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视角下的“产城融合”理论拓展

2014-08-30 02:43孙红军李红马云鹏
绿色科技 2014年2期
关键词:产城融合产城系统论

孙红军 李红 马云鹏

摘要:指出了系统论(System Approach)关注系统、要素、结构、功能4个层次的联系,“产城融合”是产业要素与城镇要素良性互动并产生功能溢出效应的目标性概念。从理论范式上讲,“产城融合”属于系统方法论研究的范畴。用系统论分析方法对“产城融合”进行了规范解释,从系统、要素、结构、功能4个层面对其进行了内涵界定和外延拓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产城融合”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使之更好地指导当前新型城镇化和产业化的实践。

关键词:产城融合;系统论;“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城镇化;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12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2024903

1引言

“产城分离”规划倾向下,产业和城市功能分离,割裂了要素之间的联系,在小范围低程度上实现了要素资源的配置,但在更大范围上造成产业和城镇要素联系上成本的增加,实际上使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变得更加困难。

在倡导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产城融合成为产业和城镇发展的主导性规划思想。究其根本,市场的开放性特征使不关注要素有机联系和资源高效配置的产业失去竞争力,而失去产业支撑的城市只能日趋衰落,典型案例如美国曾经的“汽车城”底特律。

产城融合概念的提出,说明产业和城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结构)开始得到重视。将产城融合概念置于系统分析框架内,一方面有利于对产城融合概念的理解、内涵的把握和理论的运用,另一方面,通过一个更大的分析框架和更成熟的理论体系,将产城融合理论作进一步发展。

2“产城融合”与“系统论”

系统方法论与产城融合概念是理论范式和应用概念的关系。系统方法论已经相当成熟且成体系,而产城融合的概念还处于理念发展和应用探索阶段,尚未上升到理论的总结层次。

2.1“产城融合”概念

“产城融合”是指产业[1]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口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2]

产城融合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功能主义到人本主义的转向回归。笔者认为,产城融合的基本动力有两个:第一,产城融合是在市场导向下寻求资源要素最优配置、实现最大经济效益的驱动;第二,产城融合是在人本主义导向下对人、环境和社会关系的重新认识和合理组合,以实现最大社会效益的驱动。进一步讲,“产城融合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反映到空间上的一种表征,是资本积累到一定阶段寻求新的空间生产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进入第三重循环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人的素质的必然要求。[3]”

产城融合包含功能融合和结构匹配两大项内容,核心是通过促进居住和就业的融合,实现居住人群和就业人群结构的匹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相互匹配,从而达到真正的产城融合发展。

2.2系统方法论

“一般系统论”由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L. Bertalanffy提出,在一般系统论中,“系统”被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4]”。系统论的核心概念有四个:“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其关注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个层面的关系。

系统论视角下,所有的系统都具有“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基本特征”。

3“产城融合”的系统方法解释

3.1要素层面

产城融合是一个变化的系统,其构成要素包括人、城镇、产业、环境等实体要素,也包括政策、观念、社会环境等非实体要素。其中,有些要素在内容和功能上会有部分重合,例如环境要素既包括资源禀赋等实体性要素类型,也包含人文社会环境等非实体性要素类型(图1)。

当前产城融合及其案例研究中,对人口、城镇、产业、资源等实体性要素强调很多,对政策、观念、制度等非实体性要素强调过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最终造成城镇化的高速度低质量。

3.2结构层面

结构是系统内部组成要素之间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组织秩序及其时空关系的内在表现形式的综合[5]。产城融合结构是实体性要素和非实体性要素作用于城镇化和产业化相互影响及融合过程时要素之间形成的关系(图2)。

2014年2月绿色科技第2期

3.3功能层面

功能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6]。对于产城融合系统来说,主要是指系统的效用和目标(图3)。

产城融合系统的功能效用是通过系统内要素互动最终实现人口要素的融合、制度要素的融合、空间要素的融合、产业要素的融合以及思想要素的融合,功能效用层各项的融合就是最终的产城融合。

3.4系统层面

产城融合系统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要素子系统、融合子系统和功能效应子系统。产城融合系统的实体性要素和非实体性要素通过互动构成一个子系统,这一子系统的效率高低直接影响到融合子系统的运行;在融合子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融合子系统、融合子系统和环境之间都会产生互动关系,并推动城镇化、产业化以及产城融合水平的提升;融合子系统运作的结果就是功能效用子系统的结果——人口、制度、空间、产业和思想的融合——产城融合(图4)。

4.1“产城融合”的内涵再界定

一般意义上,产城融合是产业、城市、人口良性发展的一种模式,相比较而言,系统视角下的产城融合更具体,内涵更丰富:产城融合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这一系统是实体要素在非实体要素作用下,逐渐实现要素与要素之间、要素与结构之间、结构与系统之间各层次良性互动关系的过程。

系统论视角下,产城融合的目标是:系统内耗最小,产出最大,且呈现出吸聚效应并逐渐扩大的态势。endprint

系统论视角下,产城融合的具体性和丰富性体现在4个方面:第一,变化性特征,即产城融合是一个发展过程;第二,层次性特征,即系统要素存在多层次上的互动关系;第三,系统优化特征,即目标指向内耗最小,产出最大;第四,空间扩展特征,即系统产生内聚外扩的发展趋势。

4.2“产城融合”的外延拓展

系统视角下的“产城融合”具有变化性、层次性、系统优化和空间扩展4个特征。

系统论视角下,产城融合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产城融合永远处于向最理想状态前进的发展过程中,没有终点。

系统论视角下,产城融合实现过程中,各要素之间会产生4个层次的互动关系:一是要素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政策作用于投资,观念作用于具体产业;二是要素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信息化作用于第一、二、三产业子系统;三是子系统和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第一产业的发展将为第二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会推动第一产业的发展;四是系统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产城融合子系统会对具体区域的整体环境造成影响,如城镇化和产业化会改变人们的观念和生活状态,产城融合的发展会从结构上改变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系统论视角下,产城融合是系统从一个不均衡状态到一个均衡状态,再从均衡状态到不均衡状态,再到均衡状态……这样一个循环过程,这种循环过程即是哲学意义上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质变后再经历量变,并再次实现质变的上升发展过程,即系统的优化过程。

系统论视角下,产城融合是区域融合度不断提升,且系统范围在空间上不断扩展的过程。系统分析视角下,产城融合更注重系统各层次的互动:产城融合是系统内要素和系统外要素、系统内子系统与系统外子系统、系统与系统之间不断进行信息交流、要素交换、因子互动的过程,即产城融合的空间拓展(或者说开放性)特征。

5结语

产城融合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产城融合理论大多集中在城镇化和产业规划层面的具体案例研究,对基本理论和理念的探讨不多。

用系统分析方法,可以对产城融合形成更清晰的认识,可以在“要素、结构、功能、系统”4个层面进行产城融合的具体分析。同时,系统方法分析视角下,笔者将产城融合看做一个无终点的“发展”过程,并试图将产城融合引到哲学探讨的层面。

认识事物一般有3个层次:第一是哲学层面,第二是一般理论层面,第三是具体理论层面。通过“事物变化发展”等哲学理论、系统论等一般理论、城镇化和产业规划等具体学科理论三个层次对产城融合进行体系化认知和研究,对指导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认识和解决产城融合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 [美]L·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M].秋同,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2] 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3] 汪应洛.系统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 李喜先.科学系统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 吴建伟,毛蔚瀛.大规划:城市与产业[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6] 蓝庆新.区域产业规划方法与案例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endprint

系统论视角下,产城融合的具体性和丰富性体现在4个方面:第一,变化性特征,即产城融合是一个发展过程;第二,层次性特征,即系统要素存在多层次上的互动关系;第三,系统优化特征,即目标指向内耗最小,产出最大;第四,空间扩展特征,即系统产生内聚外扩的发展趋势。

4.2“产城融合”的外延拓展

系统视角下的“产城融合”具有变化性、层次性、系统优化和空间扩展4个特征。

系统论视角下,产城融合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产城融合永远处于向最理想状态前进的发展过程中,没有终点。

系统论视角下,产城融合实现过程中,各要素之间会产生4个层次的互动关系:一是要素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政策作用于投资,观念作用于具体产业;二是要素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信息化作用于第一、二、三产业子系统;三是子系统和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第一产业的发展将为第二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会推动第一产业的发展;四是系统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产城融合子系统会对具体区域的整体环境造成影响,如城镇化和产业化会改变人们的观念和生活状态,产城融合的发展会从结构上改变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系统论视角下,产城融合是系统从一个不均衡状态到一个均衡状态,再从均衡状态到不均衡状态,再到均衡状态……这样一个循环过程,这种循环过程即是哲学意义上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质变后再经历量变,并再次实现质变的上升发展过程,即系统的优化过程。

系统论视角下,产城融合是区域融合度不断提升,且系统范围在空间上不断扩展的过程。系统分析视角下,产城融合更注重系统各层次的互动:产城融合是系统内要素和系统外要素、系统内子系统与系统外子系统、系统与系统之间不断进行信息交流、要素交换、因子互动的过程,即产城融合的空间拓展(或者说开放性)特征。

5结语

产城融合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产城融合理论大多集中在城镇化和产业规划层面的具体案例研究,对基本理论和理念的探讨不多。

用系统分析方法,可以对产城融合形成更清晰的认识,可以在“要素、结构、功能、系统”4个层面进行产城融合的具体分析。同时,系统方法分析视角下,笔者将产城融合看做一个无终点的“发展”过程,并试图将产城融合引到哲学探讨的层面。

认识事物一般有3个层次:第一是哲学层面,第二是一般理论层面,第三是具体理论层面。通过“事物变化发展”等哲学理论、系统论等一般理论、城镇化和产业规划等具体学科理论三个层次对产城融合进行体系化认知和研究,对指导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认识和解决产城融合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 [美]L·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M].秋同,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2] 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3] 汪应洛.系统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 李喜先.科学系统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 吴建伟,毛蔚瀛.大规划:城市与产业[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6] 蓝庆新.区域产业规划方法与案例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endprint

系统论视角下,产城融合的具体性和丰富性体现在4个方面:第一,变化性特征,即产城融合是一个发展过程;第二,层次性特征,即系统要素存在多层次上的互动关系;第三,系统优化特征,即目标指向内耗最小,产出最大;第四,空间扩展特征,即系统产生内聚外扩的发展趋势。

4.2“产城融合”的外延拓展

系统视角下的“产城融合”具有变化性、层次性、系统优化和空间扩展4个特征。

系统论视角下,产城融合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产城融合永远处于向最理想状态前进的发展过程中,没有终点。

系统论视角下,产城融合实现过程中,各要素之间会产生4个层次的互动关系:一是要素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政策作用于投资,观念作用于具体产业;二是要素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信息化作用于第一、二、三产业子系统;三是子系统和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第一产业的发展将为第二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会推动第一产业的发展;四是系统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产城融合子系统会对具体区域的整体环境造成影响,如城镇化和产业化会改变人们的观念和生活状态,产城融合的发展会从结构上改变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系统论视角下,产城融合是系统从一个不均衡状态到一个均衡状态,再从均衡状态到不均衡状态,再到均衡状态……这样一个循环过程,这种循环过程即是哲学意义上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质变后再经历量变,并再次实现质变的上升发展过程,即系统的优化过程。

系统论视角下,产城融合是区域融合度不断提升,且系统范围在空间上不断扩展的过程。系统分析视角下,产城融合更注重系统各层次的互动:产城融合是系统内要素和系统外要素、系统内子系统与系统外子系统、系统与系统之间不断进行信息交流、要素交换、因子互动的过程,即产城融合的空间拓展(或者说开放性)特征。

5结语

产城融合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产城融合理论大多集中在城镇化和产业规划层面的具体案例研究,对基本理论和理念的探讨不多。

用系统分析方法,可以对产城融合形成更清晰的认识,可以在“要素、结构、功能、系统”4个层面进行产城融合的具体分析。同时,系统方法分析视角下,笔者将产城融合看做一个无终点的“发展”过程,并试图将产城融合引到哲学探讨的层面。

认识事物一般有3个层次:第一是哲学层面,第二是一般理论层面,第三是具体理论层面。通过“事物变化发展”等哲学理论、系统论等一般理论、城镇化和产业规划等具体学科理论三个层次对产城融合进行体系化认知和研究,对指导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认识和解决产城融合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 [美]L·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M].秋同,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2] 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3] 汪应洛.系统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 李喜先.科学系统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 吴建伟,毛蔚瀛.大规划:城市与产业[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6] 蓝庆新.区域产业规划方法与案例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产城融合产城系统论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对六师五家渠市产城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创造高品质生活,践行产城融合的典范案例
创造高品质生活,践行产城融合的典范案例
浅谈华夏幸福产城融合恰逢其时,资本运作格局分析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关于江苏中关村实现产城融合的调研与思考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以潍坊滨海区为例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系统论视域下的高校实验室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