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东亚威慑的未来

2014-08-30 18:54殷东豪
现代军事 2014年7期
关键词:中程弹道导弹部署

殷东豪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进程一直都是美国决策者们关注的核心问题。在过去的三年里,中国在一系列领土争端中所采取的措施加剧了地区的紧张局势,并强化了其他国家对中国的恐惧感,即认为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其必然会变得更具侵略性,并且会不断扩张军事实力来遏制邻国,制造危机甚至可能直接挑战美国的地位。不过这些担忧毕竟还有待长期观察,目前,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最紧迫的威胁在于其部署的大量近程及中程弹道导弹(SRBM/IRBM)。未来一旦台海发生冲突,中国很有可能由此取得对台的制空优势。此外,中国的导弹也同时威胁到了美军几个关键的前进基地,牵制美国海军在该地区的力量,从而削弱了美国护卫台湾的有效力量。不仅如此,这些导弹同时也瓦解了美国对中国的威慑,一旦危机爆发,美国将难以采取相应的军事行动,因而增加了该地区冲突的可能性。专家们称中国的这种策略为反介入和区域拒止(A2/AD)战略,而作为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导弹部队给美国的决策者们确实造成了一个不小的挑战。

作为回应,一些美国专家提议在该地区部署常规陆基中程弹道导弹,以遏制中国不断提升的优势,同时也能增强美国对中国的威慑能力,防止其在未来采取可能的侵略行动。尽管这项提议尚未完全实施,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美国想要部署新的中程弹道导弹,就必须单方面退出1987年签订的《中导条约》,或者与条约另一方俄罗斯合作,终止该条约、对条约内容进行大幅修改。该条约要求当时的美苏两国销毁其武器库中的中近程导弹,该条约至今依然有效,因此美俄两国仍然不得试验、发展或部署该类型导弹。

从美国的国家安全目标角度出发,在决定是否要在该地区发展或部署新的中程导弹时,显然需要考虑政治与安全因素。虽然军控问题也是需要考虑的一方面,但是目前最首要的问题应当是:美国新一代的导弹能否做到既有效威慑中国,又可以保护台湾,同时还能帮助保持甚至提升美国在东亚的实力。

中国导弹的现代化进程及反介入挑战

十多年来,常规近程弹道导弹力量的发展与部署一直都是中国军事现代化着力的重点所在。目前,有超过1000枚近程弹道导弹(DF-15和DF-11)部署在邻近台湾的区域,这些武器的首要任务就是威慑台湾,使得台湾当局不敢单方面改变台湾现状。但是,由于中国的导弹力量已经得到显著提升,其作用也已经远远超出仅对台湾保持威胁的范围。许多专家认为,中国将利用其导弹力量组织协同作战,一举瓦解台湾的防空部署,甚至可能直接在地面上就摧毁台湾空军力量—即便是隐藏在严加保护的掩体之下的作战单位也难以幸免—如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就可以获得海峡制空权。不过,这一设想没有考虑美国在保卫台湾的作战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另一个更棘手的问题是中国军队已经开始发展并部署中程导弹。其武器系统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提高(尤其是精确度上的提高),这使得驻守在该地区的美军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威胁。常规型的DF-15中程弹道导弹历来被视为反舰弹道导弹(俗称“航母杀手”)的变体基础,该导弹能够打击到美国在西太平洋的主要空军基地,包括冲绳的嘉手纳基地以及韩国的群山基地。在过去几年里,中国还发展并部署了大量的对地巡航导弹(LACM),其射程预计可以达到大约2100千米,并且有报道说该导弹具有重新确定目标的功能,因而精度很高。随着中国军事力量对于该地区军事基地的不断渗透,甚至连关岛上的安德森空军基地都有可能成为首要打击目标。

尽管中国在其他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例如研制出第四代攻击机以及水面及水下的现代化舰艇,这些都给美国的决策者们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但是中国的导弹部署带来的问题更加严峻。中国常规导弹力量的扩张正是中国军事发展的真实写照,其带来的净效应就是显著瓦解了美军在该地区的防御力量。如果美国在可能发生的台海战事中出手援助台湾,那么美国的前进基地及其航母战斗群就会在应对危机时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此情况下,中国将投入更多的致命性导弹系统,使得美国前期在此部署的力量处于危险的境地。华盛顿的防务专家将中国军队的这种力量称为“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目前,中国已经开始致力于压制美国向中程区域投送军力的能力,并且将美国原来的主要优势(美军的近程攻击机可以直接从美军前进基地或航母上起飞)转化为潜在的累赘。中国凭借其防空力量及其他相应的武器,已经建立起了海岸防卫区域,胁迫美军知难而退,无法进入该区域。

美国的火力在不断衰减,中国却已经有能力威胁到美国的前进基地和海军设施,这些设施对于美国在台湾周边及中国近海地区的军力投送至关重要,因此这也不禁让人质疑美国是否有能力遏制中国的进攻态势。一旦危机发生,北京就很有可能凭借其对美国的显著优势,主动采取措施,改变台湾的地位。如果传统的战略平衡过多地向中国方面倾斜,预期的战争成本就会降低,从而刺激中国敢于首先动武。在最糟糕的情况下,中国将发起全面进攻,有效瓦解台湾的武装力量,而美国则受制于中国的威胁无法做出反应。中国导弹部队将与其他各种反介入力量(包括信息及电子战力量、反导武器以及改进过的攻击机和攻击型潜艇)协调作战,首先出击,致使位于“第一岛链”内的美军基地和海军作战部队均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从而极大地限制美军做出反应的能力。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北京正试图在一场传统意义上的常规战争中取得胜利,毕竟美国即使在交战战场之外的区域也依然具备广泛的实力。但是,倘若台海爆发危机,中国也可能保持克制,通过其常规军备上的优势(尤其是导弹部队优势),动用较大规模但“有限”的军事力量来有效对抗美国,制造既成事实,让美国意识到要想改变这一事实代价太大,从而最终实现其对台湾的政治目的。在此情况下,美国做出何种军事反击就成了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台海冲突因此很有可能上升成一个影响范围更广的军事冲突。

专家们预测,中国努力实现军事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1996年台海危机以后中国领导人认识到了军队的劣势,在那次危机中,克林顿总统曾向台湾海峡派遣了2个航母战斗群,以应对中国的导弹演习。endprint

回顾1991年海湾战争和1999年对科索沃的空袭,许多主流分析评论都强调了美国精确制导武器(PGM)在2次战争中的威力,但是中国的反介入和区域拒止战略依靠的是其地缘优势,以及希望维持台湾地位的首要考量,如果与美国发生冲突,中国必然会设立一个实际的缓冲区,从而避免美军接近一些重要目标,比如空军基地、导弹基地以及指挥控制机构,由此使得美军的近程攻击机和精确制导武器失去效力。

华盛顿对于中国的发展并不是毫无察觉。尽管上述设想可能都只是最糟糕的情况,但是五角大楼和安全部门已经开始思考这些问题,并且由此合成了一个新的作战概念—空海一体战(ASB)。空海一体战将美国空军及海军力量合并,从而保持并拓展了美国在中国沿海地区的军力投送能力,这样一来美国就能突破中国的防卫缓冲区,并恢复西太平洋地区的传统平衡态势,为美国留下展开进攻的空间。如此,美军作战实力将得到提升,并能威慑将来可能发生的冲突,美国也将有能力重新保证其盟友的安全,确保一旦台湾发生政治危机,其盟友依然可以保持稳定。虽然空海一体战依然只停留在概念层面—它还不是一项官方政策或针对某一国家而制定的正式作战指南—但是美国希望通过这一概念,从长远角度出发,改变五角大楼对研发项目的投资方式,对新武器系统的获取方式,以及对军力结构的改组方式。海空一体战的概念重视新兴技术,遂行新型作战方式,诸如“伪装掩护作战”,这些战术都利用了信息技术和电子战技术,以及一些高端的常规武器系统。这一概念的核心就在于重新树立美国的力量,以对抗中国的进攻态势。尽管由于中国的反介入和区域封锁战略暴露了美国军力的不少缺陷,但是从理论上来说,空海一体战的概念不仅可以弥补这种缺陷,还能帮助美国最终夺回主导权。威慑的基本含义就是指为了避免某一行动而提高该行动的预期成本,这一概念似乎在传统范围以外也依然适用,但是空海一体战的概念包括了2种非常重要的威慑方法,一是封锁策略(降低敌方从行动中获得的预期收益),另一个是作战策略(需要有显著的实力来打败敌人,从而威胁敌方不敢采取美方不愿见到的行动)。

美国部署战区导弹的潜在益处

一些专家认为,美国如果部署常规陆基中程弹道导弹,将能更加有效地对抗中国反介入/区域封锁能力所带来的日益增长的挑战。在执行空海一体战思想的过程中,陆基常规弹道导弹(即战区导弹)在其他各作战平台和火力的配合下可以发挥出其潜在功效。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战区导弹将极大地提升美国的防御能力,一旦美军前进基地中的攻击机无法发挥作用,战区导弹可以很好地弥补由此产生的火力缺口。美军火力得以提升,必将大幅改善海峡两岸传统的平衡态势,提高中国防卫行动的预期成本,从而重新建立起美国在该地区的威慑力,而目前这种威慑力已经随着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进程逐渐失去效力。详细来说,美国在东亚部署战区导弹将有以下4个明确并且相互关联的益处。

提升美国的防卫能力/通过惩戒手段加以威慑

首先,一旦中美之间爆发冲突,常规陆基中程弹道导弹将加强美国在直接冲突地区的火力,并提升对抗中国的能力。即便是在冲突区域,中程弹道导弹也是有能力穿透敌人防线的,所以部署这些导弹将一举突破北京在执行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时设立的缓冲区域,从而能够根据美国的需要,显著改善传统的平衡态势。中国一旦发动战争,无论其针对的是台湾、美军部队还是美国在该地区的其他盟友,都必将付出巨大的代价。如果中国的反介入能力可以阻止美国向台湾周边地区,包括中国大陆及其沿海地区投送军力,那么在此部署足够数量的常规导弹—尤其要分散部署在多个美军基地—就会对中国的安全环境带来显著改变。

提升美国的防卫能力/通过封锁手段加以威慑

一旦威慑手段失败,战区导弹就可以将中国最具威胁性的关键设施置于其打击范围之内,从而提升美军防卫台湾的有效力量。有专家认为,这种“以牙还牙”的反击方法以美军部署常规弹道导弹为基础,是对付中国移动发射导弹系统的唯一有效方法。常规弹道导弹在其精确度、射程、速度以及穿透敌方防线的能力上都非常适合在战争条件下打击导弹运输发射车。根据过去的经验,传统的空中力量,即便是在拥有制空权的情况下也不能很好地定位并打击移动式的导弹及其运输发射车。如果美国可以在战争状态下依然保持其战场监视能力并准确把握战场事态,那么战区导弹就可以让美军拥有足以威胁到中国移动发射导弹设施的即时打击能力,从而使得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大打折扣。同时,这也意味着中国即使动用其导弹系统也无法收获太多益处,从而逼迫北京不得不重新考虑其在危机环境中动用导弹的做法,由此提升了美国对中国的威慑力。

通过增加中国导弹目标范围使其反介入策略复杂化

引入一些必然会引起解放军决策者们关注的防御力量,中国导弹瞄准的目标就会因此变得更加复杂,这些新式的美国武器装备将被中国视为首要目标。这样一来,中国目前部署的导弹都会将其目标转移到美国的导弹基地上,而这些导弹原来的目标可能是瓦解台湾防空能力,打击其机场跑道,瞄准防守薄弱的美军前进基地,趁其飞机尚未起飞时就将其摧毁,甚至可能瞄准美军的海军设施。只要美国部署的导弹数量足够多,并且可以有效分散在各个基地(可以从发射井内发射,也可以从移动发射车上发射),就会促使中国对其应急计划做出大幅改变,从而瓦解其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的核心支柱。

提升战力/控制局势升级

一些专家认为,在可能的危机或冲突中,比起“中央”战场反击策略,美国在该地区部署导弹的做法更能避免事件的升级,正是因为这些导弹的部署是公开可见的,其目的就是为了防范可能出现的冲突,所以美国的战区导弹引起北京警觉的可能性就更低,从而避免冲突向常规战争乃至核战争升级。从这层意义来说,在危机状况下或冲突早期,这些导弹使得美国针对中国大陆的攻击行动所采取的反击措施具有更大的透明度,降低了其行动的不确定性。这些导弹一旦在战场上部署到位,任何中国的进攻都会遭到有节制的、相对应的反击,这一过程几乎都是自动运行的。与此相反,由远距离轰炸机或潜艇发射的导弹很有可能被误读为战略武器,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endprint

根据美军部署的性质和规模,新一代的战区导弹力量—设想中“潘兴-3”常规中程弹道导弹—将用来对抗中国,该导弹可以威胁到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力量的诸多重要据点,包括其空军基地、指挥控制设施、防空体系以及最重要的移动导弹发射系统。通过进一步加强美国的威慑能力,并针对中国最具威胁性的军事力量提出明确公开的防御计划,美国也可以利用部署战区导弹力量这一举措,向其在该地区的盟友们提供安全保证,确保其盟友在危机时依然保持稳定。但是,尽管该项措施将带来诸多益处,也并非毫无弊端。

美国部署战区导弹面临的困难

空海一体战以及要求部署更多导弹的拥护者们通常讨论的都是这些计划的预期效益,但是他们很少认真考虑过那些对最终结果至关重要的假定。一方面,美国退出《中导条约》就可能在外交、政治和军事上付出巨大代价,另一方面,新一代的常规陆基中程弹道导弹也可能面临十分巨大的困难。其中最大的两个挑战就是导弹基地的使用权问题和费用问题。这里首先需要讨论的就是导弹基地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费用的问题,并且影响到整个计划的预期获益。

至关重要的导弹基地使用权问题

如果美国部署的常规中程弹道导弹有足够的多点威力,中国就不敢贸然采取行动。这样的假设确实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该地区的战略平衡态势,但是,这些假设都是建立在美国在该地区拥有多个基地可以安放其导弹的预设条件之上的。支持美国部署常规陆基中程弹道导弹的专家们都认为美国有足够多的备选基地,这些基地都可以针对中国导弹力量提供较大范围内的多点威慑,但这是不现实的。此外,有一些基地地位十分重要,真正可以帮助该计划实现预期效益的最大化,但是美国是否能够使用这些基地还值得怀疑。目前中国的政策依然是“和平崛起”,并没有表现出特别具有侵略性或扩张性的举措,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不大可能在其西太平洋领土之外找到别的基地。

根据20世纪70年代的经验,即便是在面临巨大威胁的情况下,美国的地区盟友也很有可能拒绝美国想在其国内公开部署威慑性反制武器的要求。由于东亚地区经济的相互依存度很高,而中国在地区贸易中又占据着核心地位,所以诸如日本、韩国和菲律宾这样的国家不可能将台海爆发冲突的威胁视为直接影响到其自身安全的挑衅性举动。在这些国家的领土上部署直接针对中国的导弹,将彻底改变这些国家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他们成为未来冲突中,中国攻击武器首要打击的目标。

因此,认为美国有多个备选基地可供多点导弹部署的假设是存在很大问题的,而在仔细筹划这一计划的过程中也必须首先认识到所有的导弹部署都将局限于西太平洋的美国国土上。仅仅这一事实就足以使以常规中程弹道导弹来反击中国导弹部署的计划在效果上大打折扣。由于美国无法使用距离最近的基地,就不得不增加导弹射程从而导致开销增长,同时由于导弹部署受限,原本大规模多点导弹部署所能带来的战略及战术效益现在也不复存在。尤其是上文所说的第二和第三个益处—原本设想能够通过增加美国在该地区的关键军事存在,威胁到中国的移动发射导弹系统,并使得中国导弹的目标更加复杂化—就完全不存在了,因为美国只能将其导弹部署在该地区唯一的美国领土上(即关岛)。还有一点十分重要,尽管美国在维持其西太平洋地区指挥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方面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但是一旦冲突爆发,这些关键设备似乎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中国电子攻击的影响。即使美国有能力维持该地区指挥控制系统的完整运行,从关岛发射的常规中程弹道导弹也不可能打到预期的目标,因为导弹的飞行距离实在太长。射程在1000千米以内的近程弹道导弹可以执行打击导弹运输发射车的任务,但是让一枚飞行了3500~4000千米的导弹来实现这个目标就不太现实了,因为导弹飞行的距离和时间都太长,而且需要不断地更新并重新定位目标。

陆基常规中程弹道导弹的开销

另一个更直接的问题就是这项计划的开销问题。这项计划到底是一次高层次、高技术,却花费昂贵、实用性低的军事部署还是一次花费合理、可能带来更大收益的战略安排?毫无疑问,发展新型高性能的中程导弹得花去一大笔钱。这里可以对设想中的“潘兴-3”计划所需的费用做一个初步的估计,一项兰德公司的研究报告认为美国需要在西太平洋地区初期部署的导弹数量应该在600枚左右,这样美国才有足够力量来对付中国可能在台海冲突中使用的空军基地,而仅仅这项初期部署计划预计将花费120亿美元,此外还有其他的因素可能使得该系统更加昂贵。

首先,“潘兴-3”的射程将几乎可以肯定超过3500千米—几乎是“潘兴-2”(1800千米)的2倍—这样才能有效威胁到与台湾相邻的解放军部队,如果射程能超过4000千米,那甚至就可以打击到华中的一些关键目标。其次,为了能对敌方重点保护的目标实施更有效的打击,导弹设计的打击精度就很高,正是由于其在导弹射程和精度上的高要求,“潘兴-3”会比改良后的“潘兴-2”更加昂贵。最后,工业基础的因素也需要考虑在内。虽然美国显然有能力发展并部署该导弹系统,但是长期以来,美国在这一领域的研发一直都没有什么进展,这也可能进一步增加这项导弹计划的成本。

导弹部署带来的地区安全隐患

美国部署陆基中程弹道导弹的想法带有很强的军事政治意味,很有可能给中美关系带来冲击。将高性能的中程常规导弹瞄准中国的重要战略目标很可能被中国视为一种挑衅,从而使得中国感受到来自美国的威胁。目前还不清楚中国在面对威胁的时候,是否会限制其自己的导弹部署,但是如果中国认为美国部署导弹的行为极具威胁,那么其反而会在现有层面上进一步加强自身中程导弹的部署,美国最初是为了恢复该地区的传统平衡态势才部署导弹,但这样一来,美国的初衷就很难达到了。所以说,美国在该地区公开部署高性能导弹,不仅不能消除可能引发冲突升级的潜在因素,反而可能会打破稳定局势,将中国和美国都置于危机的边缘。

转变中国对威胁的认识

美国一旦退出《中导条约》,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增加中国对美国意图的恐惧感。曾有专家这样写道,中国有限的核威慑力—包括其承诺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原则—以及一直以来关注的军事现代化进程都是为了防止遭到核恐吓及核威慑,这在北京看来是对其自身发展的一种干涉。从短期来看,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威慑外国势力对台海冲突的干涉,并且在这种威慑失效的情况下依然有能力取得胜利。而美国对华政策的核心挑战在于要在合作与冲突中找到平衡,防止出现一个极具侵略性的中国,不能让中国不断加强自身力量,拓展其物质资源。在东亚地区部署新的导弹系统很可能被视为一种加剧对立甚至可能引发外交危机的举措,虽然美国的初衷确实只是为了弥补其在威慑力量上的显著劣势,并加强其在该地区脆弱的前进基地,但北京是否认同这种做法的目的就很难说了。endprint

改变中国以导弹为中心的战略

在部署战区导弹的战略考量中,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认为一旦美国可以多一些长期部署导弹力量,就可以改变中国原本计划用于台海作战的导弹力量。美国的确可以在该地区部署更多目标,投入更多军力,但是现在还远不能确定这些举措是否可以改变中国的计划。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进程更关注导弹力量的发展,这与美国的发展道路在性价比上的考量是不同的。传统上来说,美国主要依靠战术及战略空中力量,因为美国人一直认为导弹只能使用一次,而空中力量则可以反复使用。但是中国的发展模式和目标不可能因为美国部署了有限的战区导弹而发生重大变革。即使中美之间出现导弹军备竞赛,中国虽然在数量上占据相对优势(或许在质量上也有一定优势,至少在中近程导弹范围内),但这对美国来说并不意味着有很高的性价比。

面对中国以导弹为中心的军事现代化进程及其带来的中美间力量的失衡,美国与其采取对等的导弹策略进行还击,不如利用美国的相对优势领域做文章,比如加强水下、海面及空中作战能力。在假想的台海危机中,由于台湾对中美两国的利益是不平衡的,美国不可能在军事上完全击败中国的“主场”优势,所以可以预料北京必将尽其所能,保证其在冲突中赢得胜利。但同时,中国并不会与美国打一场全面战争,而只需要一次目标有限,并且占据着地缘优势的军事冲突。总而言之,美国部署中程导弹的举措只不过是对现有的常规军事打击力量的有限提升(因为基地和花费的限制),所以这样的计划不可能改变中国的战略考量,反而有可能适得其反,因为中国为了弥补由于美国加强导弹部署后造成的差距,很可能会更进一步发展导弹力量。

引发危机动荡、诱使先发打击和造成冲突升级的潜在可能

美国的决策者们认为中国会把美国的导弹部署看作严重的威胁和挑衅。回顾历史,1979年美国在西欧做出了“双轨”决策,开始部署“潘兴-2”导弹,而前苏联则认为这一举动不仅仅是为了弥补前苏联部署SS-20导弹后造成的战略差距,更是表明美国试图改变北约与华约之间的平衡态势。正是由于“潘兴”导弹具备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打击前苏联领导层及其指挥控制机构的能力,莫斯科把该型号导弹的部署视为及其严重的威胁,这也加剧了20世纪80年代美苏关系的恶化。因此,如果真的在关岛部署“潘兴-3”导弹,很可能会促使中国做出类似的反应。一种可以摧毁敌方指挥控制设施、导弹发射装置以及其他重要目标的高性能导弹必然会被看作是一种极具威胁性的“反击”武器,哪怕这仅仅只是一种常规武器。所以说,一旦发生危机,这些武器必然会被视作重要目标,而这样的认识会引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导致危机中局势动荡,二是诱使冲突方采取先发打击的策略。

结 论

中国导弹的扩张导致美国的利益受到威胁,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但是,目前还不确定美国在此部署陆基中程常规导弹—实际上违反了现行的《中导条约》—是否是应对这一威胁的理想手段。虽然“潘兴-3”中程弹道导弹将提升美军在冲突中的常规武器力量,但是该型号导弹造价昂贵,并且由于缺少合适的导弹基地,它也很难发挥效果。一些替代方案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同时性价比相对较高,而且行动方式更为灵活。

新部署的陆基常规中程弹道导弹将提升美军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攻击力,从而使得美国有更强大的力量来威慑中国。但是,美国的战区导弹并不可能有效地瞄准中国的移动发射导弹,尽管战区导弹可以打击重要的固定目标,不过其它武器装备和作战平台也可以执行这样的任务。更重要的是,现在还不能确定美国在该地区部署新的导弹是否会比现有的美军作战平台在威慑中国的效果上更好,因为一旦爆发冲突,现有的作战平台完全可以直接进入该地区。因此,美国在考虑部署新的战区导弹来增强威慑的时候,必须同时考虑到由此带来的潜在的动荡局势和可能发生的危机升级。由于在该地区除关岛以外,美国不可能获得别的基地的导弹部署权,美国就应该料想到,这项计划不仅花费巨大,而且大规模多点部署的设想也将落空。一旦这些导弹投入部署,就意味着中美关系将受到强烈冲击,中国将感受到来自美国的威胁不断增强,从而很可能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这只会让美国处于更不利的地位,让危机局势更加动荡。权衡利弊之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潘兴-3”陆基常规中程弹道导弹不仅造价昂贵,带来的军事利益也有限,而且有可能带来更多的担忧。

如果美国发展并部署昂贵的新型陆基常规导弹系统,实际上就是把美国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一个限制极大且将来可能反而对中国有利的计划上来。如果美国把资源砸在这样的计划上,使得五角大楼无力发展下一代轰炸机,或极大地限制了未来十年中应该修建的潜艇或驱逐舰的数量,而中国则在这段时间内投身于海军力量的建设,推动其蓝水海军力量快速发展,那么美国的处境将很难有起色。所以对美国来说,一个更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自身优势,而不是简单地以同样的方式来对付中国在某一地区的力量优势。

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利益,专门为了对付中国的导弹威胁而研制新一代战区导弹似乎显得太过短视而仓促。在国防预算紧缩的情况下,如果美国还是把有限的经费投入到只能在某一个地区—即使该地区至关重要—使用的武力建设上,就好像是把大部分鸡蛋都放在了一个篮子里。发展常规战区导弹只是在一个特定的挑战胁迫下,一个昂贵而使用范围有限的解决方案。从政治和外交角度来说,这样的军事手段完全与当前东亚地区的政治现实不符。美国一直避免与中国的关系进入冷战模式,但是美国在该地区部署战区导弹的想法与其所感受到的威胁程度似乎并不相符,反而显得美国的挑衅意味更浓。即使不考虑美国一旦退出《中导条约》之后,在外交、政治和军事上所受到的冲击,美国也几乎难以从发展新一代常规中程弹道导弹中获取更多军事利益,甚至可能连投入的成本都无法挽回。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程弹道导弹部署
基于中程无人机测绘系统测制地形图的应用研究
韩暂停部署新增“萨德”系统
韩国宣布暂停部署“萨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