规划区面积38.5万平方公里,是国家确定的重点进行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的主体功能区。2012年10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了《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是呼包银榆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规划》是国家继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出台《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见》之后,对呼和浩特经济社会发展定位更准确、政策更具体、针对性更强的国家级战略规划,为全市在更高层面和更大范围聚集发展要素、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
通过深入研究,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和产业集聚是《规划》推动经济区发展的主导思想和重要内容,为发挥好《规划》对呼和浩特发展的引领作用,论文主要从中心城市和产业集聚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呼和浩特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基本构想
在空间布局上,《规划》将经济区划分为两大城市群,其中呼和浩特被定位为呼包鄂榆城市群中民族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并明确了呼和浩特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一要充分发挥首府城市功能;二要增强城市基础设施、人口集聚等综合指标实力;三要为推动呼包鄂区域经济一体化贡献力量。
《规划》对呼和浩特城市的定位完全符合区域发展实际。进入新世纪以来,呼和浩特经济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十五”和“十一五”时期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均处于全国省会城市领先水平。2013年,呼和浩特经济继续保持了稳中向好的态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710.4亿元,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实现360.1亿元,增长13.8%,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504.8亿元,增长15.6%。
为全面地评估呼和浩特城市发展水平,我们选取了经济区另一个中心城市银川,以及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包头,与呼市在城市综合指标上进行比较。
呼银包三城市2012年城乡社会事业指标对比表
呼和浩特 银川 包头
财政总收入(亿元) 316.3 187.3 326.8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32646 21901 33485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11361 8068 11421
储蓄存款余额(亿元) 1243.3 901.5 1035.0
高等院校(所) 23 14 5
年末总人口(万人) 294.9 204.6 273.3
城区建成面积(平方公里) 207 135 221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所) 37 15 15
卫生机构(个) 1831 903 1624
通过分析,在城市规模、人均收入、基础设施建设等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指标方面,呼和浩特已排在前列。这是我们作为中心城市的基础,也是加强中心城市建设的有利条件。我们也注意到,呼市在经济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等重要指标上与包头差距明显,表明呼和浩特整体经济实力还不够强,这是建设中心城市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综合以上分析,初步形成呼和浩特建设中心城市的基本思路为,在《规划》的指导下,把正在实施的打造一流首府城市、建设一流首府经济结合起来,着力实现两大目标。
第一,继续保持经济合理增长。呼和浩特要自觉顺应我国经济增速由过去两位数高速增长转入一位数中高速增长的形势,着力推动呼市经济转型发展,保持合理增长速度,为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经济基础。
第二,增强城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力。到2020年,呼和浩特城区面积将达到299.8平方公里,总人口达到340万人。在城市空间布局上,呼市应继续实施“东优、南拓、西联、中兴”战略,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全面优化生产力布局,打造四个100平方公里功能区:城南的工业新区、城东白塔机场迁建后的城市新区、城北大青山南坡生态保护区、新机场周边的空港产业区,全面提升呼市作为区域中心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规划》对呼和浩特产业发展的定位
《规划》在经济区产业定位方面提出了建设六大产业带,构建四大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培育5大特色优势产业的思路。
在六大产业带规划中,有五大产业带将呼和浩特纳入了规划。一是在黄河两岸能源化工产业带中,重点发展石油产业和天然气产业,建设火电基地;二是在阴山北麓和贺兰山东麓能源产业带中,重点发展光伏产业;三是在沿阴山贺兰山金属矿产和冶金产业带中,建设氧化铝生产基地;四是在黄河两岸大中城市现代服务业产业带中,将呼和浩特确定为经济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两个中心之一;五是在河套、土默川平原和榆林农牧业产业带中,土默川平原重点发展粮食及油料等经济作物。
在打造国家综合能源基地中,明确呼和浩特打造电源基地,支持呼和浩特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把武川县打造成蒙西千万千瓦级大型风电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中,推进呼和浩特奶业加工等基地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农业产业化基地;支持呼和浩特有色金属及其深加工行业发展;依托呼和浩特重点产业园区,推进装备制造业的集聚发展;将呼和浩特打造为区域物流中心城市;在呼和浩特建设综合能源服务基地;支持呼和浩特打造高水准的中央商务区,积极探索城市综合体建设;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
呼和浩特产业结构分析
乳业、电力、现代物流、金融等已成为呼和浩特产业结构中的主体组成部分,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很大
乳业在全国已形成明显优势,伊利、蒙牛两大企业双双进入世界乳业20强,2013年实现产值154.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0%;电力在全市工业中占较大比重,全市火电装机容量达到770万千瓦,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火力发电能源基地之一,2013年电力工业总产值实现264.1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7%。石油化工产业实力雄厚,中石油呼和浩特石化公司产能达到500万吨,2013年石油化工产业实现产值255.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6.4%。高端装备制造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培育了金岗重工、众环集团等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风电、机床功能部件制造企业,2013年实现产值12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创维电视、TCL王牌各300万台液晶电视模组一体化项目投产,2013年实现产值7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5%。
物流业发展迅速,作为国家确定的17 个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呼和浩特的专业化物流体系初步形成,2013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实现增加值502.58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29.4%。金融中心地位地位不断巩固,全市2013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4438亿元和4273.1亿元,占自治区的比重为29.19%和16.61%,实现增加值211.4亿元,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12.37%。
新材料、生物技术、云计算、会展等已成为呼和浩特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潜力巨大
呼和浩特集中了全自治区70%教育资源和40%科技资源。依托这一优势,全市培育了一批成长性较强高新技术产业。
呼和浩特的粉煤灰综合利用产业改变了以铝土资源为基础的氧化铝生产模式,开创了以高铝粉煤灰生产氧化铝的循环经济模式。光伏产业全产业链生产格局基本形成,现有天津中环、神舟硅业等一批重点企业,主要产品产能为多晶硅5000吨,单晶硅1万吨,太阳能及电池组件30万千瓦。
在新材料产业领域,世界三大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已有碳纤维和芳纶类纤维(F-12)产业在呼和浩特布局;生物技术产业方面,先后建立了国家级的生制药兽用疫苗工程实验室,自治区级的航天生物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研究中心,在干细胞研究、空间育种与微生物发酵结合等领域的研究已达到国家或国际先进水平并成功实现了产业化。
同时,现代服务业对全市经济的拉动能力越来越强。云计算产业规模效应初显,中国移动数据中心等三大项目落户呼和浩特,总投资超过500亿元,安装服务器超过400万台。会展经济产业乘数效应不断加强,培育了“中国民族商品交易会”等特色品牌,2013年参会客商超过6万人次,现场交易额实现184亿元;总部基地建设成果显著,初步形成了全国型总部、省级总部和区域型总部的多层次格局。
呼和浩特产业发展水平分析
为全面了解呼和浩特产业发展在经济区所处的位置,我们调取了包头、银川、鄂尔多斯等三个城市的产业发展指标与呼和浩特进行比较。
分析上图,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呼和浩特第三产业发展较好,呼市在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增速指标上都排在第一位。特别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一反映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看,呼和浩特领先优势明显,分别是银川的2倍、鄂尔多斯的3倍。
第二,呼和浩特工业发展水平较差,工业增加值仅比银川高,但与包头、鄂尔多斯差距悬殊,分别只相当于他们的37.7%和32.3%;在工业投资上,呼和浩特排名最后,仅为排名第三银川的一半不到,包头的六分之一,鄂尔多斯的七分之一;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也最低,仅为10%,其余城市均为14%以上;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上,呼市数量最少,只相当于排名第一位包头的一半不到。
那么,呼和浩特工业具体落后在哪里,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呼包银鄂2012年规上工业产值表找到答案。
呼银包鄂四城市2012年规上工业产值表(分行业)
指标名称 呼和浩特 银川 包头 鄂尔多斯
总计 1302.8 1647.6 3235.7 3967.6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37.7 211.7 188.7 2436.1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451.2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2.2 226.8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104.5
农副食品加工业 87.9 32.9 43.5 51.1
食品制造业 189.5 74.2 45.4 4.7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53.9 10.4 18.8 19.3
烟草制品业 48.7
纺织业 20.1 91.7 8.127.5
纺织服装、服饰业 27.3 2.0 7.789.5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31.8 362.5 10.2 156.8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164.0 33.6 138.6 258.6
医药制造业 68.5 29.4 0.8 11.6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38.1 37.2 82.3 41.9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16.6 21.9 872.5 43.4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31.6 129.7 346.3 46.4
金属制品业 7.6 18.9 60.4 0.7
通用设备制造业 14.1 27.0 100.8 5.7
专用设备制造业 5.7 7.4 59.6 8.1
汽车制造业 0.2 3.6 258.1 1.5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9.5 32.6 95.2 8.3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64.6 12.2
其他制造业 7.2 187.4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273.4 446.9 227.7 247.2
注:阴影部分为同类行业产值最高值
分析上表,呼和浩特2012年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在四个城市中最低。其中,包头支柱产业主要是金属冶炼业、加工业、金属制品业以及装备制造业,以上几项产值合计243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5.1%。银川的支柱产业是石油加工、电力、煤炭采选、纺织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几项产值合计124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5%。鄂尔多斯主要是煤炭和石油天然气开采业,两项产值达288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2.8%。
与上述3个城市工业重心在重工业上不同,呼市工业主体是轻工业,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主要是乳品制造)、医药制造和计算机通讯设备制造等方面在四个城市中领先,重工业方面只有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电力工业具有相对优势,以上几项合计产值101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8.1%。但在煤炭、油气开采、冶金等决定重工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差距明显。以煤炭开采为例,呼市仅有37.7亿元的产值,与鄂尔多斯2436.1亿元的高额产值差距极为悬殊。
可见,呼和浩特工业发展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能源产业为主的重工业上。资源禀赋是发展能源产业的先决条件。包头稀土储量占全国的87%、世界的40%,铝土、铁矿等资源也极为丰富。鄂尔多斯煤炭储量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天然气占三分之一。呼市资源匮乏,发展投资大、产值高的能源产业基础薄弱,现有的优势领域并不足以平衡其在整体工业经济方面的巨大劣势。
总的来看,呼市第三产业在几大城市中发展水平较高、实力也较强。工业经济总量规模小、发展接续性不足,对经济整体的支撑力有限。
《规划》关于呼和浩特产业定位的合理性与不足
结合对全市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分析,我们对《规划》关于全市产业定位的合理性与不足作出如下评价。
第一,《规划》支持全市构建工业与现代服务业相互配套协作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引导呼市走规模化、集聚化的产业发展道路。
为解决经济区普遍存在产业链条短、配套能力弱、产业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少等诸多影响产业集聚的问题,《规划》提出经济区要按照上中下游产业链完整、配套服务企业紧密联系的原则形成一批关联度高、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具体在呼和浩特方面,《规划》支持呼市着重打造火电、风电基地、氧化铝生产基地、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基地等几大产业集群,推动建设城市综合体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可见,坚持走产业集聚的发展之路是《规划》推动呼和浩特产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这无疑切中了制约全市目前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症结,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呼市下一步应把这一思路贯彻到具体工作中。
第二,《规划》从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地区发展实际出发明确了呼市产业的发展重点。《规划》支持呼和浩特重点发展的产业与全市已形成的支柱产业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这说明《规划》对呼市产业的定位是在深入分析全市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作出的,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呼和浩特要充分利用《规划》的具体产业支持政策,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做优做强。
第三,《规划》对经济区和呼和浩特非资源类产业的发展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注意到,《规划》主要把重心主要放在了改造提升传统能源产业上,而对经济区怎样摆脱对资源的依赖,大力发展对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非资源产业并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和支持。
从呼和浩特的角度讲,在资源禀赋条件既定的前提下,全市在注重能源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应大力推动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切实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后劲。但《规划》并没有对呼市正在大力培育的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给予应有的重视,这表明《规划》对非资源产业在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
第四,《规划》对呼市怎样建立全面合理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还缺乏深入的研究。服务业是推动呼和浩特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2013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708.9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63.1%,占全自治区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27.80%。《规划》鼓励呼市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中央商务区等产业,却没有对全市发展势头良好的云计算、总部经济等适合首府和中心城市发展的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提出明确的支持意见和措施。
加快推动呼和浩特产业集聚进程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在正确评价《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呼市产业发展的实际,形成的呼市产业发展思路是,坚持工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一方面下大力气补齐工业“短板”,增强工业经济对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撑带动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首府城市优势,全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升、层次提高、增强呼和浩特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活力。
第一,大力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在产业布局方面,呼和浩特要按照《规划》要求,根据园区产业功能定位,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关联产业向六大产业带集聚(经济区),着力打造呼和浩特沙尔沁工业新区、金桥开发区、托克托-清水河工业园区、盛乐园区等4大工业集中区。
在产业发展方面,呼和浩特要在构建绿色能源和非资源类产业体系上下功夫,做大做强电力、粉煤灰提取氧化铝、乳业、石化、光伏等产业集群,切实增强在经济区中的产业竞争力。要紧紧围绕工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动力,依托自身的科技教育资源优势,重点培育壮大装备制造、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
第二,推动服务业做强做优。呼和浩特要结合《规划》,立足区域中心城市优势,增强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度,配套规划建设一批综合服务业集聚区;着重抓好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云计算、总部经济、商贸会展等产业的发展,努力把呼和浩特建成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商贸会展中心、国际草原文化创意中心、总部基地、旅游综合服务基地和国家云计算产业基地。
结论
《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站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对经济区及经济区内各市县的发展进行了准确定位,绘就了2020年经济区发展的宏伟蓝图,《规划》政策支持力度大,含金量高,必将有力推进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提升,必将进一步增强经济区各市县发展的整体性与协调性,必将有效提升经济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呼和浩特而言,要坚持以《规划》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把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作为主旋律,全力建设一流首府经济和一流首府城市。在产业发展上,既要充分发挥经济区内资源富集的优势,进一步把电力、现代化工、光伏、粉煤灰综合利用等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更要立足首府城市的特点,发挥首府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集聚优势,着力发展非资源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着力提升产业层次。特别是在发展绿色食品加工、清洁能源、光伏材料、粉煤灰综合利用、云计算等五大产业方面,呼和浩特优势明显,基础很好,机遇难得,应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力争把五大产业打造成在全国具有重要示范意义的产业,从根本上提升呼和浩特综合经济实力。
责任编辑:杨再梅
总的来看,呼市第三产业在几大城市中发展水平较高、实力也较强。工业经济总量规模小、发展接续性不足,对经济整体的支撑力有限。
《规划》关于呼和浩特产业定位的合理性与不足
结合对全市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分析,我们对《规划》关于全市产业定位的合理性与不足作出如下评价。
第一,《规划》支持全市构建工业与现代服务业相互配套协作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引导呼市走规模化、集聚化的产业发展道路。
为解决经济区普遍存在产业链条短、配套能力弱、产业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少等诸多影响产业集聚的问题,《规划》提出经济区要按照上中下游产业链完整、配套服务企业紧密联系的原则形成一批关联度高、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具体在呼和浩特方面,《规划》支持呼市着重打造火电、风电基地、氧化铝生产基地、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基地等几大产业集群,推动建设城市综合体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可见,坚持走产业集聚的发展之路是《规划》推动呼和浩特产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这无疑切中了制约全市目前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症结,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呼市下一步应把这一思路贯彻到具体工作中。
第二,《规划》从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地区发展实际出发明确了呼市产业的发展重点。《规划》支持呼和浩特重点发展的产业与全市已形成的支柱产业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这说明《规划》对呼市产业的定位是在深入分析全市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作出的,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呼和浩特要充分利用《规划》的具体产业支持政策,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做优做强。
第三,《规划》对经济区和呼和浩特非资源类产业的发展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注意到,《规划》主要把重心主要放在了改造提升传统能源产业上,而对经济区怎样摆脱对资源的依赖,大力发展对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非资源产业并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和支持。
从呼和浩特的角度讲,在资源禀赋条件既定的前提下,全市在注重能源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应大力推动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切实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后劲。但《规划》并没有对呼市正在大力培育的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给予应有的重视,这表明《规划》对非资源产业在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
第四,《规划》对呼市怎样建立全面合理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还缺乏深入的研究。服务业是推动呼和浩特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2013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708.9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63.1%,占全自治区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27.80%。《规划》鼓励呼市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中央商务区等产业,却没有对全市发展势头良好的云计算、总部经济等适合首府和中心城市发展的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提出明确的支持意见和措施。
加快推动呼和浩特产业集聚进程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在正确评价《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呼市产业发展的实际,形成的呼市产业发展思路是,坚持工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一方面下大力气补齐工业“短板”,增强工业经济对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撑带动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首府城市优势,全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升、层次提高、增强呼和浩特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活力。
第一,大力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在产业布局方面,呼和浩特要按照《规划》要求,根据园区产业功能定位,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关联产业向六大产业带集聚(经济区),着力打造呼和浩特沙尔沁工业新区、金桥开发区、托克托-清水河工业园区、盛乐园区等4大工业集中区。
在产业发展方面,呼和浩特要在构建绿色能源和非资源类产业体系上下功夫,做大做强电力、粉煤灰提取氧化铝、乳业、石化、光伏等产业集群,切实增强在经济区中的产业竞争力。要紧紧围绕工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动力,依托自身的科技教育资源优势,重点培育壮大装备制造、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
第二,推动服务业做强做优。呼和浩特要结合《规划》,立足区域中心城市优势,增强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度,配套规划建设一批综合服务业集聚区;着重抓好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云计算、总部经济、商贸会展等产业的发展,努力把呼和浩特建成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商贸会展中心、国际草原文化创意中心、总部基地、旅游综合服务基地和国家云计算产业基地。
结论
《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站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对经济区及经济区内各市县的发展进行了准确定位,绘就了2020年经济区发展的宏伟蓝图,《规划》政策支持力度大,含金量高,必将有力推进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提升,必将进一步增强经济区各市县发展的整体性与协调性,必将有效提升经济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呼和浩特而言,要坚持以《规划》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把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作为主旋律,全力建设一流首府经济和一流首府城市。在产业发展上,既要充分发挥经济区内资源富集的优势,进一步把电力、现代化工、光伏、粉煤灰综合利用等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更要立足首府城市的特点,发挥首府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集聚优势,着力发展非资源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着力提升产业层次。特别是在发展绿色食品加工、清洁能源、光伏材料、粉煤灰综合利用、云计算等五大产业方面,呼和浩特优势明显,基础很好,机遇难得,应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力争把五大产业打造成在全国具有重要示范意义的产业,从根本上提升呼和浩特综合经济实力。
责任编辑:杨再梅
总的来看,呼市第三产业在几大城市中发展水平较高、实力也较强。工业经济总量规模小、发展接续性不足,对经济整体的支撑力有限。
《规划》关于呼和浩特产业定位的合理性与不足
结合对全市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分析,我们对《规划》关于全市产业定位的合理性与不足作出如下评价。
第一,《规划》支持全市构建工业与现代服务业相互配套协作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引导呼市走规模化、集聚化的产业发展道路。
为解决经济区普遍存在产业链条短、配套能力弱、产业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少等诸多影响产业集聚的问题,《规划》提出经济区要按照上中下游产业链完整、配套服务企业紧密联系的原则形成一批关联度高、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具体在呼和浩特方面,《规划》支持呼市着重打造火电、风电基地、氧化铝生产基地、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基地等几大产业集群,推动建设城市综合体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可见,坚持走产业集聚的发展之路是《规划》推动呼和浩特产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这无疑切中了制约全市目前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症结,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呼市下一步应把这一思路贯彻到具体工作中。
第二,《规划》从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地区发展实际出发明确了呼市产业的发展重点。《规划》支持呼和浩特重点发展的产业与全市已形成的支柱产业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这说明《规划》对呼市产业的定位是在深入分析全市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作出的,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呼和浩特要充分利用《规划》的具体产业支持政策,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做优做强。
第三,《规划》对经济区和呼和浩特非资源类产业的发展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注意到,《规划》主要把重心主要放在了改造提升传统能源产业上,而对经济区怎样摆脱对资源的依赖,大力发展对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非资源产业并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和支持。
从呼和浩特的角度讲,在资源禀赋条件既定的前提下,全市在注重能源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应大力推动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切实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后劲。但《规划》并没有对呼市正在大力培育的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给予应有的重视,这表明《规划》对非资源产业在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
第四,《规划》对呼市怎样建立全面合理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还缺乏深入的研究。服务业是推动呼和浩特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2013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708.9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63.1%,占全自治区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27.80%。《规划》鼓励呼市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中央商务区等产业,却没有对全市发展势头良好的云计算、总部经济等适合首府和中心城市发展的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提出明确的支持意见和措施。
加快推动呼和浩特产业集聚进程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在正确评价《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呼市产业发展的实际,形成的呼市产业发展思路是,坚持工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一方面下大力气补齐工业“短板”,增强工业经济对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撑带动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首府城市优势,全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升、层次提高、增强呼和浩特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活力。
第一,大力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在产业布局方面,呼和浩特要按照《规划》要求,根据园区产业功能定位,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关联产业向六大产业带集聚(经济区),着力打造呼和浩特沙尔沁工业新区、金桥开发区、托克托-清水河工业园区、盛乐园区等4大工业集中区。
在产业发展方面,呼和浩特要在构建绿色能源和非资源类产业体系上下功夫,做大做强电力、粉煤灰提取氧化铝、乳业、石化、光伏等产业集群,切实增强在经济区中的产业竞争力。要紧紧围绕工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动力,依托自身的科技教育资源优势,重点培育壮大装备制造、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
第二,推动服务业做强做优。呼和浩特要结合《规划》,立足区域中心城市优势,增强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度,配套规划建设一批综合服务业集聚区;着重抓好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云计算、总部经济、商贸会展等产业的发展,努力把呼和浩特建成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商贸会展中心、国际草原文化创意中心、总部基地、旅游综合服务基地和国家云计算产业基地。
结论
《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站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对经济区及经济区内各市县的发展进行了准确定位,绘就了2020年经济区发展的宏伟蓝图,《规划》政策支持力度大,含金量高,必将有力推进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提升,必将进一步增强经济区各市县发展的整体性与协调性,必将有效提升经济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呼和浩特而言,要坚持以《规划》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把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作为主旋律,全力建设一流首府经济和一流首府城市。在产业发展上,既要充分发挥经济区内资源富集的优势,进一步把电力、现代化工、光伏、粉煤灰综合利用等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更要立足首府城市的特点,发挥首府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集聚优势,着力发展非资源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着力提升产业层次。特别是在发展绿色食品加工、清洁能源、光伏材料、粉煤灰综合利用、云计算等五大产业方面,呼和浩特优势明显,基础很好,机遇难得,应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力争把五大产业打造成在全国具有重要示范意义的产业,从根本上提升呼和浩特综合经济实力。
责任编辑:杨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