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反腐、从严治吏,官员及公众真实想法——公众与党政干部认知对比分析报告

2014-09-01 09:22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
人民论坛 2014年7期
关键词:党政干部公众官员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

(执笔:人民论坛记者 袁静)

调查说明

调查时间:1月25日-2月28日

调查样本:公众样本11275人(以网络调查为主)

党政干部样本3450人(以书面调查为主)

调查方法

公众样本以网友为主,在人民论坛网、人民网、网易、凤凰网四家网站推出网络问卷,截止2月28日参与人数11275位;党政干部样本依托人民论坛理论调研基地与战略合作单位,面向东中西部12个省市的党政干部随机发放书面问卷3500份,回收有效问卷3450份。

数据处理:数据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基本结论

“从严治吏十个疑惑”党政干部与公众调查结果对比

◆从严治吏能否彻底扭转不良官风?持积极肯定态度的受访官员占比74.84%,受访公众占比为50.94%。

◆出重拳、用重典,是不是过严了?88.56%的公众和72.02%的干部认为中央“出重拳”治吏恰如其分。

◆ 变花招应对的官员有多少?47.95%受访公众选择“大多数”,而持此观点的受访党政干部占比仅为16.69%。

◆抱怨的官员有多少?51.52%的受访公众认为“大部分”的官员会抱怨;占比47.45%的党政干部选择“半数左右”。

◆会不会因此形成一轮官员下海潮?高达82.81%的公众认为“较小可能会”和“不会”,50.65%的受访干部认为“可能性较小”。

◆会不会因此给官员尤其是基层官员涨工资?76.46%的受访干部认为“没有可能”和“可能性较小”;50.89%的受访公众认为“可能性较大”和“完全可能”。

◆会不会减弱官员干事动力?54.99%的公众选择了“不会”和“较小可能”;认为“完全会”和“较大可能会”的干部有37.4%。

◆能否为深化改革扫除障碍?53.23%的公众选择“较大可能”,官员认同度更高,达84%。

◆对党的治理能力信心提高了多少?选择“很多”、“较多”的党政干部占比达35.42%,八成多的公众对党的治理能力信心提升 。

◆制度建设能不能跟得上?超过五成的公众对从严治官的制度化信心不足,只有53.21%的受访干部选择“完全能”和“较高程度能”。

从严治吏背景下的官员六种心态

◆心态一:压力大了。51.35%的党政干部认为与以前相比压力“大了很多,不敢去高档场所吃喝娱乐了”。

◆心态二: 信心足了。 对党的治理能力信心提高, 选择“有所提升”的党政干部有45.33%,选择“较多”和“很多”的分别为27.15%和8.27%。

◆心态三:牢骚多了。参与调查的党政干部中,有11.21%认为“大部分”的官员会抱怨,47.45%的选择“半数左右”,两项相加比例达58.66%。

◆心态四:更纠结了。在回答“会不会因此形成一轮官员下海潮”的提问中,认为“可能性较大”和“完全会”的干部有32.31%;“会不会减弱干部干事的动力”,认为“完全会”和“较大可能会”的干部有37.4%。

◆心态五:境界提升了。当被问及“是否赞同‘只要工作出色,适当腐败是可以接受的’”时,75.32%的受访干部认为“私拿一针一线都是腐败,决不容忍”。

◆心态六: 期待“刚性制度环境”。在比较了“领导核心”、“制度环境”、“政治氛围”等几项因素后,70.16%的受访干部认为“刚性的制度环境”最为关键。

深入分析

八项规定到底能管多久?从严治吏能否彻底扭转不好官风?会不会减弱官员干事动力?制度建设能不能跟得上?为了客观、深入了解干部群众当前的内心真实想法,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随机采访了600位干部群众(其中党政干部238人),在此基础上整理出最受关注的“从严治吏十个疑惑”,并分为党政干部问卷与公众问卷,分别实施了调查。

(一)从严治吏能否彻底扭转不良官风

持积极肯定态度的受访官员占比74.84%;持积极肯定态度的受访公众比例为50.94%

据对人民论坛网、人民网、网易、凤凰网四家网站11275位网友的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公众持积极肯定态度的总计占比50.94%,即认为“完全可能”(11.98%)和“可能性较大”(38.96%)的;持相对消极态度总计占比32.88%,即认为“可能性较小”(20.06%)和“不可能”(12.82%)的,另有16.18%的公众选择“不清楚”。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五成的公众持积极态度,表明了公众对“整风运动”取得实效的肯定和信心;但仍有三成多的公众持消极态度,近二成的公众持观望态度,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彻底扭转党风不易,需要真刀实枪抓实推进。

据对3450位党政干部随机调查的结果显示,受访官员持积极肯定态度的总计占比74.84%(51.25%的认为“可能性较大”,23.59%的认为“完全可能”);只有25.16%的受访官员认为“可能性较小”(占比20.08%)和“不可能”(占比5.08%),可见大多数干部认为中央从严治吏成效显著,假以时日,定能彻底扭转官风。

对比分析上述数据,缘何持肯定态度的公众占比相比官员低20%左右,相当部分受访公众在此问题上还持悲观或观望态度?调查发现,虽然公众对当前的从严治吏成效高度肯定、充满期待,但对“彻底”扭转不良官风存在一些担忧,其中比较突出的心态就是担心会不会是一阵风、会不会反弹、到底能坚持多久。不少受访者表示,当前从严治吏成效显著,大快人心,怕就怕整一整好一些,当风头过了以后,各种不良作风又再反弹。

(二)出重拳、用重典,是不是过严了

88.56%的公众和72.02%的干部认为中央“出重拳”治吏恰如其分,可见中央从严治吏深得官心民心

从严治吏撩动了不少人的痒与痛,有人抱怨“当官日子不好过了”、“这年头做官比挖煤风险还高”,出重拳、用重典,是不是过严了?

调查结果显示,88.56%的公众和72.02%的干部认为中央“出重拳”治官并未过严、“矫枉必须过正”。认为“有点”和“过了”的干部总占比仅为22.77%;持同样观点的公众则只有7.75%。

正所谓“官者,管也。”(《礼记》)自古以来,官吏就是管人的职业,且常常无所不管。“官若腐败或糊涂或自私或无能则遭殃的是国和民,更甚者祸国殃民直至民反。”河南省南阳市某县发改委退休老干部赵某分析。最好的治国,必然首先要治吏,官员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毛泽东语)。重拳治官,发声自中央,实则是对强烈的民意诉求的积极回应。

(三)变花招应对的官员有多少

47.95%受访公众认为变花招应对反“四风”举措的官员是“大多数”, 而持此观点的受访党政干部占比仅为16.69%

47.95%受访公众认为“大多数”官员会变花招应对;而持此观点的受访党政干部占比仅为16.69%。这组数据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前网友想法与官场现实的差距。在网络世界,官员群体被污名化现象长期存在,这种刻板印象也影响了网友对此轮从严治吏落实程度的判断,在是否变花招应对这一问题上,因为身处其间,受访党政干部的观点显然更接近事实,仅16.69%受访干部认为“大多数”官员会变花招应对,显示了从严治吏举措落实的有效性。

另一问题也印证了从严治吏的扎实有力。当我们具体问及“在您的单位,反对‘四风’要求落实情况”时,选择“部分走样”和“大多走样”的党政干部总共仅有18.01%(分别为12.45%和5.56%),有44.67%的受访干部选择了“严格执行,全面落实”,34.23%的人选择了“部分落实”。

需要指出的是,仍有过半受访党政干部(占比51.04%)认为有“少部分”官员会变花招应对,如何让这“小部分”官员的花招失效,仍是接下来反对“四风”、从严治吏需要解决的课题。中国是人情社会,加上利益多元化、博弈复杂化,受地缘、业缘等关系的影响,官员之间往往很难铁面无私地面对自己的同僚,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建设。

(四)抱怨的官员有多少

51.52%的受访公众认为“大部分”的官员会抱怨;占比47.45%的党政干部选择“半数左右”

51.52%的受访公众认为“大部分”的官员会抱怨,而认为会抱怨的官员占“半数左右”为25.28%,另有14.86%的公众选择“少部分”,8.24%的表示“说不清”。可见,超过七成的公众认为半数以上的干部会抱怨。

值得注意的是,参与调查的党政干部中,有11.21%认为“大部分”的官员会抱怨,47.45%的选择“半数左右”,两项相加比例达58.66%。可见,对从严治吏有抱怨、有牢骚成为不少干部的真实心态。

自古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以前部分官员过惯了“奢侈”日子,如今要求其过正常日子,自然会有抱怨。但这样的调查结果也反映出,在从严治吏的同时,如何回应好党政干部群体的正当利益诉求应当成为我们必须直面的课题。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所说,“中国的腐败不仅仅是一种官场现象,整个社会都存在着。反腐一定要现实,太理想化,反腐败就转化不成制度优势”。

(五)会不会因此形成一轮官员下海潮

高达82.81%的公众认为“较小可能会”和“不会”,50.65%的受访干部认为“可能性较小”

有高达82.81%的受访者认为“较小可能会”和“不会”;认为“可能性较大”和“完全会”的干部和公众分别只有32.31%和14.43%。50.65%的受访干部认为“可能性较小”,16.22%的人认为“没有可能”,两项相加达到66.87%。

这种看似纠结的选择背后,却是理性人权衡利弊后的审慎考量。虽有种种不如意,但彻底抛弃这种“鸡肋”生活,另觅出路的公务员还是少数。毕竟,“与存在很多发展机会的大城市相比,在中小城市,公务员收入稳定,社会地位难以超越” 。河北省衡水学院教师李某的看法或许道出不少中小城市公务员的心声。公务员的“含金量”虽已有减弱之势,但只要社会官本位没有根本改变,“公务员热”就不会真正减退。

(六)会不会因此给官员尤其是基层官员涨工资

76.46%的受访干部认为“没有可能”和“可能性较小”;50.89%的受访公众认为“可能性较大”和“完全可能”

76.46%的受访干部认为“没有可能”和“可能性较小”(分别各占比35.11%、41.35%),认为“完全可能”和“可能性较大”的受访干部只有22.98%(0.56%的人“不清楚”)。相比起来,过半公众(占比为50.89%)认为给官员尤其是基层官员涨工资的“可能性较大”和“完全可能”(具体来说选择“完全会”的为15.11%,选择“较大可能会”的35.78%),认为“不会”和“较小可能会”的有38.28%,另有10.83%的人“不清楚”。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在公务员涨薪的问题上,社会舆论和党政干部群体看法大相径庭。

“非公务员不了解情况,总觉得好处都被公务员占了。”对此,河南省南阳市某县发改委受访干部张自娟感慨,“一个40多年工龄、当了20年的公社书记加10多年不腐败的县直一把手,至今的退休金还不到两千块。

(七)会不会减弱官员干事动力

超出半数的公众选择了“不会”和“较小可能”,共达54.99%;认为“完全会”和“较大可能会”的干部有37.4%,公众也有39.75%

调查发现,超出半数的公众选择了“不会”和“较小可能”(分别为37.26%和17.73%),共达54.99%,而选择这两项的干部总占比达58.1%(选“不会”的占11.83%,选“较小可能会”的占46.27%);认为“完全会”和“较大可能会”的干部有37.4%,公众也有39.75%(选择“不清楚”的干部有4.5%、公众有5.26%)。可见,在此问题上两个群体比例相当,看法较为一致。

但仍有一些细微分歧值得我们注意。比如,认为从严治官不会降低官员干事热情的公众有37.26%,但选择“不会”的干部只有11.83%,更多的干部还是较为审慎地选择了“较小可能会”。有受访干部表示,中央的政策部署本身没有过头,但在各地具体执行过程中,有些过头之处,这影响了部分党政干部干事的动力。但正如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委群众工作委员会副书记黄伟所认为的,“治官和改革发展并不矛盾,反而有利于改革发展,让为民务实清廉的官员脱颖而出,更多地填充不作为或腐败官员的空缺,也有利于为改革发展营造公平公正的大环境” 。

(八)能否为深化改革扫除障碍

53.23%的公众认为保持当前治吏态势,“较大可能”为深化改革扫除障碍,官员认同度更高,达84%

调查显示,超五成公众认为整治官风“完全”(19.36%)和“有较大可能”(33.87%)为深化改革扫除障碍。选择“不会”和“较小可能”的有42.29%(分别占比18.03%、24.26%),另有4.49%的人“不清楚”。与公众相比,超过84%的党政干部认为新一届中央领导层“打铁自身硬”,从严治官效果已经显现,持之以恒,“完全”和“较大可能”能为深化改革扫除障碍(具体占比41.22%和43.56%)。

对比分析可知,党政干部要比公众更加乐观,也更加认同中央从严治吏的效果。为何“被整”的群体反而喝彩更多?而受惠的公众却谨慎观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廉政研究院院长乔新生教授认为,“让公众在改革的过程中产生归属感和信赖感尤为重要” 。

(九)对党的治理能力信心提高了多少

选择“很多”、“较多”的党政干部占比达35.42%,八成多的公众对党的治理能力信心提升

“对党的治理能力信心提高了多少?”选择“有所提升”的党政干部有45.33%,选择“较多”和“很多”的分别为27.15%和8.27%,另有19.22%的党政干部认为“没有提高”。在参与调查的公众中,有49.84%的人对党的治理能力信心“有所提升”,提升“较多”和“很多”的共有30.55%,“没有提高”的有16.51%,选择“下降”的则有3.1%。

公众和党政干部对党的治理能力的普遍提升,反应了社会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一年多工作的充分肯定,更体现了反腐倡廉系列举措的深得民心。

(十)制度建设能不能跟得上

超过五成的公众对从严治吏的制度化信心不足,只有53.21%的受访干部选择“完全能”和“较高程度能”

从问卷调查结果可知,22.28%的受访公众认为制度建设能跟得上的“程度较低”,认为“不能跟上”的受访者有23.57%。也就是说,超过五成的公众对从严治吏的制度化、常态化持有疑问。这与仍有53.21%的受访干部选择“完全能”和“较高程度能”的调查结果形成了鲜明对照。

整治官风能否避免昙花一现的运动式收场?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杨开封认为,治官政策与既有制度架构间存在的冲突,影响了官风整治的制度化和常态化。例如,在一些腐败案中,企业的走私与漏税行为之所以被地方官员纵容,是因为其结果可能促进经济发展。

而另一方面,质疑固然为每个公民应有的权利,但质疑也只是开始,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问题解决制度完善,质疑才更有积极现实的意义。弥合“不信任裂痕”,凝聚“社会共同体”意识,需要政府带头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只有这样,现代政治文明才能有坚实的土壤,制度体制健全才会指日可期。

猜你喜欢
党政干部公众官员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加强党政干部道德建设的意义与路径
丘琼山巧对官员
加强党政干部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
“搞”艺术的官员们
当代中国官本位意识表现分析
“官员写作”的四个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