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
摘 要 在跨文化传播领域中,Edward T. Hall提出的文化语境至关重要,本文将从语境的视角出发对美国2012年总统大选辩论第一场双方的表现进行分析,主要包括语言与非语言两大传播载体,探讨如何从文化层面理解作为低语境文化代表的美国文化。
关键词 低语境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 美国2012大选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From the Context Perspective to Analyze the
U.S. 2012 Presidential Election Debate
YANG Xue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7)
Abstract In the field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vital cultural context Edward T. Hall proposed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text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2012 for the first presidential debate to analyz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wo sides, including language and non-verbal two communication carriers, to explore how cultural aspects of understanding from low-context cultures as representatives of American culture.
Key words low-context language symbols; nonverbal; The U.S. 2012 Presidential Election
1 文化中的语境
语境概念出自Hall在1976年出版的Beyond Culture(《超越文化》)一书中,Hall率先对语境传播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文化具有语境的特征,且语境有高低之分。语境存在于人们日常交往的方方面面,不同的文化对语境高低的形成演化起着重要作用,文化的功能之一便是在人与外部世界拉起一道选择性的屏幕。①这种选择性作用于对环境和现实认知体系的建立,语境透过文化认同逐渐在一个社会中内化为一种习惯与经验。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传播的载体——语言与非语言符号同时也是依赖于语境的,缺少了语境,符号的表达也将不尽完整。在Hall对全球重要文化圈或国家的语境分类中,东西方的文化语境有着显著的差异,而William B. Gudykunst等国际一流跨文化交际专家学者将分类更加细化,属于低语境文化的国家有:德国、瑞士、美国、瑞典、挪威、芬兰、丹麦、加拿大;同时具有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特点的国家有:法国、英国、意大利;属于高语境文化的国家有:中国、日本、韩国、美洲土著、墨西哥以及拉丁国家。
语境是观察问题的途径之一。在对跨文化传播的信息理解上,仅考虑语言的差异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是造成跨文化信息传播被误解的重要原因。为了更好地理解交流对象,作为高语境文化人群的中国人应该从不同维度去理解低语境文化。
1.1 低语境文化渊源
根据Hall的观点,高语境讯息和低语境讯息不应该被机械地强制分离,而更像是连续系统的两端,显性信息从多到少的一个连续。高语境传播或讯息即是,绝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而极少数则处在清晰、被传递的编码讯息中。低语境传播正好相反,即将大量的信息置于清晰的编码中。②
1.2 语境与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nonverbal symbol)往往是附加在语言符号之上的、对情感表达的一种强化。但值得一提的是,低语境文化中,非语言符号在意义的传播中也占有着重要的地位,相对于高语境文化,其表意更加明了、外显。
1.3 语境的流动性
Hall对语境的研究实际上是用以处理交流中信息过载(information overload)问题的分析方法,同时他也强调了语境所承载的意义是不断变化的。对于意义的生成,往往取决于传播参与者的意志以及相应的调整,也就是说,语境可以在具象的传播实例中重新创造。因而高语境文化中可以出现低语境情境,反之亦然。
2 案例分析
M. W. Lustig和J. Koester曾把低语境文化的特点概括为:(1)外显、明了;(2)明码信息;(3)较多的言语编码;(4)反应外露;(5)(圈)内(圈)外灵活;(6)人际关系不密切;(7)低承诺;(8)时间高度组织化。③因而可以将低语境文化总结为更重理性和逻辑的文化模式,以下将从外显这一特征以及笔者自己的一些观察出发,对2012年第一场总统大选辩论做一个内容分析。
2.1 反应外露
低语境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交谈的是高介入性,高介入式谈话双方随时欢迎别人加入到谈话中来;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打断别人的话这些都是正常的;话题随时变化, 覆盖面广。这一点在第一场辩论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在整场辩论中罗姆尼(下称“罗”)一共打断主持人和奥巴马(下称“奥”)的发言9次,奥也有3次打断他人的记录,这同时也体现了低语境文化的权力距离较近,奥目前仍旧是美国总统,而罗的身份除了总统候选人之外,他只是前任马萨诸塞州州长,在事实上与奥属于上下级关系,因而这样明显地在对方发言时插入是低语境文化典型的自我呈现方式。罗与奥的对抗与质疑除去辩论这个特定场合的需要以外,更重要的是低语境文化权力距离小而折射出的平等对话原则,这往往被视为是主宰对话的表现而非无礼。罗在试图打断主持人时说:
“Jim, President began this segment, I think I get the last word. Let me just speak this point.”
除了高介入这一显性特征之外,笔者将一些涉及非语言符号的反应也纳入这个部分。首先不能忽视的谈话反应是停顿。停顿是哈维·萨克斯(Harvey Sacks)的沉默三种样式中的一种。尽管在萨克斯的分类中这是属于比较自然的沉默范围,是谈话者停下来,用语思考或用于谈话内容的改变,④但在低语境文化中,沉默被认为是一种乏味、缺乏活力的表现。罗和奥相比,整场辩论流利很少停顿;奥则经常性地短暂停顿,有时甚至在停顿后说话打结。在我国,发言时短暂停顿被视为是领导人威严的体现,但在美国,则被认为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其次,辅助语在奥罗两人的对峙中也有着明显的差异。罗在说话时速率较快,且经常伴有微笑,而奥则在发言中经常带有“un-huh”和“hum”等隔离语。“不管内容如何,说话流畅都可用作了解某人能力、诚实和正直的指标。停顿和语误被看成欺骗、焦虑和羞怯的标志。语速快的人,一般会被评价为有能力、见识广、自信和具有领导才能。”⑤
除此之外,表情与目光语等外露的反应也在奥罗两人的交锋中有所体现。罗在整个辩论过程中带着微微的笑意,显得自信从容,而奥则时常保持较为严肃的神情,体现出一种防御状态;罗说话间总是直视说话对象,而奥则主要面对镜头或主持人,很少直视罗。因此同在低语境文化中,罗在第一场辩论中的表现略胜奥一筹,显得自信、真诚、大气,而奥巴马则显得准备不足,捉襟见肘。
辩论后的民调数据也支持这一点。在10月3日第一次电视辩论前,奥领先罗多达8个百分点。在几乎所有的摇摆州,奥都呈领先之势。罗几乎输定。但第一场辩论结束后,局面大变。根据PEW的民调,罗已经从落后8个百分点到领先4个百分点,翻转了12个百分点。盖洛普民调显示,72%的观众认为罗是辩论的胜者,只有20%认为奥赢了。这52个百分点的获胜边际,创了大选电视辩论的历史纪录。⑥
2.2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价值观是理解文化雷同与差异的重要维度。特别是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至高无上的,个人主义是又要的价值观,在美国则可能是主导一切的观念。⑦而个人主义恰恰是低语境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大选辩论中最主要的体现就是辩论双方以“我”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在整场辩论中,凡涉及主张、观点,总是以“I think”“I believe”开头,“I”作为主语次数高达264次。有趣的是,和罗相比,奥则相对更多地使用“We”:
“I've got a different view. I think we've got to invest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 think it's important for us to develop new sources of energy here in America, that we change our tax code to make sure that we're helping small businesses and companies that are investing here in the United States, that we take some of the money that we're saving as we wind down two wars to rebuild America and that we reduce our deficit in a balanced way that allows us to make these critical investments.”
此处,奥虽然似乎表面上看来更像是一个处在高语境文化当中的个体,但实际上这只是他讨好选民的策略。一是在总结与回顾中将四年来他的政绩同时也归功于美国人民,是对美国人民戮力同心的感谢;二是表明他与美国人民站在同一阵线,他的所有政策与计划都是站在美国人民的立场上去考虑并制定的,美国人民的利益高于他的个人利益,从而缩短他与选民的心理距离,使得选民们暂时忘记政治家善于表演的刻板影响,卸下对他的防备。于此体现出了语境高低在具体的情境中具有流动性。
3 总结
Hall关于语境的观点与理论拓宽了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视野与维度,不同语境的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会话方式与思维特点。通过本文的梳理分析,可以看出美国文化中典型的低语境特征但语境的高低可以通过不同的情境即时创造,此时的叙事构建需要结合情境去理解。
注释
① [美]爱德华·T·霍尔.超越文化.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12:85.
② [美]爱德华·T·霍尔.超越文化.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12:86.
③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34.
④ 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76.
⑤ [美]史蒂文·达克.日常关系的社会心理学.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52.
⑥ http://viewpoint.inewsweek.cn/columns/columns_detail.php id=2383
⑦ 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