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发展轨迹

2014-08-30 20:58张逸
无线互联科技 2014年8期
关键词:馆际互借联机编目

张逸

摘 要:图书馆网络服务伴随着计算机的大规模应用而出现,从最初图书馆系统内的联机目录到当今数字图书馆的诞生,人类进入了知识传递的高铁时代。

关键词:图书馆;网络服务

图书馆经常扮演新科技的最早用户,且能够提取核心技术并加以改造后再应用到图书馆的管理中。在计算机网络大规模地被大众接受之前,运用“联机”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已被图书馆发掘并开始使用。即联机检索和联机目录,而最具有创新和开拓意义的是机器可读目录(MARC)、联合联机编目中心(OCLC)、系统互联项目、虚拟参考服务、数字图书馆、电子出版、数字化资源转换等新思维的采纳和新技术的实施。

1 图书馆联机检索的开始

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在1946年问世,而在1954-1964年计算机化信息检索就已经开始在图书馆开始应用,如NASA系统,MEDLARS系统等。最原始的做法是将输入计算机的文献题录、文摘等信息存储在特殊的磁带上,以便图书馆的用户检索和提问。

到了1965-1975年,信息中心的主机借助电话线与远距离终端相连,形成联机实时检索系统,图书馆进入联机实时检索时期(On-line Real Time)。最著名的是ORBIT系统和DIALOG系统。DIALOG是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的联机信息服务系统,它始建于1966年,6年后的1972年以2个数据库开始商业化运营,到目前为止约有1.6亿条文献量,600个数据库,占世界机读文献总量50%以上,并已连上了Internet[1],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联机检索系统。

联机网络化与多元化检索时期出现在1976-1990年期间。各个图书馆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逐步开始安装专门针对图书馆编制的管理系统并开始实现馆藏的全文检索。最先被输入计算机管理系统的是图书馆的MARC记录。MARC数据最早产生于美国,MARC是Machine Readable Catalog(ue)的缩写,意即“机器可读目录”,即以代码形式和特定结构记录在计算机存储载体上的、用计算机识别与阅读的目录。MARC可一次输入,多次使用,是信息技术发展和资源共享要求的产物。此后文献的摘要、索引等逐步进入图书馆检索系统。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万维网技术的成功,使信息检索由原来的集中式网络时期进入到分布式网络发展新时期,图书馆进入了Internet网络化检索时期。

2 图书馆进入 联机编目时期

最早的编目工作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的中国,在汉代 (公元前202~公元220)就有了编目工作的活动。

上世纪60年代的后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发展和普及,在美国,图书馆界为了节省经费、人力和时间,开始使用计算机系统来进行馆藏文献的编目和资源共享工作。1965年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亨利埃塔·凡拉姆(Henriette Avram)结合《英美编目条例(AACR)》牵头创建了描述书目记录的MARC机读编目格式。

随着MARC的推广使用,美国人弗雷德里克·G·克尔格(Frederick Gridley Kilgour)在1967年7月5日倡议成立了OCLC,也就是现今图书馆界被大家熟知的俄亥俄大学图书馆中心(Ohio College Library Center)——世界上第一个联合联机编目中心,俄亥俄大学奥尔顿图书馆(Alden Library)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联机编目图书馆。

各个图书馆通过OCLC联机联合目录(WorldCat,OCLC Online Union Catalog)来实现书目记录的共享,从而避免重复劳动,提高效率,节省经费开支。38年前的OCLC在理念、原理和技术应用上都是一个伟大的创举[2]。

进入二十一世纪,OCLC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其成员馆和服务范围已遍布全世界近80个国家与地区的近4万个各类型的图书馆。联机编目是OCLC最早向各个图书馆提供的服务,被世界各地图书馆广泛应用。联机编目也一直是OCLC核心业务之一。

3 图书馆实现文献传递

早期的文献传递服务是指图书馆间的馆际互借。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馆际互借活动可以追溯至公元八世纪。在普鲁时代的1893年,德国制订了馆际互借条例,该条例划定了普鲁士10所大学图书馆各自的藏书采购范围,并建立了各馆之间馆际互借关系。1901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开始对其他图书馆提供馆际互借服务。1917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馆际互借规则——《美国图书馆互借实施规则》,接下来英、苏等国家也颁布了相应的法令。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几乎全部公共图书馆、主要的专业图书馆和许多大学图书馆都参加了馆际互借。到1938年,国际图联制定了馆际互借规则。

“文献传递服务”这项工作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电子文献、网络文献和网络数据库的迅速增长而广泛开展起来,这项工作是传统馆际互借服务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拓展和提高。

电子文献的传递服务最早出现于1973年的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图书馆为全校师生提供了一项名为“BAKER”的服务,为读者检索文献同时取得原文资料。

创立于1916年的英国中央图书馆(National Central Library),在1973年与英国科技借阅图书馆(National Lending Library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合并建立的英国不列颠图书馆文献提供中心(BLDSC,The British Library Document Supply)提供影印及文献传递,服务对象遍及全世界。

1979年开始,OCLC开始提供馆际互借,而文献传递服务在1993年初开始推出,互联的终端用户或工作站达14,560余个,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OCLC将用户的文献借阅请求自动轮流发送到潜在的出借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开始了网络化传递。

4 图书馆开始参考咨询服务

萌芽期(19世纪下半叶——):参考咨询工作开始启动 提出了“参考咨询工作”专业术语。

1876年格林关于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倡议提出以后,在美国受到了许多图书馆的重视。一些新建图书馆开始设立参考部。

形成期(20世纪初——):设立参考咨询部门或参考咨询台 配备专门的参考咨询馆员

1900年以后,参考咨询服务的理念被美国图书馆界所接受,并且认为参考咨询服务是美国图书馆应具备的功能。特别是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更是走在了前面,一些图书馆设立了参考咨询台和参考馆员。另外,参考咨询服务方式也开始扩展,电话和通信的咨询被列为服务范围,同时,参考咨询服务的时间延长到晚上甚至周末、假日。

发展期(20世纪30年代——):理论研究正式出版了专著,“参考咨询工作”的概念升华为“参考咨询服务”

20世纪30年代,参考咨询工作在美国各地图书馆普遍开展。特别是1930年詹姆斯·I·怀尔(James I·Wyer)出版了第一部参考咨询专著《参考咨询工作》(Reference Work),这部专著是一部极具

巩固发展期(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参考咨询服务工作更加规范 服务途径和方式有所拓展 20世纪60年代开始,参考咨询服务已发展为一个成熟的职业领域。特别是80年代以来,美国的信息技术实现了巨大的飞跃,网络化生存使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的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开拓性的教科书。

数字化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建立了参考咨询服务的新模式 服务对象已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图书馆读者

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图书馆开始开展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据资料统计,美国97.3%的学术图书馆拥有网站,其中44.7%具有网上问答的参考咨询服务,虚拟参考服务基本上已在美国普及。

5 图书馆与远程学习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进入了终身教育时代,一个人不及时补充新的知识就可能被社会淘汰。而远程教育(Distance Education)是终身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也使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教育环境对图书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中国,远程教育由于信息传送方式和手段不同,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以邮件传输的纸介质为主的函授教育阶段,第二是以广播电视、录音录像为主的广播电视教学阶段;第三是通过计算机、多媒体与远程通讯技术相结合的网上远程教育阶段。随着电视、电话、计算机、互联网的逐步普及,网上远程教育离我们已越来越近,对处在大城市的我们来说其实它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

美国最早的远程教育开始于1874年。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在1892年设立了美国第一个函授部。1969年,英国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是一个完全以远程教育为主的大学。1974年,University of Mid-American是美国中西部七州大学远程教育的第一个合作联盟。

2002年公布了新修订的“2000年远程学习图书馆服务指南”(Guidelines for Distance Learning Library Services, 2000),此修订版对远程学习图书馆服务做了极具体和完整的诠释。印度也于2001年7月通过印度图书馆协会的“对远程学习者的图书馆服务指南”(Guidelines for Library Services to Distance Learners)。

远程教育已有百余年历史,从以文字为媒介的函授教学发展到今天以计算机与网络为媒介的网络教学,图书馆的远程学习服务也相应地逐步开始以网络服务为主。

6 数字图书馆的出现

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也称作数字化图书馆,它是 20 世纪 90 年代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它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对信息进行有效贮存、传播、利用的跨地区跨国家的信息空间。从理论上讲,几乎所有的图书信息都能以数字化形式存储起来,而且能在网络化的环境中被本地和远程用户获取;同时,图书馆可以通过自动控制系统为用户提供先进的、自动化的电子服务。

数字图书馆的优越性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载体多元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利用共享化、信息检索智能化。

数字图书馆是当今图书馆网络服务的最高境界,人类进入了知识传递的高铁时代。

[参考文献]

[1]DIALOG系统.http://202.119.33.31/Courseware/xxzydjs/chap13/pages/13_1_3_13.htm(2003/8/12).

[2]欧阳少春.OCLC成功之路.图书与情报,2002(2):8-9.

猜你喜欢
馆际互借联机编目
多联机安装施工技术探讨
国家图书馆藏四种古籍编目志疑
粤剧编目整理之回顾与展望
高温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方式研究
CALIS联机合作编目中的授权影印书规范著录
美国图书馆馆际互借及其启示
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发展探讨
分析Automation技术在Word联机考试系统中的作用
影响我国馆际互借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
馆际互借在ALEPH中的应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