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期兵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药剂科,重庆 402360)
门诊处方中成药不合理应用构成分析及预防措施
彭期兵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药剂科,重庆 402360)
中成药
中成药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确有疗效的成方制剂,根据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结合病证,通过辨证论治,将理、法、方、药合理组方而产生的[1],临床使用方便,但中成药品种多,成分复杂,只有做到合理使用,才会取得好的效果,因此中成药的合理应用应加以重视[2]。笔者回顾性分析本院门诊中成药处方资料,分析不合理应用的原因,并探讨预防措施,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01—2012-12我院门诊中成药处方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每日10张中成药处方,共计3 650张处方。
1.2 方法 计算不合理用药处方的比例,对不合理用药处方中成药用法、用量、配伍、剂型、适应证等方面进行观察,分析不合理应用构成。
3 650中成药处方中不合理用药处方260张(7.12%,250/3 650),主要为辨析病证不明确95张(36.54%,95/260)、中西药配伍不当45张(17.31%,45/260)、中成药用量过大43张(16.54%,43/260)、忽视毒副作用37张(14.23%,37/260)、滥用滋补性中成药28张(10.77%,28/260)及选择中成药剂型不合适12张(4.62%,12/260)。见表1。
表1 260张不合理中成药处方构成比及典型病例
中成药源于天然,毒副作用较人工合成药物小,易被多数患者接受,临床上越来越多地得到广泛应用,不合理使用中成药也随之增加[3]。本文不合理应用7.12%,具体分析如下。①辨析病证不明确。是不合理应用中成药的首要因素,占36.54%。辨证论治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基础,中成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组方的,只有针对病情辨证使用才能药到病除。因此,在选用中成药时,必须依据辨证施治,才能做到药到病除,发挥中成药特有的功效[4]。但临床上辨析病证不明确非常常见,如凡外感,无论风寒、风热一概用双黄连(口服液、针剂)、大青叶(片剂、合剂)等,把中药的清热解毒药当抗生素运用;凡冠心病、脑梗死等都用丹参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等,把中药的活血化瘀药与西药的扩张血管药等同对待。②中西药配伍不当。中成药成分复杂,在与其他药物尤其是西药配伍时易致配伍不当,含钙、镁离子较多的中成药,如牛黄上清丸、龙牡壮骨冲剂等与四环素族及异烟肼反应,生成难溶解的络合物,影响在胃肠道的吸收,降低药效[5];含麻黄的中成药如定喘丸,与复方降压片、氨茶碱同用,出现血压升高、头晕、头痛、心律不齐等反应;地高辛和六神丸并用后出现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③中成药用量过大。误认为中成药无毒副作用,不存在剂量大小,可以随便吃或随意加大剂量,如门诊处方中将维C银翘片(内含对乙酰氨基酚)用量加倍的现象时有发生。④忽视中成药毒副作用。目前存在中药的药性平和,且没有毒副作用错误认识,加上大多数中成药说明书上不注明药物的毒副作用,这就造成了“中药无毒”认识上的误区,随意加大服用量,药物的毒副作用与药物的服用量又是成正比的,导致使用中药产生的不良反应不断增多[4],如长期应用含有朱砂的中成药冰硼散、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⑤滥用滋补性中成药。临床部分医生为迎合部分患者心理,不予辨证,滥用滋补性中成药[6],无适应证应用参麦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⑥剂型不合适。中成药有多种剂型,口服液体制剂吸收快,奏效迅速;丸剂、片剂在进入胃肠道后首先要经过一个崩解、释放,而后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缓慢过程,其作用缓慢而持久,适用于轻病、慢性病;冲剂、散剂、胶囊较液体制剂吸收慢,但比丸片稍快;膏剂以滋补为主,其作用缓慢,适用于体虚病久者;注射剂药效迅速,适用于急症[7]。临床上必须根据病因、病情以及个体差异,选用适宜剂型的中成药,方能发挥其更大疗效[8]。
综上所述,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不同程度不合理现象,要加强对临床医生中医中药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在使用中成药的过程中需要辨证论治,对证用药。注意中成药配伍与禁忌。重视中成药的毒副作用。选择合适剂型[9]。积极发挥药师的作用,开展中成药的临床药学、药学监护和药学经济学等方面的工作,加强宣传工作,通过专栏、发放宣传单、健康讲座等形式宣传中成药的正确使用方法、用量、服用时间等。严格执行药品说明书,加强用药监测,加强中成药相关配伍应用研究,重视辨证施治的中医治疗理念,重点监控特殊人群用药,强化中成药说明书管理规范[10]。及时把医院中成药的功效、主治、适用范围、不良反应、配伍禁忌等汇编成药讯资料,为中成药的合理应用提供有效的药学咨询服务[11]。严格行政监控管理,实施医药分家,避免经济利益导致的不合理用药[12]。
[1] 周毅.合理使用中成药[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20):84.
[2] 丁学霞,孙嘉阳,孙洪善.常见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13(14):197-198.
[3] 廖雅萍,郑婷婷.我院2006-2008年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1):118-119.
[4] 张碧华,高素强,傅得兴.北京医院2004-2007年中成药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4):301-304.
[5] 戴汶灼.中成药在临床的不合理应用现象与分析[J].新疆中医药,2008,26(4):57-59.
[6] 李仲群.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的不合理使用与对策[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17):119.
[7] 李臻,魏宝永.浅谈中成药的合理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8):727-728.
[8] 魏宝永,张晓军.中医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8,16(5):327-329.
[9] 陈艳锦,游鹏程.常见门诊中成药处方不合理用药情况调查分析[J].海峡药学,2010,22(7):209-210.
[10] 王雪锋.门诊中成药不合理应用分析及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4):365-366.
[11] 郭海祥.浅析中成药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629-631.
[12] 朱金英.临床应用中成药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中医,2010,32(3):424-425.
(本文编辑:董军杰)
彭期兵(1973—),男,主管中药师。研究方向:中药临床药学。
R286
A
1002-2619(2014)01-0104-02
2013-06-24)
合理用药与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