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类图书的策划与出版

2014-08-30 00:33黄晓彦
出版参考 2014年14期
关键词:类图书图书上海

黄晓彦

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旅游大发展,在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带动了旅游类图书的出版热。无论是参与出版的队伍数量,还是其在图书市场中占有的份额,以及市场动销品种数量、图书内容细化方面,几乎都显示旅游类图书出版市场趋势总体向好,甚至有点发展“迅猛”。同时,旅游类图书出版“繁荣”的背后,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笔者认为,旅游类图书想要发展,选题策划是根本,在本着“内容为王”的基本原则下,以下原则或许对目前的旅游类图书出版走出困境有所裨益。

了解国外出版动态,坚持洋为中用

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学习并借鉴国外先进出版经验与管理,无疑是提升中国出版品质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国际著名图书公司建社时间长,出版经验丰富,图书运作机制成熟,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出版界应关注那些国际著名的自助旅游图书公司动向与经营,可能的话并积极开展合作。

如“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 旅行指南系列”是全世界最受欢迎、最权威的旅游指南之一,享有国际背包客与自助游客“旅行圣经”的美誉,三联书店引进版权出版了中文版。米其林旅游指南(Michelin Green Guide)为“百年老店”,以介绍旅游目的地的历史和艺术见长,为深入了解、熟悉旅游目的地人文风貌的读者的首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与米其林合作率先推出“欧洲经典游”系列。

同样,发达国家率先在图书中使用了数字化的手段,在封面甚至书中加入了二维码技术,读者通过智能手机扫描,可以阅读更多信息,极大地丰富了图书的内涵,拓展了读者视野,图书功能大大增强,这种做法目前国内出版社已经应用。另外数字印刷在国外应用广泛,根据顾客的不同要求,实现了阅读的“私人定制”,很好地解决了旅游信息的时效性问题。这些技术手段对于旅游类图书的策划与出版无疑具有借鉴价值。

关注旅游文化前瞻,提前出版引导消费

旅游类图书出版不仅应该对旅游文化进行累积,还应对旅游行为进行引导,如此才能净化环境,引导人们健康生活。旅游类图书出版不能仅仅停留在现有内容上,应对旅游文化进一步挖掘,提前介入就是要主动关注旅游资源,深度挖掘旅游内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旅游文化传播,引导旅游消费——这是旅游的延伸,也是旅游文化的拓展。

以笔者编撰的“上海旅游”系列图书为例,《上海旅游经典》对当时还在拆迁和改造中的“外滩源”的历史文化和景观进行了详细介绍,从而使“外滩源”首次以现代上海“旅游景观”的形式载入图书,该书为首部专题介绍上海旅游经典的图书,百度百科中的“上海旅游”就是由该书而来。

提前介入,善于挖掘潜在的旅游文化资源,以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对于当前旅游类图书创新具有一定启示。因此要密切关注国家及地方的相关旅游规划以及文化发展,从而做到“手里拿着一个,眼睛盯着一个,脑袋想着一个”,具有战略眼光,以便领先一步,步步领先。

创新旅游出版题材,满足多元需求

策划旅游类图书要强调创新意识,凸显个性特点,例如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最为权威的古镇自助游“圣经”的《中国古镇游》,国内最畅销的自助游手册《中国自助游》,使“藏地文化”广为传播并成为大众关注话题的《藏地牛皮书》等。

再以笔者编撰的《精彩上海游》为例。本着“到上海就要体验上海”的宗旨,其编排理念如下:凸显人文历史,其首次采用景观圈编排形式,打破行政区划;景点分级推荐,配有景观圈图,便于合理安排旅游线路和时间;附景点分类索引,易于查找,对于目的性比较明确的读者来说尤为实用。由于全方位为读者所想,整体定位准确,出版当年即实现重印,连续两年位居当时上海旅游类图书销售排行榜首位。

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3000美金,我周游了世界》一书。该书上市后仅凭4个月的销量就位居北京开卷旅游图书排行榜榜首,半年内销量突破20万册;之后作者跟进《我如何获得40国签证》一书,继续着市场传奇。究其畅销的原因,最重要的是该书提出了“经济旅游学”概念,即花费最少开支获取旅行中最高的性价比。这一概念的提出,使许多有旅游想法但限于经济原因的旅游爱好者,从而有可能实现遥不可及的梦想。

开动脑筋,不断创新思维,拓展旅游文化内涵,满足多元需求,或许是我们应该做的。进行头脑风暴,可以产生很多旅游出版题材,例如:城市墓地公园化,衍生出陵园游;城市老厂房改造,衍生出文化创意园区游;城市旧居改造,衍生出城市怀旧游;针对名人行踪,衍生出寻访名人踪迹游,等等。

借鉴大众传媒形式,尝试媒介融合互动

跨媒介经营已经成为当前出版趋势,代之而来的图书的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不再像以往那样各司其责,“老死不相往来”。图书在保持自身特有个性之外,可以借鉴报纸杂志的版式、标题,适当生动活泼,从而也减弱读者阅读疲劳;图书可以向报纸学习快速的反应,向杂志学习讲究的版面。特别是图书出版可以弥补传媒信息的浅显性,在深度挖掘与内容丰富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甚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时代下旅游类图书出版如何与时代媒介结合。初级形式的媒介融合如出版、报纸、电视、网络的内容相互渗透,互动参与;高级形式的媒介融合甚至可以拓展阅读,在诸如实用类图书如旅游、美食类图书中应用较多。如《北京美食地理》《骑车游北京》等就较早使用了数字化手段,在书中加入了二维码技术,实现了图书与手机新媒体的无缝结合,让读者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以及所处的环境自主选择。

注重图书市场细分,“小众”图书大有可为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小”做起,把“小”做足、做深,就是“大”,就是“强”。著名出版人赵斌先生曾说,“我们时时见到一些有志向有眼光的出版人,不把注意力放在其他出版社趋之若鹜的方向上,而是细心注视一些二线的题材,发掘出阅读的价值,最后二线成为一线”。因此,我们在重视大众出版的同时,不能忽视“小众”旅游类图书出版。

相对于传统的旅游群体,“入境游”与“出境游”群体无疑为“小众”,但绝对数量不容忽视。正是基于此,针对上海“入境游”人数不断增多,笔者编撰了《The Easy Guide to Enjoying Shanghai》一书,完全换位思考,全方位为外国友人着想:体验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感受上海的中西文化交汇,见证中国特别是上海的百年变迁。

我们在关注“入境游”图书的同时,还应关注国民“出境游”图书。统计显示,越来越多的国民旅游已经不再局限在国内,开始把目光放眼国外,出境游的需求越来越大。此类读物前几年很少,现在已越来越引起业内警觉,如中国旅游出版社的“完全自由行”出境旅游指南丛书,就是针对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而编写出版的。

“入境游”与“出境游”群体本为“小众”,但此类图书出版确实大有可为。当然还有许多可值得挖掘的“小众”,如能把这些具有大众潜质的“小众”服务好,就是服务大众,市场潜力巨大。

结语

日益富裕并迈入“小康”门槛的人们,对旅游偏爱有加,对精神生活消费越来越热衷,作为出版工作者,要正视图书的特殊媒介特征,大力发挥图书出版的特色,不断提供其他任何传媒都提供不了的阅读空间,从而在文化深度挖掘、累积文化、传播知识方面大有作为;同时,要研究市场动态,了解读者需求,不断与时俱进,围绕市场做文章,借“旅游”之名,行“文化”之实,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多出书,出好书,从而为旅游发展给力,为旅游文化传播给力。

(作者单位系上海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类图书图书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新形势下教育类图书编辑如何全面提升编辑素质
航天类图书的出版现状与选题策划研究
从一本书的出版到一门课程的建设:浅谈教育类图书编辑的作用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新媒体环境下小说类图书的创意营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