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燕
摘 要:文章梳理了1949年至今4个阶段的高等教育改革政策,以观测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公共价值的发展与演变。文章认为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要以公共价值为导向,只有这样,政府在高等教育的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上找准自己的位置,既不“渎职”,又不“越位”。
关键词:政府管理;公共价值;高等教育
1 引言
公共性是政府的根本属性,一旦缺失,政府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会产生价值偏差。政府公共性的要求体现为管理过程中对公共价值的遵循和实践。公共价值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的马克.莫尔提出,“公共价值是公众对政府期望的集合,政府除了要确保组织的存续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依据环境的变化以及对公共价值的理解,改变组织职能和行为,以创造新的价值。”[1]在高等教育领域,可将公共价值概括为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具有公共性效用并反映在高等教育政策文本中的理念。
2 高等教育探索阶段(1949-1966年):强调国家利益,彰显政治价值
在1949-1966年的探索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历经3次大的改革。依次为1952年进行的院系调整和教学制度改革,1958年展开的“教育大革命”,1962年开始的“调整和整顿”。在这一阶段,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平稳社会秩序、恢复生产,采取的措施有:在各高校设立政治课、改造旧的课程体系;1957年进行的“教育大革命”要求高校必须进行生产劳动。另外,高校教材要采取党委领导下的“党委、教师、学生‘三结合”的方法。建国初期的高等教育政策是政府关于高等教育的政治性措施,强调国家政权的性质。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方针政策体现出鲜明的工具主义性质,过分强调了高等教育的经济和政治功能。建国初期,政府管理改革过程中公共价值主要表现在宏观层面,彰显政治价值并强调国家利益。
3 高等教育停止破环阶段(1966-1977年):突出阶级利益,张扬平均主义价值
1966-197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教育领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被误划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据高教部对全国205所高校的统计,被划定为右派分子的师生有17 760人[2],同时,以政治活动代替知识学习、冲击教学活动,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从1974年10月至1976年12月,连同政治课在内,上课时间不足总课时的45%。[3]此外,还推行文化教育的平均主义,1966年7月,取消了以往的高考制度,以推荐加选拔的方式代替高考制度。这一时期,把政治凌驾于教育之上,使高等教育沦为国家政治的工具和附庸。政府强调“均等”价值,忽视“公平”价值,在停止破环阶段,政府的政策以“政治挂帅、贯彻阶级路线”的方式进行,强调阶级利益,突出“平均”的价值。
4 恢复起步阶段(1978-1998年):注重服务经济,突出效率价值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的工作重点由之前的阶级斗争转向经济领域。1978年决定恢复高考制度。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政策以为经济建设献计献策为中心,其目的是为了使高等教育能够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形成,高等教育也逐渐向市场化方向靠拢。恢复起步阶段,政府关于高等教育的政策注重服务经济建设的作用,突出经济效率价值。
5 高等教育积极发展和规范阶段(1999-):公平性价值与内涵式发展并重
这一时期,由于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逐渐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大的重要决定。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5%,这标志着我国已开始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可见,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体现了这一阶段的高等教育政策是以公平和民主为价值导向的。2001年4月,教育部宣布不再对参加高考考生的年龄和婚姻状况加以限制,这又进一步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公平性。2006年之后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始从量的扩充转向注重内涵式的发展。2006年8月,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2007年国务院批准了“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项目,中央财政投入25亿元。教育部2007年“1、2号文件”指出“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由上可见,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发展主要体现了公平、民主和质量这两方面的价值取向。
6 结论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其主要的价值导向,从强调国家利益,彰显政治价值,到突出阶级利益,张扬平均主义价值,再到注重服务经济,突出效率价值,最后到公平性价值与内涵式发展并重,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管理逐步成熟。政府的管理应以公共价值为导向,体现公共性,只有坚持这样的公共性,政府才能在理论和实践上找准自己的位置,既不“渎职”,又不“越位”。
[参考文献]
[1]MOORE M.Creating Public Value:Strategic Management in Government [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00.
[3]方银旺.“四人帮”是工农兵学员的死敌[J].人民教育,1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