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村民驱鸟”导写及示例

2014-08-28 10:49姜有荣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乌鸦麻雀潮流

姜有荣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村子里的人只见过麻雀,听到麻雀的叫声便觉动听。后来村里来了乌鸦,它一叫,村人便十分惊奇:乌鸦的叫声多特别啊!后来村里又飞来了百灵,百灵的叫声赢得了所有人的赞赏。渐渐地,人们无法容忍乌鸦的叫声了,他们驱赶了乌鸦。后来又赶走了麻雀。村人们就只听到百灵的声音了。

要求:①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②角度自选;③立意自定;④题目自拟;⑤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⑥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寓言类材料,写作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审题和立意。在审题和立意的过程中,一定要思辨三种鸟对自身应持有的态度、三种鸟之间应保持的关系以及村民对三种鸟应持有的态度。细细品读文本,从三种鸟对自身应持有的态度出发,可有如下立意:①世界因不同而精彩;②我“异”故我在;③我型我秀;④开创我自己的一片天;⑤小狗不应该因为有大狗的存在而慌乱不安,所有的狗都应该大声叫——就按上帝给的嗓门大声叫好了(契诃夫语)。从三种鸟之间应保持的关系出发,可有如下立意:①应学会共存;②红花仍需绿叶衬;③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⑤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语);⑥和而不同。从村民对三种鸟应持有的态度出发,可有如下立意:①要学会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②切勿喜新厌旧;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④不要以情感的好恶影响对事物的判断;⑤平等对待众生(勿以差别心对待万物);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佳作示例】

未 央

张君宜

多年之前,我还坐在小河边微滑的青石板上,外婆在河边洗衣,白鹅在我面前结伴游过,桃花落在初融的春水上。邻家的大哥哥撑着一只小木舟,摇摇晃晃,惊起一池鱼虾。远处一缕炊烟升起,灯半昏时,姐姐温柔的呼唤声溢在微风中,隔断在如今大楼的缝缭间,渐渐地,渐渐地,隐没了……

幼时爱读《诗经》,在每一个最平常的午后,母亲坐在一旁的摇椅上织毛衣,听着我稚嫩的噪音,时不时抬头对我温柔地笑。父亲一向对我是严加管教的,尤其是在对经典的背诵上,他几乎是命令式地让我背书。经过了《论语》长时间的折磨后,我自己选择了《诗经》。儿童的想法多么简单啊,《诗经》里的句子多有重复,又富有节奏韵律,一小时能背上好几页。没多久,家里那本薄薄的《诗经节选》就背完了。为了免遭圣人之言的再次“荼毒”,我拿起了《唐诗》、《宋词》。我对儿时的记忆最深的,就是这段日复一日背诵的时光,时不时偷个懒跑到爷爷家,让他“保护”我。

当时一树梨花明媚,午后一团花影清寂渺渺,远处一林树叶沙沙,我站在一旁帮爷爷磨墨,如此眉生细香,寂静清芬。

再从家里搜罗出这些书时,它们早已蒙上了尘埃,卷页泛黄,是冷落已久的残破。再拿起,心中五味杂陈,卷页里还夹着多年前摘的那朵桃花,轻轻一碰,化为粉末,是在责备我长久以来的遗弃吗?

刚上初中时,我终于有借口摆脱那些折磨了我多年的书了,便迫不及待地拿起小说和漫画书,开始了一段荒唐的时光。我日日沉浸在书中那浪漫而又刺激的情节里,不理会母亲那若有若无的叹息。我向周围的朋友同学讲述那段“可怕”的背书岁月,他们都说从来没有背过那些书。那时我是多么羡慕他们啊,没有日复一日的背诵功课,一群小伙伴们在阳光下尽情玩闹……

小河里长满了芦苇,小舟被迫搁浅,河水开始发脏发臭,再听不见河边那清晨时的捣衣声了。

这样的时光不知持续了多久,直到有一天我终于倦了,不再理会周围人递来的一本又一本漫画和小说了,它们是那样的浅薄,我已索然寡味。我重新翻出少年时光冷落的《诗经》,一字一句吟诵,恍觉云影天光,岁月几般般,仿佛又回到那段流萤点灯的岁月。现在想来,只有外婆是一直坚守着的吧,那些旧日的农具,即使不用,也妥善地保管不舍得丢弃,搬家了一次又一次,它们依旧如影随行,如今光阴在它们身上开出花来,说不出的美丽与温柔。

夜如何其?夜未央……

[点评]本文截取了三个生活片段来演绎自己对经典的感知、感受和感悟的过程。儿时懵懂读经典,因不解而折磨;少时痴迷读漫画、小说,因叛逆而迷失;现时解得经典义,因深味而怀想。它向我们昭示了一个深刻的生活哲理:感情支配认识,表明我们还在成长;认识调控感情,表明我们已走向成熟。对世间的事物,我们不能因自己一时的好恶而取舍;否则,待参悟出其中真义时,你将追悔莫及。此外,文中三处景物描写,情景交融,有配乐伴奏之妙;篇末外婆妥善保管农具一笔,四两拨千斤,有指点迷津之功。

不识东风

孙荣荣

人类无论如何狂妄,都不应该在美的可能性面前失去谦卑。

——题记

骑车经过东风路时,我犹犹疑疑。拓宽的街道簇然一新,路边石阶砌高几与门槛相平,熟悉而又陌生,不再是记忆中的模样。

吃惊又惶然,我像一缕寻不到树梢的风,只不过搬离这儿小半年,自小熟悉的街道怎么就换了模样?

天一直阴沉着,前方仍在施工的路段“硝烟”弥漫。调皮的风试图把沙粒吹进我的眼睛,一片迷蒙中我才似乎找到一点熟悉的感觉。骑到拐角处,才发现某一条小巷内三三两两地挤着几个小吃摊——其中糯米糕的香味更是与我味蕾的记忆达到了共鸣。

我停下车买了一块糯米糕,顺道打听了街道的遭遇,原来是城市规划者把这一带规划为绿化带兼停车场。他们说:“这是为了整顿市容,创建文明城市。”卖糕的阿姨拿了效果图给我看,果然整洁大气,端庄美观。

原来是为了追求统一规划的城市美,所以才赶走小摊小贩,赶走路边长了几十年的树,赶走经年的糯米香气,赶走我们记忆里的风。

空气中飘浮着新植的行道树枝叶的香味,在以后的几代人的记忆里,也许这便是美,因为他们的标准已由城市规划者统一规定,因为他们的记忆已被卡在一个个停车位的方寸之间。他们无法感受到昔年的风拂过心扉,无法体会夏日倾盆大雨后在坑洼石板路上奔跑的快意。一张薄薄的效果图,斩断了一代人回忆中美的可能性。endprint

我悲哀地站在整齐划一的街道上,突然意识到,那年雨后泛起的土腥味,那年枝头新叶的嫩绿,那年奔跑在这条街道上的我们,都已在被怀念。

据说多年以前这儿曾是农田,有一望无际的麦浪。更多年以前这儿曾是海洋,有阳光下粼粼的细波。可如今,沧海桑田的轮回在此终结。我们当然承认城市规划效果图上的美,只是让我们如何去寻找时间留下的痕迹以及它带来的美的可能性?

赶走了所谓的“麻雀”和“乌鸦”,百灵鸟能否唱一曲春天?而村民的子孙们只能领略单调的百灵叫声,却再也见不到叽叽喳喳的麻雀、投石喝水的乌鸦了。他们也许永远都不会懂什么叫“好听”,什么叫真正的美了!

扔掉手中的效果图,我骑车离开,没有犹疑,这条东风路,以后我只在记忆中经过。

[点评]本文最大特色是对自己身边生活的热切关注。正因为此,文章给人以真切的触感和痛感。作者调动视觉看城市拆迁,调动听觉闻城市规划,调动味觉品街头小吃……而对石板路、糯米糕等行将逝去的城市印记则充满了深切的怀念,更对城市统一规划中对城市记忆和美的可能性的扼杀充满了深深的惋惜。作者在篇末已“出离愤怒”,踏上了追忆记忆中的“城市之梦”的痛苦历程。

且行且珍惜

孙宁新

我敢说,百灵鸟不久也会被赶出村子。

倘若人们不懂得尊重和珍视曾经带给我们美的事物,便永远只能拥有眼前短暂的美丽。

人们喜欢美,乐于追求美,甚至想要占有美。人类一路走来,建立起伟大文明的过程何尝不是追求美的过程呢?正是因为追求美,音乐、美术、舞蹈才发展为动人的艺术;正是因为追求美,花圃、公园才成为人们的流连之地。纵是由于贪欲,人们对象牙、鳄皮的推崇不也是追求美吗?历代皇帝都喜爱搜罗天下奇珍异宝,“万园之园”圆明圆最是令人感慨伤怀。即便是不懂事的小孩子看到花儿也会咧嘴一笑,路边美丽的无名野花总有人爱采来戴一戴。追求美是人的天性,但善待美、珍惜美的记忆才是人们真正欣赏美应有的态度。

随着更美的事物的到来,人们很容易喜新厌旧,甚至不惜彻底推翻自己原本的审美观。人们喜欢上了百灵鸟,不惜赶走曾经为自己带来欢乐的乌鸦与麻雀,不知乌鸦、麻雀们作何感想?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的国度,但经济的大发展带来的横流物欲正摧残着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文化传统。不断有“潮人”否定中国灿烂的文明,摒弃优秀的传统文化,难道在他们眼里先人们都白活了吗?否定往往带来破坏和伤害,神州大地的古建筑消失殆尽,拔地而起的仅仅是外表光鲜的高楼大厦。挖掘机就像是在掘中国古老文明的坟,也为未来刨下一个坑,拔地而起的不是民族自信,仅仅是虚假的繁荣,仅此而已。

只有尊重和珍惜一切带来美的事物,尤其是曾经带来美的事物,我们才能真正接近美,才能填平前方的坑,从而拔地而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类身为万物灵长,理当善待万物生灵,为什么要不断破坏和伤害呢?对待文明也是如此。传统文化带给人们太多美丽,放之于当代社会,其实并不与现代文明冲突,我们应该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共存与交融。美丽只有既包孕过去,又开启未来,才能因其积淀起的丰厚内蕴而经得起凝视,耐得住咀嚼。

对曾经带给我们美的事物,请且行且珍惜!

[点评]本文显现出了浓烈的思辨色彩。曾经带来美的事物和现时带来美的事物之间,不是取舍关系,而是兼容关系。抛弃曾经带来美的事物无异于自掘祖坟,自割血脉;吸纳曾经带来美的事物,才能推陈出新,永葆生机。因为思辨性强,“追求美是人的天性,但善待美、珍惜美的记忆才是人们真正欣赏美应有的态度”、“挖掘机就像是在掘中国古老文明的坟,也为未来刨下一个坑,拔地而起的不是民族自信,仅仅是虚假的繁荣”等议论语句均堪称隽语。

警惕在文化的潮流中频繁换台

杨富盛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一股潮流向民众进发时引发热议,然而不久后又被另一种潮流代替。为此,我们需警惕在文化潮流中频繁换台。

正如材料中的村民,喜新厌旧打乌鸦,赶麻雀。那么,明天来了另一种鸟儿,或许百灵的饭碗又保不住了吧。

文化不是妓女,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前些日子,《来自星星的你》引发“星星热”,在这股热潮中,“都教授”、“异星球”成了关键词。可好景不长,随着美剧《纸牌屋》的兴起,《来自星星的你》留下的只有“都教授太帅了”之类脑残粉的花痴言论,又有多少人去研究《朝鲜王朝实录》?大家又都去观望《纸牌屋》的官场政治了。有人不屑,遥控器在我手中,我想换就换。殊不知,这种近乎无赖的思想暴露出的恰恰是国民的浮躁。

对一种文化潮流的暴力驱赶和对另一种潮流的全盘接受都是十分危险的事情。每一种潮流都是应运而生的,它于人都有意义,即便是化为废墟,走向衰弱,也有其一定的现实意义。暴力驱赶是一种无聊弱智的行为,而不加辨别地全盘接受同样毫无裨益。正如“俭以养德”思想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不仅没有受到抵制,反而得到了进一步弘扬;而作为历朝正统思想的孔孟之道,也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观点而受到后人质疑。由此可见,一种文化潮流引领着一种趋势,我们需要细加研究,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对一种文化潮流的包容与吸收,是实力与自信的体现。美国正因为对文化的包容与吸收,才在二百多年里发展成超级大国。从不同的文化中提取于己有用、为己所用的信息彰显出一个人的眼光。正如鲁迅提出的“拿来主义”:烟枪可以放在博物馆陈列,鸦片可以送给药铺。将目光聚焦于兴起文化的鼎盛之源与衰弱文化的未拔之根,这才能保证文化的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一个在电视机前频繁换台的人不可能看出门道,一个在文化潮流中摇摆不定、随波逐流的人不可能吸收文化的精髓。只有真正懂得并发掘文化精髓的人,才不至于被文化潮流吞没,从而坚守本心,尽享文化交响曲的天籁之音。

[点评]本文的最大特色是犀利。首先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个在电视机前频繁换台的人不可能看出门道……坚守本心,尽享文化交响曲的天籁之音”可谓一针见血,直指“频繁换台”国人浮躁的流弊。其次是解决问题亮实招。作者开出的疗救“频繁换台”时代病的药方——“将目光聚焦于兴起文化的鼎盛之源与衰弱文化的未拔之根”,可谓振聋发聩,发人深省。endprint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

周柯宇

黑泽明在他的电影里说:“欧洲人自古便住在石头做的房子里,我们却住在木头房子里。”

“是不是因为这,我们的心才变得敏感纤细?”他如是问,带着日本人特有的自伤自怜。每每打量着这个曾吮吸于中国的东方国度,我总会讶异于那里开出的阴郁花朵。京都奈良的唐风、波纹盘旋的枯山水、灰空间,隐隐的是中国的气息,其实却早就不是了。

我总沉迷于那些挟风霜气息的器物,领悟着先人的大智慧。竹子里生出了折扇、竹帘、竹席;棉布上开出了各种印染的花色;一张织机,能织出璇玑文、回文锦,最纷繁最朴素,俯身拾起的任何东西似乎都可以在中国人指间成为一种文化或传奇。

时光沧桑流转,人们似乎早忘却这些带着自然灵光的记忆,纷纷狂奔向光鲜华美的世界另一端。旧时的素钗换成了妩媚的卷发,淡木纸伞换成了钢制伞骨,桐油纸变成了尼龙布,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化着。老剃头匠再没有生意,他一生舞得风生水起的剃刀再没有人需要了,一生练就的招式再无用武之地,因为年轻人都喜欢重金打造的夸张造型,洗剪吹轮番上阵。不知还有没有人记得,有一门古老手艺只需要一把刀和一颗虔诚稳重的心。

耕牛、磨盘、罗盘经,如此等等,已成绝唱。它们是像麻雀一样的质朴生命,流贯在中国的生活与故事里。我们丢了它们,决然地舍弃,连同那些美好的感情。助产的名医也许是贩婴的凶手,青春的少年也许将尖刀亲手送进朝夕相处的同学的胸口,生命何时变得如此轻贱,而身边的你们又何时变得如此可怖?当手中的iPad取代了书本,当瓶中的矿泉水取代了来自河渠中的水,我们真的是走向了更华美优渥的生活,还是失去的更多?

“竹几一灯人做梦”,“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长久地,为那些诗句动容,我们难道不该是这样,不流于外物,而解放内心?长久地凝伫,才能读懂那些古老传奇,才能看懂麻雀朴实的身形中长久勃发的生命。

人们久久沉浸在百灵的歌声里,会不会有一天也怀念起麻雀的曾经。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那故去的土地爱得深沉。

[点评]作者的眼光显现于:对传统文化的观照,不仅看到了“外物”这一“形”的失传,而且看到了“内心”这一“神”的失传,而后者更是致命的。为此,作者眼里才常含泪水。由表及里,让文章力透纸背;随情驱遣,又让文章洒脱自如。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乌鸦麻雀潮流
拯救受伤的小麻雀
1958年的麻雀
麻雀
从2014到2015潮流就是“贪新厌旧”