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勤学
一、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个性化阅读的前提
2011版语文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依据新课程理念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的独特体验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所思,有所得,有所获。
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十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文中写到彭德怀为了革命胜利,为了战士们能走出草地,忍痛杀害了自己心爱的大黑骡子,在教学时,在读到“漫漫征途,再也看不到大黑骡子的身影了”这句话时,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同学们,大黑骡子真的消失了吗?在教师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再次深入文本,经过思考,有学生说:“不,它没有消失,它已经和红军战士血脉相连。”有学生说:“不,没有,你看,红军战士在大黑骡子精神的鼓舞下,已经和毛主席胜利会师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文本,找到最能打动学生的突破口,使学生在教师问题的指引下真正有所感悟,从而激发自己的独特感悟和真实体验。
二、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个性化阅读的基础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生活是工作和学习的基础,在个性化阅读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与文本内容的相似生活经验,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文本和生活的联系,学生的感受会更加深刻,对文本的解读也会更加个性化。
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十册“爱如茉莉”一课时,文章结尾是这样写道:“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在教学时,我问学生,课文为什么说爱如茉莉?你在平时生活中见到的爱跟这个一样吗?你认为爱是什么呢?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学生说:“爱是有很多种形式的,都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海,我觉得这句话非常正确。”有的学生说:“我从爸爸妈妈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到爱就是关心,爱就是问候。”还有的学生说:“我从平时的生活中看到了默默无言,用行动证明是爱,一个鼓励,关怀的眼神也是爱。”……在这样的学习气氛里,学生的生活经验被激发,纷纷发表了自己对爱的看法。
在这里,通过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对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学生对爱的解读也更具个性化,课堂上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彰显出了语文课堂的灵动性。
三、创设开放的学习氛围——个性化阅读的关键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以及个性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因此对同一文本内容的理解感受也不一样,有的深刻些,有些肤浅些,有的还可能存在一些疑难和困惑,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开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敢于大胆表现自我,那么学生创新的灵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将会得到充分发挥,也更有利于学生弘扬个性,展示自我。
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莫泊桑拜师”一课,文章主要写了福楼拜向莫泊桑学习写作的故事,文中情节故事鲜明,人物对话生动形象,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合作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充分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学习。在这个开放的学习空间里,小组成员之间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学习课文,也可以先自主学习,然后再合作交流;还可以由小组成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习交流……在这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互动起来更主动,更有效,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才可以更放开,更具个性化。
实践证明,在开放的学习空间里,学生的思维会更活跃,对问题的看法会更独特,学习更具主动性,阅读学习效果个性化更鲜明。
四、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个性化阅读的延伸
各种教育实践证明,个性化阅读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的主体——学生是否具有宽广的阅读视野,以及学生的知识储备是否丰富,而这一切都和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找准课内外阅读联系的突破口,使学生能够跳出课本、超越课本,不断丰富自己的积累。
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大自然的文字”这一课时,这是一篇科普短文,文章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有效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课堂结尾处,我是这样教学的:同学们,今天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大自然中有许多奇妙的文字,除了课本上的,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文字?给大家说一说。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抓住这个课内外联系的教学契机,引导学生: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大自然的奥秘,就请你利用课外时间上网查资料或者到书店、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来阅读,然后把你不一样的发现告诉大家。
这样处理,有效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积极性,而且由于不同学生的爱好兴趣不同,在读书交流活动时不同的阅读经历会给学生呈现出一盘丰富的精神大餐,语文课堂也更具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