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艳红
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一直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生涯中奋斗的目标。学生有了阅读的能力,能够自己在阅读中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地学到知识,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点点滴滴,需要持之以恒,需要贯穿于教学之中。
一、要抓住重点词句进行阅读
在读书的时候不能让学生毫无目的地读,应该布置预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例如:在教学课文《沙漠里的“船”》的时候,我板书完课题后,提出问题:“沙漠里的‘船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航行的……”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知道了沙漠里的“船”是骆驼。再让学生观看骆驼的图片,这时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很多动物都不能在沙漠里生存,为什么骆驼能生活在那里”积极思考品读相关的内容,最后得出答案:因为骆驼身材高,脖子又很长,所以能够望得很远;骆驼的鼻子又很灵敏,能够嗅到很远的水源。另外,骆驼的驼峰又能储存脂肪。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骆驼适应在沙漠里生存,它也不愧为沙漠里的“船”。
二、要抓住本节课知识的中心、关键和突破口来进行阅读
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搜寻出总体框架中的中心点,再对它们进行比较、探讨,从中提炼出关键点,就是在这节课的知识体系中其关键作用的一个知识点、一个问题或一句话。同时还要找到能够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就是要找到那些不容易理解的和不容易掌握的知识的办法。例如:我在教学《狐假虎威》这节课的时候,我先让学生快速读课文,理解课题,说说课题的大概意思得出:狐狸借助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这一中心点。通过讲“假”的字意,让学生运用工具书理解其深刻的含义。在我生动的讲述和学生富有情感的表演中把狐狸的本性鲜明地表现出来。带着“老虎为什么半信半疑”这一学习难点,我通过学生合乎情理的表演,和学生一起分析狐狸说的话。看看老虎的态度,解释词意分析句子,最后我提问:“看小动物们都跑了,老虎会怎么想呢?”学生回答:“相信了狐狸的话。”这时候我因势利导,给学生的答案给予肯定。这也证明老虎上当受骗了,所以人们常用“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来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去欺压人。
三、要设计好课前的导语,让学生进行有兴趣的阅读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够激起读者的兴趣,就像是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欲滴。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够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小学生对事物总有一种很高的好奇心,他们有一种不达到自己的目的绝不罢休的求知欲。在教学中我就抓住了学生的这种心理,每节课的课前导语我都精心设计,积极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兴趣是做好一切事情的源泉。例如:我在教学《春雨的颜色》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了,它与我们的生活相惜相伴,就好似好兄弟,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是怎样的?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的吗?同学们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争先恐后地回答:“想”。于是我便说:“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我的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涨地朗读起课文来了。
四、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后进行阅读
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我把读的训练贯穿于我的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通过默读或朗读,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口头语言,从而理解和欣赏景物美、情感美。例如:我在指导朗读漓江水的“静、清、绿”这一段时,我先出示课件,进行描述“漓江有许多小船在等着我们乘坐,我们乘着小船、轻轻地摇动双桨,荡舟漓江。”接着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学生在声音和画面的作用下入境了。这时我轻声问道:“你感觉到了什么?”学生齐读:“漓江的水真静啊!”接着我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再读:“漓江的水真清啊!”让我们抬起头,放眼望去,“漓江的水真绿啊!”最后我让学生把三个句子连起来读。这种读的训练不仅有层次,而且也很有质量,在身临其境中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培养了阅读能力。
阅读训练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这样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
(作者单位:黑龙江海伦市卫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